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黄埔观察
黄埔最具影响力资讯平台,给你一个360度黄埔,而不只是A面,或B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公共DV现场  ·  陈某顺(男,27岁),行拘10日! ·  19 小时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开平街坊,速戳“小神器”,买药更放心! ·  23 小时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冲上热搜!《哪吒2》申公豹“代购药单”曝光, ... ·  昨天  
广东公共DV现场  ·  这类“免费资源”疯传!警方提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黄埔观察

黄埔南沙两座科学城实力大比拼,两城联手书写湾区传奇

黄埔观察  · 公众号  · 广东  · 2019-09-10 22:48

正文

南沙现状


9月4日,在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透露,南沙科学城建设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


方案透露,南沙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是之前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2.5倍。


南沙科学城将围绕大湾区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核心关键定位,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全球开放合作枢纽、战略产业策源地和经济社会数字转型示范区等。


作为南沙科学城核心区中科院明珠科学园规划面积约3.1平方公里,将于今年9月底动工建设,中科院15个项目拟落户于此。



如果说南沙科学城是广州科技界的新星,那么发展时间已有20年的广州科学城已成为广州科技生态环境的代表。


从诞生背景及基础看,广州科学城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南沙科学城则具备地理位置与政策双重优势。


从二者引入项目看,广州科学城形成了电子及通信设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五大支柱产业,南沙科学城则聚焦海洋、空天、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领域;而且一个注重产业应用,一个注重基础研发。


正因如此,有专家认为,两个科学城的合作关系将超过竞争关系,两城共振将构建广州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应用的科技生态链。


但不论二者定位差异如何,进一步吸引创新资源汇聚都是科学城发展的共同目标。



01

“先天条件”各异,均寻求扩容


南沙科学城是“出生”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可以说是广州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向科技创新的“高、精、尖”迈进的重要一步。


中科院表示,将合力打造南海之滨这颗中国科学皇冠上的最美“明珠”。


南沙科学城最新规划显示,项目选址位于珠江东、南沙湾、万顷沙、龙穴北等明珠湾片区占91平方公里,还包括庆盛片区占8平方公里。


其中,3.1平方公里的明珠科学园是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


明珠科学园是南沙科学城建设的重头戏,今年7月中科院拟落地广州的项目启动集中调研,就是为了遴选“最优质、最适合、最成熟”的科研项目到明珠科学园。


广州不止这一座科学城。


早在1998年,广州科学城就奠基启动。历经20年发展,黄埔区政府官网数据显示,广州科学城现有各类科技企业超3200家,超过400家科研机构驻扎于此,广州科学城也是广州总部经济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2018年广州科学城园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8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532亿元。


广州科学城  图/视觉中国


可以说,相比刚出生的南沙科学城,广州科学城是资深的“前辈”,也是目前广州科技生态环境的代表。


如今,产业趋成熟的广州科学城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根据黄埔今年启动的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原来37.47平方公里的广州科学城计划扩容至约144.65平方公里,以吸引和承载更多科创资源。


科学城扩容范围示意图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分析,南沙科学城的建设与其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南沙是广州出海口,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靠近深圳、香港等科研资源集聚之地,建设科学城可谓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对于南沙科学城而言,它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于自贸区的政策和资源。 自贸区制度给南沙带来了政府管理体制、金融体制、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势,这对于创新科技项目和人才具有巨大吸引力。


林江认为,两个科学城因为“先天优势”不同,未来发展的侧重点也应该不同。


广州科学城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因而通过新技术和新产业模式去牵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广州科学城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潜力。


但相比起广州科学城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南沙科学城则更需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以此来实现“弯道超车”。



02

重点项目:各有侧重


除了不同的发展基础与条件,对比广州科学城和南沙科学城的入驻企业、机构和项目,二者差异也较大。


在重点产业发展方面,广州科学城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为主,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五大支柱产业。


