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蓝字
关注
这是一本译著。它的英文原书名为“The Proof”,书名翻译为中文则是《实锤》。也许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好奇心。但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主题:从一个相当可疑的问题,如何真正成为证据做实。故而,本书的副标题是“
证据在司法、政治即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与误用
”。
如果你关心证据,关心对真相的探索,关心“我们知道什么”和“我们是如何知道的”,那么你就可以从这本适时而精彩的书中获益良多。
在真理概念面临挑战之时,这本生动易懂的著作对法律、科学、历史以及日常生活中追求可靠真理的实践进行了深刻而详尽的分析。肖尔在其作品《实锤》中,融合了法学理论、社会科学研究、哲学及历史等多领域的知识,提供了及时而又持久的洞见。
“猜马,而不是斑马”这句俗语强调了对证据的推断从根本上具有概率的性质。即便人们说他们曾亲眼看到了某物,比如斑马,他们真正说的是他们过去有过这些感知经验,并且他们被强化了这样的信念,即这些感知经验有特定的来源。当人们第一次看到具有某种大小、形状和条纹的物体时,他们被告知这样的感知表示斑马。以后,每当他们再次有这个感知时,“这个感知是对斑马的感知”这样的信念就会被强化。因此,当他们下次有相同的感知时,他们就会将来源认定为斑马,尽管他们认为自己感知到的斑马仍有(很小的)可能是两个同穿一套斑马装的男孩。
这可能在哲学上过于深奥,但常见的推断也显示了同样的模式。
我在早上醒来,看到外面的街道湿漉漉的,于是推断刚才下过雨。尽管有可能湿漉漉的街道是洒水车、邻居的洒水系统失灵或者卡车漏油造成的,但我的推断是下过雨,因为雨水是造成街道潮湿的常见原因。这个推断是基于一种概括,这种概括是我们推理过程的一个基本特征。
使得一项声称的证据与结论相关的通常是,可能说必然是概括也不为过。使一辆沃尔沃汽车与可靠性相关的是这样的概括:沃尔沃汽车比一般汽车更可靠。假使沃尔沃汽车的可靠性和其他汽车相同,那么,就可靠性而言,人们对一辆车是沃尔沃汽车这一事实的正常反应是:“那又怎样?”同样,美国国税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使用一种叫做判别收入函数(Discriminant Income Function)的方法来决定是否审计某个纳税人的申报表。用美国国税局的话来说,他们认为的“相关”特征是指,根据“过去处理类似申报表的经验”,这些特征使得申报表更有可能因审计而变更。”因此,作为石膏板承包商本身就是瞒报收入的证据,即使仅就这样一个单独特征的作用很小,这就是美国国税局基于经验的概括得出的所谓结论,而这个结论的依据是,石膏板承包商比一般纳税人更有可能瞒报收入,甚至比所有个体经营的纳税人更有可能瞒报收入(所以这个判别收入函数是高度机密也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一个所谓的证据通过成为一系列证据中的一员而成为相关证据,这类证据的存在相比没有这类证据时使得某个结论更有可能为真或者为假。“沃尔沃汽车可靠”是一个概括。正是因为这个概括,也只是因为这个概括,这辆车是沃尔沃汽车与它的可靠性关联了起来。
证据不仅与审判和法律有关,也事关科学、历史与心理学;最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理性有关。我们知道什么,又是如何知道的?更具体的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的
事实了解多少,又是如何了解的?
本书的章节是按照主题分的,而不是按严格的逻辑或序列分的。在证据这个宽泛的主题下,每一章都处理一个特定的话题。但是,章节的排列并不遵循从头到尾的系统论证过程,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互相独立,这使得每章多多少少可独立成篇。后面章节偶尔会引用前面章节,或者前面章节偶尔会预告后面章节的内容,这些前后的呼应将本书串联起来,但是那些期望本书从前提一直往前推进到结论的读者恐怕要失望了。当霍姆斯法官说他“不在乎体系,只在乎见解”时,这表明了至少对他来说,零碎的和渐进的观察和分析往往比宏大的综合性理论更有价值。证据这个话题特别适合霍姆斯的方法,本书的组织正是以这个信念为前提,即关于证据,有趣且重要的内容有很多,尽管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简洁、系统而有逻辑地集成一体。
话虽如此,接下来的几章可以分为四大组。
第二、三、四章主要关于证据概念本身。
这三章将聚焦于推断和相关性的问题,从概率思想的视角考查证据,特别关注为什么举证责任在各个领域都很重要却常常让大家困惑。具体而言,第二章讲述推断和相关性的基础知识,考查证据如何对关于我们感兴趣的事实的结论产生影响(或没有影响)。第三章关注举证责任的思想,探讨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我们如何确定证据的不确定性是否及何时对某个目的来说足够好(或不够好)。第四章试图将推断和举证责任的概念与概率和统计的思想联系起来,让我们
意识到“多少”的问题,即使并不以数字的形式表达,也是很多关于证据的重要问题的核心。
我们知道的很多事情,都是从别人告诉我们的内容中学到的。头戴猎鹿帽的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Holmes)用超大的放大镜寻找物理线索的形象深入人心,经久不衰,但我们使用的很多证据并不是我们看到或找到的,而是来自他人的陈述,或者说他人的证词。
第五、六、七、八章重点讨论这种广义上的证词。
