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童学馆
靠谱的儿童科学教育; 有料的亲子课讲座; 干货满满的线上分享课程; 以及,大家一起来动手的科学实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知识产权局  ·  数码产品国补“满月” 超2671万名消费者参与 ·  9 小时前  
知识产权界  ·  年薪60-100万!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诚 ... ·  2 天前  
上海知识产权  ·  【动态】奉贤区知识产权局召开2025年度知识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童学馆

这个哭完那个哭!二胎争抢打架的日常,解药在这里……

果壳童学馆  · 公众号  ·  · 2019-07-26 08:00

正文


作者:吉吉,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

前几天发了个圈,是我家老大不让老二抢自己的桌游卡片、然后老二立马哇哇哭的画面……


“啊,我家天天这样!头疼死了!”

“你看,姐姐好像还在得意的笑,弟弟哭得多伤心啊……”

收到不少留言。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呢?


刚好这段时间老姑来我家小住,她很喜欢两个孩子,经常和他们一起玩,老姑见俩人抢,很温和地教育小叶子:


“叶子,你是姐姐呀,你要懂得分享嘛!给弟弟玩玩,没关系的!”

“那你不给弟弟玩,以后弟弟的玩具也不能给你玩了呀!”

“弟弟还小不懂事,你把这个给他,我再给你买个别的。”

尽管语气一点不严厉,却还是带了点说教、威胁和诱惑,结果不但没能救火,老大的反应还更激烈了。


朋友也和我吐槽说,真郁闷,越想让老大有老大样,结果人家越变本加厉,更讨厌老二不说, 有次还被她撞见,竟然偷偷在对老二“使坏”


——辛辛苦苦生了俩,这可不是咱想看到的啊!

说说我是怎么看、又怎么做的吧。



一、别着急贴上“老大”不懂事的标签

两个孩子争抢时,虽然有时明显“惹事儿”的是老二,比如他又要去啃姐姐的东西,可你没法跟老二说啥呀,他又听不懂。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更倾向去教育老大要“谦让”、“懂事”。

大多数时候,我更愿意站老大这边。

不是说我会事事护着老大,而是,哪怕我再提醒自己要“一碗水端平”, 小的那个,实在太容易得到咱们本能的关注和偏袒:


都说老二照猪养,但因为小婴儿总是天然萌,第一年变化又太多太快,能让我主动开手机不停咔嚓咔嚓的,往往是老二;

他会坐会爬会站了,全家也都跟没见过世面似的鼓掌欢呼,对一旁早就能翻跟头、上蹿下跳、会十八般武艺的老大视而不见;

久而久之, 求老大的心理阴影面积 ……


这就好像老公有了大老婆、突然又娶了个小老婆回来、还特受大家的关注和欢迎。


老公表面说“我都爱你们、你们也要相亲相爱哦”,实际目光却总被小老婆吸引,还叫大老婆有气度有风范、让着小老婆。

然后,大老婆的衣服饰品被小老婆看上了、抢走了、还弄坏了,老公 不但不安慰,还在不停碎碎念:


“这有什么,她又不是故意的,你是大房,要分享、要懂事啊”!


你说,如果你是大老婆,你生气不?


这些对待老大的方式,都是无经意间的,并不是我们刻意为之,但 我会提醒自己,多一些关注跟理解给到老大,而且,她再大、也是个孩子啊!


代入孩子的角色,她的 “不友好行为” 背后,其实 是那些她还无法流利表达出的想法

“我正玩着我的桌游,弟弟又过来了,他破坏力好强,已经很多次啃了我的书、碰倒了我的积木、弄坏我的玩具……


如果这次卡片再到他手里的话,肯定又会被他咬坏,不嘛,我不要!!我要抢回来!不给他弄坏的机会!”


于是,在当下,我就不会再想着说教、也不忍心命令她必须让着小的,而是让她顺气, 帮她把心里的话表达出来


“小叶子,你不喜欢弟弟拿你的卡片,你担心他会咬坏,那样你就玩不了了。”

这类话,没有站队,只是在描述孩子的内心世界。 同样地,我也会把小鱼儿的想法描述出来 ,也是用“不说教的方式”,帮老大“翻译”并“理解”弟弟的立场:

“小鱼儿,你好想玩姐姐的卡片,上面花花绿绿的是什么呢,你很好奇,姐姐不让拿,你又很着急。”


两个孩子都需要被理解呵护,不要把“争抢打架”,上升到孩子的品格,姐姐有不和谐把弟弟惹哭的时候,也有这种安慰弟弟的“甜姐儿”时刻呀。


1、表达不认同,但先不卷入。

二、从根上理解,为啥孩子会爆发这类争抢冲突?

