“下辈子你来做我的女娲吧。”这句建模圈的梗,是对创作者审美的最高褒奖。
点开肉比特的主页,你会发现这话并不夸张:拥有灵动生命感的虚拟人、色彩细腻的虚拟妆容、被花瓣与触角缠绕的仿生服饰,都攫取着屏幕前的全部注意力,像是引人坠入一场盛大的仿生梦境。
衍生虚拟服装短片《仙馔珍馐》
而造梦的起点,却要追溯到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日子。
2020年,时尚行业的线下创作被迫喊停,人们积攒的情绪也刚开始涌向线上。比后来的元宇宙热潮更早一步迈入大众视野,肉比特工作室就诞生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上学期间我们接触了类似生物艺术,生态艺术,食物设计等当时在国内还比较新潮的概念。服装本身就是贴合我们肉体的装置,在当下大部分人不用考虑服装保暖的情况下,服装的作用除了美观和时尚,还能承载什么?这是我们当时建立工作室的时候在思考的问题。”
将时尚创作与数字艺术嫁接,不仅能让服饰生长出血肉、趁此探索更新颖的生物艺术领域,也能在眼下挣脱出实体服饰的创作困境——这不正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吗?彼还在美院就读科技与艺术方向的的梁文华,和热衷时尚的设计师田奇子一拍即合,开始以“一种湿润粘稠的信息传输环境”作为基调开始创作,肉比特由此诞生,为眼前的停滞寻找到了明亮开阔的出口。
以奇异的名字为序章,“肉比特”创作的故事注定与众不同。“肉是一种有机、湿润的状态,而比特又是数码世界里最小的信息单位。如果把肉比特定义成一个虚拟世界,它可能更接近于一种湿润的,但又充满信息交流、能够导电的状态。”
虚拟人RAW,“不被雕琢的自然生命感”
生物的概念为作品铺垫了一层柔软的底色,也正因如此,比起创作,他们更像是在“造物”。新手入行第二个月,尚且对各种软件都不熟悉的他们,干脆把田奇子的脸作为扫
描对象,创作了第一个虚拟人。“无论是画画也好,做雕塑也好,但凡有这样的能力,你一定会去画自画像或是去雕刻自己,这是人类在造物时自恋的本性。”
科班出身的经历,在梁文华身上烙印下了一种学院派的思考习惯,再加上对科幻题材不减热衷,让他总会把一些冷门的科研文献、哲学理论当做闲暇读物。落回到创作,这恰好凿开了灵感的“银河”,深邃神秘又源源不断。
谈及为什么在要在叙事里贯穿“柔软的生命感”,他引用了生物学家福冈申一句温暖的比喻“生命就是沿着时间轴叠起的折纸作品”。虽然曾经风靡科学界的基因敲除技术,让大家把生命视作一台可以拆装零件的精密仪器,但其实——
“生命更像折纸,虽然可以被反复打开、折叠,但每一次折叠都会产生不同的折痕。我们所期盼的,正是能够在作品中呈现这种‘折痕’,而不是‘零件’。”
就像肉生长在骨骼上,虚拟服装也能成为一种柔软湿润的器官,与自然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