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宝玉xp  ·  让 Operator ... ·  2 天前  
机器之心  ·  物理测试暴击AI圈,DeepSeek ... ·  2 天前  
中核集团  ·  中核布局!揭牌成立!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DeepSeek ... ·  3 天前  
新智元  ·  智谱Agent抢跑OpenAI,GLM-PC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会报告人观点集锦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7-11-19 08:26

正文

2017年11月18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举隆重开幕,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持续发展、理性规划”。今年年会邀请了9位大会报告人,分别从城乡规划的理念方法、城市数据资源、城市设计发展、规划生态理性、新型城镇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全球转型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等方面就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是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内容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1


落实十九大新时代目标方略和任务 转变城乡规划的理念方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黄艳副部长(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张兵代作报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副司长张兵作《落实“十九大”新时代目标、方略和任务  转变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法》的报告。


报告中首先解读了十九大报告的主要精神,强调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全国城市规划行业和所有城市规划师的首要任务。


报告传达了王蒙徽部长对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要求,王蒙徽部长指出,要把规划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十九大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深化理解党的十九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各项战略部署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要在推动工作中做实,就是要加强调查研究,着眼长远,注重基础,长短结合,着力从源头上、结构上、体系上、制度上去谋划思考问题,明确长期发展思路和近期行动计划,切实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报告中强调,落实“十九大”精神是新时代城市规划工作的使命和任务,第一,以人民为中心,以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共建共治共享,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城市;第二,促进城市发展治理和效益的提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第三,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第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宜居城市;第五,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特色、塑造城市精神;第六,参与城市治理全过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总之,要着力增强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宜居性、包容性。


最后,报告指出了城市规划从业人员的七个不允许。不允许套用简单、程式化“规划原理和方式”对待所有被规划的城市;不允许好大喜功、浮夸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不允许为了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违反城市发展规律,人为做大人口规模;不允许违反生态自然环境;不允许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方法用于村庄规划;不允许忽视存量空间资源的规划;不允许做“没有用”的规划。


2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东莞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梁维东


梁维东市长首先从区位条件、经济坐标、生态条件、城市性格等方面总结了东莞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精彩缩影。他指出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东莞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东莞城市发展阶段分为:起步阶段从无到有,扩容阶段从有到好,提质阶段从好到优,并在创新转型发展、全面开放格局、区域协调发展、美丽东莞建设、社会和谐善治、文化繁荣兴盛方面实现了六大跃升。

 

梁维东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东莞未来蜕变的主要方向:守底线:划定生态控制线,保护山水格局。优环境:开展城市双修,优化城乡环境本底。提品质:开展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行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3


城市大脑:从数据资源看未来城市的发展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


王坚教授从城市用户的角度谈了其对城市理解,他说,城市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发明,到今天为止,人类还没有一个发明超过城市。城市拥有一个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利用过的资源,就是数据。如果没有数据,人就会处于 “视而不见”、“瞎子摸象”“雾里看花”的状态。今天看来,城市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用数据资源配置城市所有公共资源的使用。城市规划,其实就是在规划一个城市所有资源的合理使用。


要把数据当做一个自然资源使用,它不属于任何人,当人生活在一个城市里面,形成数据资源,这是第一次可以彻底分享的资源。中国是城市数据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离生活在互联网上的国家最近的国家。


中国城市发展可能会带来一个新的文明。每一个人就像捐献自己的器官一样,愿意在这个城市,把他生活的数据贡献给这个城市。当然前提是隐私安全,这是一个新的文明的开始,只有人把这部分东西贡献给这个城市的时候,所有城市的问题,才可以真正的被解决。


数据不是用来证明你的规划是正确的。做规划的时候,要把数据资源规划进来。应该像规划土地资源一样来规划数据资源。


4


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作了题为“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的报告。他提出,中国城市如何面对未来发展,是今天每一位规划设计从业人员需要思考并应认真回答的问题。

 

王院士剖析了城市设计范型对于“理性规划”的意义和价值。认为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帮助国家实现了快速城市化和总体上健康的发展目标。但也应该看到,在此进程中,我们还没有很好解决超越规模和增量的特色风貌、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问题。城市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对“城市多重尺度的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

 

众多研究和实践案例表明,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可以部分通过数字技术计量分析并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那么面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巨系统,认知本质和趋近真理的途径是实存而明晰的,而这正是“理性规划”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应有内涵。将原先分属社会、文化、经济和自然不同系统的城市基础信息整合处理在共享的数字平台上,并结合“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的设计创意,城市设计就可以克服以往的主观决断和实施失效的危机,更好地体现当代系统协同的优势,并实现城市设计的跨越式发展。


5


规划新时代与生态理性内核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


吴志强教授首先介绍了1985年发表的文章 “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其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工作将面临的资本和市场力量的挑战和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规划的思想方法问题展开了论述。他强调“思想方法的变革总是依托城市活动的发展进行的”。40年以来,对理性的辨析贯穿了变革始终。就规划理性的辨析方面,他提出整体理性和有限理性,多元理性和单一理性,并介绍了复杂科学与大智移云技术的导入。