在第五章中,利用哲学家最近对证词的兴趣,作者将探讨证词这个概念,并考查我们应该在何时及为何仅仅因为别人告诉我们的话而下结论。可是,人们说的话并不都准确。第六章关注的是律师等人长期以来用来评估人们所说的话是否准确的手段。不论是在法庭内外,发誓有助于人们说实话吗?无论是对目击证人还是其他人,交叉询问有助于检验证词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吗?当我们意识到对证人有所了解有助于我们评估证人证词的证据价值时,我们将如何校正证词?确实,当我们日益面对一个政治人物及其他人常常有意说谎的世界时,我们常常希望有区分说谎者和说真话者的好办法。第七章专门考查测谎,作者追溯了测谎技术的发展和法律制度对这类技术一直秉持的怀疑态度,以及与此同时,法律制度对法官和陪审员判断谁说真话、谁说谎话的能力毫不怀疑的惊人态度。然而,并非所有错误都是谎言的产物。诚实的人也会犯错,即使是在他们相信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上。他们甚至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上犯错。第八章接着讨论人们在感知和回
忆中的无心之过,这是我们能否将他人的陈述作为他们所报告内容的证据的核心问题。
正如最近的争议一再戏剧性地证明的那样,专家意见至关重要。人们有时会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专家的时代”。”然而,我们也生活在专家对决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专家的结论被用来支持不同的方面,而“专家意见”作为众多专家集体判断的概念也变得难以捉摸。
第九、十、十一章探讨了专家和专业知识的世界,集中讨论专业知识如何被使用、被评估,以及有时受到的挑战。
第九章考查作为证据的科学结论和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我们将利用最近关于疫苗接种、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和转基因生物的争论,探究在对公共政策日益重要的证据判定中科学专家的作用。在与法律和法庭关联最为明确的第十章中,我们将探讨目前关于法医技术的争论,这些法医技术长期主导着警察题材的电视剧,同样也主导着现实中的法庭和侦探活动。然而,指纹、声纹、轮胎痕迹、弹道痕迹测试、笔迹鉴定等技术是否像它们宣称的那样可靠?我们又如何确定?第十一章在品酒、艺术品鉴定和历史写作等广泛领域考查事实性结论。这些领域不属于科学,但依然需要专业知识。它们非常倚重专家结论,这在很多时候是好事,但有时也是坏事,尽管产生这些结论的方法与任何看似科学的东西都相去甚远。
第十二、十三章讨论一些并不能被很整齐地归类的话题,但这些话题可以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当代研究相联系。
第十二章提出了性格问题,及与之相关的过去行为与当前判断的关联性问题。性格重要吗?了解一个人的为人有助于我们判断他做过什么吗?了解一个人过去做过什么有助于我们预测他将来会做什么或者目前可能已经做了什么吗?第十三章讨论了动机性推理的现象。在评估证据时,评估者是否倾向于
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我们的期望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或者说扭曲了我们对真实状况的判断?
证据这个话题牵涉到领域广泛、互相间只有松散关联的许多子话题。但这并无不妥。整体有时确实可以大于部分之和,即便并不总是这样。或许关于证据的众多话题正是这个现象的很好的证据。尽管如此,接下来的内容中还是贯穿着几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第一,概率很重要,非常重要。
证据这个概念本身是关于归纳推理的,因此也与概率有关,即使不一定用数字表示。证据的概率本质将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第二,证据有程度之分。
有时候,人们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得出结论并做出陈述,并且这种情况似乎于今为烈。但是,尽管“没有证据”确实是没有证据,但薄弱的证据依然是证据。薄弱的证据常常自有其用处。再次强调,“有多少证据”的问题和“有没有证据”的问题同样重要。
第三个主题跟随着第二个主题而来。我们有什么证据,或者我们有多少证据才算足够好,这取决于我们要拿这些证据做什么,也取决于我们掌握的证据足不足以支持某些结论。
换句话说,“与什么相比”和“为了什么目的”这两个问题将是反复出现的主题。我希望所有这些都将随着本书的进展而变得清晰起来。
实锤 证据在司法、政治及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与误用
[美]弗雷德里克·肖尔 著
高虹远 译
★ 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深入浅出梳理证据的常识,帮你轻松掌握寻找真相的关键技巧。 在充斥着虚假信息的时代,我们越来越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各种微信截图、现场照片和事件梳理互相矛盾,我该相信谁?“铁证如山”的事件却反转又反转,真相到底是什么?了解证据是接近真相的第一步,人们常常认为证据只存在于法庭上,但其实我们每天都需要大量证据来做选择与决断。本书通过梳理关于证据的基本知识、使用大量生活化和场景化的案例,让零基础读者也能学会使用证据:什么是证据、如何利用证据、怎样才是有效推理、如何评估别人说的话、专家知识的应用……明确证据的本质、使用目的及其后果,才能更好地了解真相。