其实, 学龄前爱争抢、不肯让,几乎每个孩子都一样 。如果按大人的逻辑要孩子去分享,基本上会是徒劳的。

这要从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 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理论 ”来解释:

  • 0-2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只靠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所以,我家小鱼儿啥都想摸啊、啃啊……不管那个玩具属于谁……


  • 2-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除了具备表象思维能力、不用啃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了,还有一个显著特征:“自我中心主义”。

——这也是为啥,孩子们对大人们口中的“要分享”很反感,因为 这和他们内在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秩序,是矛盾的 啊。


所以,当家里有我家姐弟这种年龄组合,或者两个孩子都在2-7岁时,争抢、物品的归属矛盾,会是家庭的常态,咱要是每次都说教一番,真的会累吐血。

我们需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只是, 需要换个方式替代说教

在我家,我更喜欢 用“游戏化”、“角色扮演”、“示范”的方式,让老大理解如何对待弟弟是更友好的。

比如,小叶子也会看上我给小鱼儿买的玩具,我会假装小鱼儿,皱眉、嘟嘴、奶声奶气地说,“我不要给姐姐玩!我怕姐姐玩坏了!”


因为是半开玩笑、气氛一点不紧张,这个时候小叶子就会加入进来,“给我玩嘛,弟弟,我不会弄坏的。”

“嗯……好吧……那姐姐,我也可以玩你的玩具吗?”

“可以!”

“那我们交换吧!谢谢姐姐愿意分享,我爱你哦!”

如果还是说“不可以!”我不会指责,而是说,“这样哦,姐姐不愿意给我玩你的玩具,我好伤心呀,5555,如果你愿意分享,我会很高兴,我有玩具也想和你一起玩!”



这样的练习,会让孩子在场景里理解,什么叫“交换”、什么叫“分享”, 当然,孩子并不是愿意交换每一样东西。


类似的方式, 还可以教孩子学习“轮流” ,就是给你玩一会儿,东西还是我的,也能起到解决争抢矛盾的问题。


尤其要注意的是, 不!要!说!教!也不要执着于每一次“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


孩子不愿意分享很正常,如果 玩着玩着发现你说教,也会觉得没意思, 甚至可能会关闭想要和你沟通的通道 ,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三、家长保持中立,让孩子在冲突中成长

冲突是孩子社交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我们看见的看不见的,实在是多。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的孩子不管是和手足、还是和同学发生矛盾了,很爱第一时间找家长、老师评理,有的还挺会“演戏”。

有危险的时候我们当然要马上介入,但 大多数时候,我更喜欢做个中立的观察者,锻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弟弟要抓姐姐手里的桌游,姐姐不让。

我一般会描述发生了什么事、然后问孩子,可以怎么办?


“弟弟看到姐姐手里拿的东西,很好奇,很想放嘴里;


姐姐担心弟弟会咬坏,不想让弟弟碰,但是弟弟只要看到就会想拿, 姐姐,你觉得你可以怎么做(在哪里玩/在什么时间玩/给弟弟玩点别的什么),让弟弟不会一直来抢呢?”

这个时候,孩子会开动小脑筋,知道我不打算插手,要靠自己想办法。


教孩子怎么办,需要循序渐进。

一开始,咱们也许只是抛出“怎么办”的问题就可以了,先让孩子脑瓜转起来。


她有可能想不到、或者拒绝回答,没有关系,其实 提问本身,就是在启动孩子的思考 ,而这,需要花时间训练。

咱们也可以提供选项,只是当参谋,允许孩子不选:


“那你觉得,你去阳台玩怎么样?”加入游戏方式,和她说悄悄话“嘘,记、得、把、门、关、好……”


这样的练习会非常有意义。


等到两个孩子再大一些,都听得懂话、有基本的冲突处理能力了,这个时候,他们再发生矛盾,我就会不搀和,让他们自己处理,而如果他们还是希望我来当裁判,我会这样说:


  • 理解孩子的愤怒 :(大人)“我看到你们俩都挺生气,在闹意见,发生了什么事?”

  • 用尊重的态度聆听每个孩子的解释 :(老大)“我在玩乐高,要用到这块底板,弟弟也想要这块底板,他就来抢我的。”(老二)“这个不是你的,凭什么非要给你用,我也要玩,现在就要玩。”

  • 表达出对这个困境的认可 :(大人)“嗯,听起来确实是个难题,你们两个都想在同一个时间玩,而且,还都要用到这块底板。”

  • 邀请并信任孩子能自己想出办法 :(大人)“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想到一个你们都满意、都感觉公平的办法,妈妈先去晾衣服了。”

  • 离开现场 。这个时候,孩子都想玩,自己就会学习协商:

(老大 👧🏻 )“我先拿到的,而且我必须要这块底板才能搭我的城堡。”

(老二 👶 )“我的花园也需要这块底板,不然也做不了。”

(老大 👧🏻 )“你需要多大?这边够吗?”

(老二 👶 )“太小了,我要再多一点。”

(老大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