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民微分享
“赵民微分享”是赵民的自媒体频道。以长期的读书阅世经验,为您分析行业动向,判断经济大势,点评最新时事,指点心中迷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赵民微分享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发朋友圈了?

赵民微分享  · 公众号  ·  · 2018-08-29 1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章来源:本真图书

(ID:benzhenbook)


我们仍然有渴望倾诉、希望被理解的愿望,但我们却越来越不想发朋友圈了。



01


某天与朋友闲聊时忽然被问起,“怎么好久没见你更新朋友圈了?”


我有些愕然,点开自己的微信,才发现上一条动态已经是几个月之前。


再点开几个以前在朋友圈里很是活跃的面孔,情况也竟然与我大同小异。 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地淡出了朋友圈。


仔细想想,与微信朋友圈早些年的热闹红火的景象相比,如今的我们,更新和翻阅的欲望都已大不如从前。


以前的我们,看了一部剧或者电影,要发条朋友圈谈谈感想;去了某家新的餐厅,要发条朋友圈留个纪念;即使是偶然瞥见一片好看的云,路边一棵奇怪的树,都要发条朋友圈表示喟叹。


现在的我们,点开一个,最新动态停留在大半个月前,点开另一个,“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是我们已经没有了倾诉的冲动?还是我们已经没有了交流的欲望?


知乎上有句话形容的贴切, “不发憋屈,发了矫情。”


我们仍然有渴望倾诉、希望被理解的愿望,但我们却越来越不想发朋友圈了。



02


古龙说,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朋友圈更是如此。


大部分人的微信发展史都是这样的:


一开始,微信加的都是朋友,可以肆无忌惮地想说啥就说啥;


后来,微信又加了亲人,说话就要小心许多,不敢发那些会让父母担心的东西了;


再后来,微信又加上了同事和领导,言谈更要谨慎,甚至偶尔还要身不由己的帮忙转发和点赞一些“任务”;


朋友圈,渐渐从一个抒发情绪的“后花园”,变成了你来我往的社交“江湖”。


越来越多的人挤进了你的朋友圈里,从亲朋好友到同事上司,到各种一面之交的人。


即使大部分人是你熟识的,却未必是可以交心的。


当我们通讯录里的名单越来越长,真正深交的人却越来越少。


等你回过神来,这个叫朋友圈的地方,早已经不全是朋友了,而越是这样的地方,越是让人觉得言多必失、人言可畏。


你随随便便发的一条动态,可能就会被各种解读、询问,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闲话谈资。


当你斟字酌句,考虑完“不能太颓废,不能太激进,不能秀东西秀人,不能乱转发,不能太矫情,不能……”你最初想要分享的心情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03


如鲁迅所说,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你觉得开心的事情,或者在别人眼里是炫耀或者低级;你觉得难过的事情,可能在别人眼里是矫情和懦弱。


所以,在众人面前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永远都是一场风险不低的冒险。


在这个成分日益复杂化的朋友圈里发动态也是如此。


有时候只是忽然思绪泛滥,只是想打出一些简单的文字,来表达一下此时此刻的心情。然而发出来的瞬间是畅快了,麻烦却也跟着来了。


我们总是渴望被人关注、赞赏和懂得,但又总是在追逐这些的过程中,遭遇失落、误解甚至是曲解。


于是我们越来越不想说了,也不敢说了。


也许,这也是一种成长。


所谓成长,就是将注意力从晒幸福晒经历,变成自我消化幸福和消化经历。


人生这条路走下来,你会慢慢将外在的表露冲动,变为内在的前进动力。


重要的不是你几天更新一次朋友圈,有多少人给你点赞。


重要的是,你使自己变得充实而自足。


过日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幸福不幸福,开心不开心,又不是给别人看的。


珍惜自己,还有身边那几个交心的人,最紧要。




-END-



分享每一份收获


本文系“赵民微分享”公众号转载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