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都市晨报  ·  刚刚,阿里巴巴重磅宣布! ·  18 小时前  
都市晨报  ·  刚刚,阿里巴巴重磅宣布! ·  18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一刀切

维舟  · 公众号  ·  · 2020-11-13 12:01

正文


出门数日,昨晚回上海了。一路都还顺利,只除了行程末尾两三天稍为惊惶——但这也算是对我们这个国家有了切身的新体验。

1


那天(10日)一早,我从广元坐第一班车到剑门关,结果却被挡在外面。出示随申码没有用,要看“行程大数据”,这还是我一路上遇到的头一遭。扫码出来,箭头是绿色的,正以为没事了,那人一看:“哎,不行,你不能进。”

为什么?他指着右下角:“你看你这里是红的。”


接下来就是费口舌了。怎么解释都没用。 上海昨天爆出一例,上海人就不能进,不管怎样,你的行程卡已经变红了 。你体温正常又怎样?病毒有14天潜伏期,有假阴性,你不懂吗?你说你没去过爆出病例的浦东祝桥镇营前村,怎么证明?何况你身份证还是浦东新区的呢。你说你没接触过病例,你怎么知道?你难得来一趟,对不起,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到后来,他已经懒得理我了,“下一个。”

这也算是领教了剑门关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没奈何,只能找个地方自己坐着沮丧一会儿。微信上和Suda说了此事,这次原本就是她和上海自然观察组织的20多位朋友一起去唐家河,约好了当天黄昏和我在广元会合。得知了此事,他们也都惊惶了,因为好多人原本都打算在广元住两天,宾馆都预订好了,结果打电话一问,宾馆已拒绝接待上海人了;接下来要去西安,西安的酒店也不让住了。

后来Suda说:“虽然你自己在剑门关吃了闭门羹,但也幸亏你这个消息,不然大家就惨了,所以你还是立了一功的。”他们在唐家河-青川的行程未了,按计划要午后五六点才到广元,如果吃完饭再去酒店,恐怕都要露宿街头了——因为广元飞上海的最晚一个航班是晚上8点。几乎所有人都立刻退订了房间,改签机票,仓皇飞回上海去了。



2



像这样突如其来的遭遇,虽然也听说过,但亲历之下才感受到那种惶怖:这是你出发前都无法预料的事,行程过半时,忽然浦东机场的一个搬运工确诊,然后所有“14天内上海接触史”的人就都有了嫌疑,被挡在景区外面还是小事,甚至都可能面临没地方住的窘境。

3月初,在疫情最紧急时,我就曾写过一篇《 我们都是湖北人 》,认为“一刀切”的防控办法几乎很难没有误伤,又由于疫情在不同地方随机性的爆发,像当时的湖北人那样饱受歧视的遭遇,随时可能会降临到我们自己头上, “这一次是湖北人,下一次谁说不会是你我呢?”

那天在豆瓣上说了一嘴在剑门关的遭遇,底下有嘲讽的(“上海人也有今天”),有好心的(“我家就在广元,你来我家住吧”),有庆幸的(“刚好可以不用去上海出差了”),更多的则对这种一刀切的简单粗暴做法感到恐惧、厌恶—— 连上海也只封了事发的营前村,但到外地却变成了“14天内上海接触史”乃至“上海人”都一律拒之门外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声音是:“你说‘一刀切’不好?那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中国正是靠这个才避免了国外那样失控的状况!”

像这样辩护的声音一直都有,它假设了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就是一刀切,要么就是失控。确切地说, 它并不是否认一刀切没有代价,只不过认为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如果说反对者在意的是“不要为了‘不可放过一个’而‘错杀一千’”,那么这种观点则强调“只有不惜‘错杀一千’,才能做到‘不放过一个’”

换言之,这里真正的争议点不在于有没有代价,而在于这个代价是不是值得付出。此时,有些人相信,每个个体都有其价值,不应该被牺牲,而要达到目的,也并不是非得做得那么绝;另一些人则坚称,为了整体的利益,少数人的私利相比起来只是小事,没什么好叫的,何况要达到目的,别无他法——为了达成某个宏伟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是十分常见的口号。

应当承认,后一种观点在中国可能有着非常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欧美大学里经常争辩的“电车难题”(面临两难时,牺牲多数还是牺牲少数),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常常出现一边倒的功利主义选择——当然是牺牲少数。

个体/团体、少数/多数的选择,涉及到基本的价值立场,很难妥协,那现在让我们来换一个角度讨论: 一刀切真的是达成目标的最好(且不说唯一)手段吗?

3



并不是的。

最令人遗憾的一点就在于:如果作为代价被牺牲得有价值,那倒也罢了,但“错杀一千”不必然最终“不放过一个”,相反,这种粗放式的管治手段下,被“错杀”的往往是被白白牺牲了。

即便国内普遍被称作“一刀切”,但实际上各地情形也千差万别, 这次防控做得好的几个省份,恰恰是所谓“精细化防疫”的;而试验田管得最死,效果最差,出事最多

为什么都已经管得最严厉了,不惜“宁可错杀一千”了,却还是不能“不放过一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