★ 避免情绪化决策,摆脱偏见、毫无根据和非理性的困扰,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本书帮助读者基于事实而非个人喜好或直觉来做选择,避免因偏见、误解或信息不足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在决策时往往误入陷阱而不自知:凭喜好选择事实进行推理、混淆事实和观念、不区分证据和期望、在思考前预设答案……书中揭示了许多类似的常见错误,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阐释,鼓励我们寻找经验证据和可验证的推论,从而避免无效或失败的决策。
★ 提供判断信息真伪、防御虚假信息所需的思想工具,揭示欺骗和谣言的错误逻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大量信息,但我们经常意识不到大多数信息都是别人告诉我们的。传言、书籍、目击者证词、专家意见乃至商品标签等,这些信息是正确的吗?我该怎么判断和利用它们?本书提供了分类、比较、校准等判别信息的方法,帮助读者以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信息来源,识别和抵御谎言与误导。同时,本书也利用贝叶斯定理等思想工具,帮助读者拨开迷雾,明辨真伪。
★ 汲取来自不同领域和学科的启发,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成为流言和谎言的牺牲品。 本书综合政治、艺术、医学、科学、历史与心理学等多种方面的研究,案例覆盖英美证据法、刑法、民权法、疫苗和食品安全、选举舞弊指控、体育竞赛、艺术品鉴定、法医学技术甚至占星术等,借鉴了多位法官、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等对证据的本质及其使用方法的智慧结晶,提供了多角度的启示。通过对比科学与非科学的思维方式,本书也帮助读者在思考、推理和判断时更好地运用证据、分辨各种类型的信息,培养更审慎、严谨和更具批判力量的思维习惯。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作为事实
关于证据的概念
对真相的需求
关于事实和观点
关于法律的几句话
预览
第二章 斑马、马与推断的本质
证据有什么用?
贝叶斯牧师的布道
回到斑马
证据有整体性吗?
第三章 举证责任
轻微有罪?
小心驶得万年船?预防原则
形容词的暴政
关于统计显著性的长脚注
第四章 如何用统计学说出真相
逃票者、监狱操场、蓝色公交车及其他故事
关于什么的证据?
关于画像的说明
以抽样为证据
第五章 证词,不仅在法庭
上
乔治·M. 科汉的证词
关于传闻的错与对
道听途说—谣言作为证据
第六章 证词的检验
佩里·梅森与荧屏上的交叉询问艺术
校准证词
第七章 谎言和说谎者
什么是谎言?
故弄玄虚
测谎的前世今生与是是非非
法庭之外
更深远的两点启示
第八章 我们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吗?
作为一名
照相机不会说谎—是真的吗?
第九章 关于专家和专业知识
对我们的饮食(或许过于密切)的观察
疫苗接种的过去与现在
关于共识的概念
科学的局限与专业知识的局限
第十章 犯罪科学
反复出现的启示
关于DNA的说明
第十一章 不断扩张的专业知识领域
这是伦勃朗真迹吗?
证据与历史
第十二章 过去与现在的相关性
法律的奇特态度
品格—好与坏
法庭之外
关于画像的另一个说明
第十三章 看到我们想看到的
动机的机制
模糊但有用的区分
走进潘格罗斯博士
尾 声
内容介绍
全球气候真的在变暖吗?专家的话可信吗?绿色食品真的更好吗……我们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疑虑,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和“假新闻”的世界,许多公众人物毫无根据的断言更加剧了不确定性。为了在迷雾中寻找真相,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证据。然而,证据是什么?如何正确使用证据?
本书通过对法律、科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探索,分析了证据的本质并纠正了我们对证据的常见误解。证据不是非黑即白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是不完美、可以做出不同解读的证据,这些证据甚至可能互相矛盾。证据的价值也并非固定不变,在法庭、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的不同情景中,乃至在不同法律框架下,证据的有效性都是不同的。
在生活中,我们获取的大量信息都源于亲朋好友的分享、媒体报道、目击者陈述和专家意见等,而这些陈述的可信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肖尔也深入探讨了如何评估他人陈述的可信性、辨别专家意见中的偏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偏见,因为我们在参考证据之前,往往已经有意无意地扭曲或选择性忽视了我们不喜欢的那部分。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肖尔(Frederick Schauer),弗吉尼亚大学杰出法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曾执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密歇根大学等。著有《像法律人那样思考》、《心理侧写、可能性与刻板印象》(Profiles, Probabilities and Stereotypes)、《法律的力量》(The Force of Law)等。 译者简介: 高虹远, 社会学学士,社会学及生物统计学双硕士,现为数据分析师。译有《规则为什么会失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