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界“价格屠夫”要来了。
12
月底,
70
岁的董明珠在访谈中被问及退休问题时,她意味深长地暗示
“明年可能会退休”,
却又强硬地表示:有人巴不得自己退,以为我一退,他们就少了个对手。但退不退休,是我的事,与外界无关。
这些话掷地有声,仿佛在警告那些暗中期待她离开的对手。
可谁曾想,话音刚落不到一个月,就在董明珠可能即将迎来退休之际,她最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那个曾被她
公开讨伐、恩怨多年
的老对手
——奥克斯电气,如今正以全球第五大空调提供商的身份,大步迈向港股
IPO
。
近日,据港交所披露,奥克斯电气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拟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由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
据悉,本次募资资金将用于
全球研发、智能制造体系升级、供应链管理强化、销售经销渠道拓展,还有补充营运资金等关键领域。
奥克斯这次转战港股,无疑是其资本棋局中的关键一步。
早些年,奥克斯就盯上了
A
股市场。
2016
年初,它的中央空调部门在
新三板短暂挂牌,
但一年后就匆匆退市。随后,奥克斯对空调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整合,统一到宁波奥克斯电气旗下,全力筹备
A
股上市。然而,折腾了一圈,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若此次港股上市成功,宁波大佬郑坚江家族将再添一员,继
三星医疗
和
奥克斯国际
之后,迎来第三家上市公司,其商业版图将进一步扩张。
1987
年,年仅
25
岁的郑坚江,从一名汽车修理工摇身一变,承包了一个负债累累的乡办小厂。仅用
12
年,他就把这个小厂变成了年收入
30
亿的巨头。
不过,真正让郑坚江声名鹊起的,是他
1994
年对空调市场的大胆布局。
2001
年,当其他品牌还在技术壁垒前徘徊时,奥克斯却大胆发起了
一场“免检是爹,平价是娘”的“爹娘革命”,将
40
多款机型价格狂降
30%
。
在那个品牌竞争激烈、价格居高不下的年代,这一举措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瞬间打破了市场格局,
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奥克斯的销量从
2001
年的
20
万套飙升至
2004
年的
325
万套,增长
15
倍,从三、四线品牌一跃成为头部阵营的
“
空调杀手
”
。
电商时代来临,奥克斯再次抓住机遇,将
低价优势
与
线上渠道
结合,掀起销售热潮。
2011
年,奥克斯率先布局电商,产品销量在各大电商平台一路飙升,一度冲进全国前三,
“性价比之王”的形象深入人心。
现如今,郑坚江家族的商业版图
横跨家电、地产、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
,
手握
A
股的三星医疗和港股的奥克斯国际两大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医疗
2011
年上市时,招股书
曾披露郑坚江拥有加拿大永久居留权和香港居民身份证,
直到
2017
年财报才宣布
不再持有任何海外居留权。
2024
年
10
月,郑坚江凭借
225
亿元
人民币的财富,在
《
2024
年胡润百富榜》中排名第
213
位,
稳坐富豪圈的“头排交椅”。
凭借
低价策略
和
电商渠道
的巧妙布局,奥克斯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让一直稳坐行业头把交椅的格力电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董明珠,这位以铁腕手段著称的商界女强人,自然不会对奥克斯的崛起坐视不理。
董明珠一直以
“铁娘子”
形象示人,她的管理风格
直接、果断,甚至有些严厉。
这种风格,虽然让格力电器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
强大的战斗力
,
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从举报奥克斯生产销售
不合格
空调产品,到多次起诉奥克斯
专利侵权
并获赔偿,她对奥克斯的打压可谓不遗余力。
从
2015
年起,格力和奥克斯就围绕专利权大打出手,一撕就是好几年。董明珠更是隔三岔五在公开场合“炮轰”奥克斯,一次次把它推到
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
2017
年到
2023
年
4
月,格力一口气起诉奥克斯
27
次,且次次胜诉。这一连串的胜利,无疑让格力在专利战中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在这场专利对决中,
奥克斯也毫不示弱,反手就告格力侵权,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直到最高法出面一锤定音,直接判定奥克斯的压缩机专利无效,认定格力没侵权,这场闹剧才暂时告一段落。
看数据就知道了,
2023
年,奥克斯的研发费用才
5.66
亿元,费用率仅
2.3%
。相比之下,格力研发投入早就破百亿,美的和海尔也在全球疯狂砸钱搞研发。相比之下,奥克斯这点研发费用,根本不够看。
这场专利纠纷,本质上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奥克斯靠低价和性价比抢占市场,但核心技术的缺失让它在格力这样的巨头面前,只能靠专利诉讼来硬撑。
结果呢?法院的判决就像一记重拳,狠狠敲醒了奥克斯,让它清醒地认识到,
没有核心技术,光靠低价和诉讼,是永远无法在空调江湖立足的。
更糟的是,格力、美的们纷纷杀入电商,奥克斯的线上优势瞬间被蚕食。
美的子品牌华凌、小米这些新势力
也杀入平价市场,奥克斯的
“性价比王”光环不再。
2018
年起,奥克斯一路狂奔,杀到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建销售公司、拉本地团队,把空调卖到全球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4
年前三季度,
海外市场直接入账
111.4
亿元,几乎撑起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同比增长
27.6%
,远高于国内市场。
奥克斯急于上市,既是被现实狠狠“逼”出来的无奈之举,也是它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的关键一步。
空调市场如今是“内卷”到极致,格力、美的这些巨头们早就把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了,奥克斯想分一杯羹,难如登天。
研发上,奥克斯口袋里的钱不够用,
2023
年研发费用才
5.66
亿元,费用率仅
2.3%
,与格力、美的、海尔这些老对手相比,差距正逐渐在被拉开。
没有钱,怎么搞研发?怎么和巨头们正面刚?上市,就成为了它快速“补血”的捷径。
正如前面所讲,奥克斯早就盯上了海外市场。但它心里清楚,这点成绩还远远不够,它想在全球市场上大展拳脚,就得有钱去建生产基地、搞研发、铺渠道。
上市,就是它拿到“球通行证”全的关键钥匙。
如今,奥克斯电气谋求上市,无疑是家族商业版图的又一次扩张。然而,上市之路并不好走,上市后的挑战,更是接踵而至。
海外市场虽然广阔,但奥克斯的自主品牌影响力微乎其微,
80%
的海外收入依赖
ODM
代工,贴牌生意做得再大,也终究是为他人做嫁衣。
与此同时,小米、美的等竞争对手也在加速出海,奥克斯的低价优势正在被逐步蚕食。在国内,奥克斯的
“性价比”标签早已被贴上“低端”的刻板印象,线上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线下渠道又迟迟打不开局面。
上市或许能为奥克斯带来资金,但如何在巨头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并在全球市场中真正打响自己的品牌?
这些问题,才是奥克斯上市后真正需要面对的“硬仗”。
在奥克斯的招股书里,有一组数据格外引人关注。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它的资产负债率飙升至
84.6%
,流动负债净额比
2023
年末多了
3.73
亿元,达到
24.02
亿元。奥克斯解释说,这是因为原材料采购增加、银行借款利息上涨、贸易应收款项和票据增多。
再看业绩记录期,奥克斯向股东派发了约
37.90
亿元股息,而同期公司利润才
66.45
亿元,派息金额竟占了近两年九个月净利润总和的
57.04%
。
如此高的资产负债率,再加上如此大手笔的分红,奥克斯的现金流到底健不健康?这样的决策是否真的合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能否在巨头林立的空调市场,再次复制奇迹?我们作为旁观者,也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