特别是生物医药和智能装备两大产业,在广州乃至珠三角都占有龙头地位。其中比较著名的企业项目代表有香雪、雪松、LG等。


而根据南沙科学城建设方案,将聚焦海洋、空天、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领域,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相应地,中科院对明珠科学园的学科定位也是“深海、深空、深地”。


目前,中科院拟入驻明珠科学园建设项目共15个,其中包括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所、广州能源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研究部、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中科院在穗6个机构整体搬迁建设项目,以及国科大广州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力学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共9个新建项目。


不仅如此,在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领导小组会上,中科院相关负责人在汇报明珠科学园整体建设推进情况时也提到,预计有86个科学院的项目拟或已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目前形成了拟重点推进的优质项目库,这些优质项目都计划入驻明珠科学园。


此外,中科院在穗的其他研究所(广州能源所、华南植物园、健康院和广州地化所搬迁)也全部列入明珠科学园项目库;中科院全部新增资源,原则上应入驻明珠科学园或南沙科学城。



03

定位: 产业应用VS科研转化


相比南沙科学城,广州科学城的产业应用属性无疑更明显。


事实上,广州科学城是当年广州市和黄埔区专门用来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因此广州科学城的发展也一直离不开产业招商、项目孵化,基础科研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


比如,在今年3月黄埔区集中动工的35个重大项目中,不少涉及到科学城招商引资的未来规划。


“科学城总部经济区”项目拟建5栋甲级办公楼,构建集创业、创新、工作、生活“四位一体”空间,同时实现科学城现有创客空间、孵化器升级发展。


黄埔也规划了8.6平方公里的范围,专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双创”基地。


不过也正因如此,今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科学城规划建设总结报告》中就提到科学城产学研结合程度不够深入的问题。


《报告》指出,广州科学城现状产业空间还是以生产为主、小型研发为辅,特别是缺少对高等院校等学校资源的考虑,导致产业链尚不完善,产业关联性不强。


与之相反,南沙科学城则是主打科研:以建设世界一流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为首要任务,重点建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科教融合生态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前沿交叉研究和战略产业培育平台、全球创新网络等等。



可以说,南沙科学城正在依托中科院,重点聚焦系列高端、前沿科学领域,并汇集相关资源。


在高等院校的布局方面,庆盛片区落户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即将动工,另外中科院大学广州学院也确定入驻明珠科学园。


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装置正在不断往南沙集聚,也可以看出南沙科学城目前的发展思路主要是进行科研活动,等到科研生态构建起来了,未来再进行产业化,慢慢引入产业。


所以,与广州科学城不同,未来南沙科学城能否取得长足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科研要素聚集成熟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而这也是南沙科学城值得期待的地方。


目前国家正在对科研活动进行体制改革,也就是全力支持科研人员把研发成果拿出来商业化。如果南沙科学城能在这个方面形成一套成熟的做法,那绝对是立一大功。



04

配套: 产城融合能力是考验


对于产业园区来说,良好的交通和生活配套条件必不可少。


上述《科学城规划建设总结报告》就指出,广州科学城整体发展历程是先产后城,以产带城,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建设不同步,相互之间缺乏协同。因此,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出现了由于生活配套没有跟上,导致的对高端技术人才吸引力不足,产城发展不同步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深度发展。


《报告》还具体提到,广州科学城轨道交通建设滞后,公共交通设施相对较少。此外,各类配套的教育、娱乐、休闲设施很不齐备,致使城市的便利性长期处于不足状态。


因此,今年年初,黄埔区举办了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特意将道路和轨道系统的提升方案作为前置条件。


▲广州科学城规划设计优胜方案“智造绿谷、创享都市”核心节点——科学城广场规划设计。 从规划图可看出,目前地铁21号线科学城站,将设计成为环形建筑,同时在科学城站西侧还设计了商业综合体。

▲广州科学城规划设计竞赛优胜方案“智造绿谷、创享都市”核心节点香雪总部经济区设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