 

吴志强教授发现并定义7类城市发展类型及其特征:萌芽型、佝偻型、成长型、膨胀型、成熟型、区域型、衰退型。指出“大智云移”技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提出了全新的感知模式,呈现了多元化的社会,彻底打破行业界限。

 

另外,他指出中华理性是一种相对于西方的更高维度的理性,以复杂的生态理性认知城市发展的规律,从本质上就是系统关联的、生物、生态、复杂演进的思想方法体系显出了优势。中华理性思维概括起来说就是天人合一(holisim),系统和谐(harmony),代际永续(immortality)。

 

总结以上,吴志强总结了新时代规划的融合、创新方向的依据为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最后,吴志强总结生态理性内核支撑新时代规划。其中,灵魂为生态理性智慧,动力为当今世界城市问题,支撑为复杂科学技术。他指出“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在工作中酝酿产生,正在取代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中的问题,以适应改革形式的要求,使得城市规划工作向更深入更严谨更切合实际的方向发展”。


6


中国新型城镇化大国·大局·大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


尹稚教授分析了城镇化中国道路的世界坐标和大历史观,认为城镇化中国道路的着眼点应为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乡发展基本价值观变革;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发展模式范式转型;适应技术变革和现代化要求,推动城乡治理能力提升。

 

他指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要立足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整体发展道路、整体发展理念,以东方哲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历史观和大势研判、复杂适应系统论、科学决策支撑系统和政策响应以及分步走策略为切入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主线,围绕我们的国情世情和民情。

 

尹稚教授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判断,认为总体上,我国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人口总量增速放缓,老龄化趋势加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城市群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城镇人口向(特)大城市(地区)与县(市)域两端集聚趋势仍将持续;新时期城乡经济联系和资源双向流动日益频繁;高度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人地关系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以及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将深刻影响我国城乡发展。

 

尹稚教授提出了三点新时代我国城镇化发展思路:第一,内涵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中国道路。第二,理念提升: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第三,模式升级:实现“六个更加注重”的转变提升。


7


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作了题为《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的演讲。

 

首先,叶教授介绍了香港政府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香港政府早在2001年就在其政府报告中提出加强珠三角合作,早在1991年就形成了珠三角城镇体系规划,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还在探讨何去何从?

 

从经济角度,叶教授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前店(香港)后厂(珠三角)”的区域分工模式,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在1990年代就逐渐衰落了。与此同时,珠三角内部生产性服务网络及跨区域服务网络也已形成。展望未来,大湾区发展将面临以下机遇:世界经济重心从欧美向中国转移;如何把握中国大陆的发展机遇;中国大陆从外资接收国到外资输出国 (打出去);一带一路 (新的全球化)。

 

从城市建设角度,叶教授指出,大湾区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智慧城市将实现从BIM到CIM的转变,在城市规划方面也将带来重大变革。城市概念将由城市变成大都会、特大城市,大都市带模式,并实现由智慧城市到智慧区域的转移,逐步实现智慧电网、智慧防洪、智慧水管理。未来智慧城市将在数据所有权、数据保护、数据标准等方面面临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问题。

 

建立快速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实现智慧科技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融合,加强地区的交流,了解和合作,连接国际和国内视野,建造优良可宜居的居住和营商环境,培养专业的服务精神和发挥无限创意,实现共建有创造力可宜居的智能型可持续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


8


全球转型发展的挑战与进程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院潘家华


潘家华研究员分析了世界发展格局与困境,并指出了世界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格局原有的两大阵营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三大板块、五类经济体。详细阐述了世界格局演化对未来能源资源环境需求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减排的贡献,倡导建立生态、绿色、宜业、宜居的新型城市。

 

潘家华研究员指出中国城镇化发展未来趋势必将趋缓,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基本遵循倒U型演变规律,排放标准由宽松到严格、排放总量由增加到减少、环境质量由恶化到改善的过程。要着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潘家华研究员指出了可持续城市建设中的非环境因素,比如城市规划脱离实际,贪大求新;城市规划资源配置不合理,高碳锁定等。


9


坚定文化自信 做中华传统文化忠实守望者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单霁翔指出故宫也需要规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多种方式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这里面的“活起来”就是让馆藏品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为实现这个目标,单霁翔院长提到要尊重每位观众。如今,故宫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采取了限流措施,成功实现了淡季不淡的成果。实行了全网购票措施,设咨询台帮助实现网络购票。另外,故宫也扩大了开放,从而避免了人山人海的情况。对文物建筑,文物藏品进行了保护修缮。成立了故宫文物医院,从而可以对文物进行精细的诊断,在相应设备支持下,实现了很多高难度的修复工作。

 

单霁翔院长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结束了他的报告,“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他坚信有了文化自信,才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