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塔
青塔-大学从未如此有料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青塔

“杰哥”卸任上海交大校长,盘点他在交大的11年!

青塔  · 公众号  · 大学生  · 2017-02-23 18:24

正文

今天,中科院院士张杰卸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一职,原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接任校长一职。

2006年11月,当中科院院士张杰从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局长的岗位被调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时,未满50岁,是当时沪上高校中比较年轻的校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交大最年轻的校长。

据与张杰共事的学校相关负责人称:“盘点交大过去11年的变化,张校长确实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对学校要推进的改革政策不遗余力的推动力,有着很明显的理工科学者的特点。”

新校长林忠钦是土生土长的交大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专业,198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船舶结构力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交大任职。在和他共事的交大人看来,他的特点是低调踏实,敢于担当。林忠钦曾经获得过多项荣誉,但是他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所有的荣誉都比不上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作用重要。

在专注于科研工作时期,他最重视的是解决那些既源于工程,又能回归工程的科学问题,并且他一直提倡的是科研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而这显然是有着明显的交大特色的科研精神。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说过,交大培养了他,为他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盘点张杰在交大的11年

盘点张杰在担任上海交大校长期间的各项措施,可以看到,他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规划。而在此期间,也可以看到上海交大在各个指标体系上都有很明显的发展。

大学要有文化建设

当张杰2006年11月27日任职交大后,第一次公开亮相时就谈了他印象中的中国的大学,并且提出中国大学的发展规划和科研布局要面向20年后的发展。大学要有文化建设,并且将文化建设具体为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在学校内部,他首先推动的是制度层面的文化建设。

在他去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经回顾了当时的情况,他说:“很多人觉得文化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是,我们在2007年时作了一个认真的研究,意识到文化不仅是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梦想。大学的文化应该是体现在三个层面的,除了我们意识到的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文化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制度层面的文化。”

正是基于此,他上任后就在上海交大首先推动学校级别的行政机关规范管理,废止了大量不适用的规章制度,重新制定面向未来的规章制度,并且开始强调突出学术管理。

他认为,大学之道的根本在于大学的使命和责任,而学校的使命就是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建设者、世界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有力推动者,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使大学不仅是探索知识的地方,而且是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的圣地。

因此,张杰校长在学校倡导“对学术的追求、对学者的尊重”的校风,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建设一种既具有“感恩与责任”、又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校园文化。

对于学校不少老师来说,张杰的和上海交大的契合之处,在于除了他有科学家的高瞻远瞩以外,身为物理学家,还有一种理工科人的特质——认准一件事,就要不遗余力地推动下去,每个细节事无巨细都会过问,就像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分解到每一个细节,然后不遗余力地推进。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研究领域和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相交叉的领域,所以我会既重视理论研究,也重视实验的过程”,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他的治校上。

将一流大学建设分解成多个表征

张杰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有利的政策环境。

针对一流大学建设,他将建设目标分解成很多个表征,并要求学校一一解决。他在一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

“我们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有一个愿景,但愿景只是一个长远的方向,决定不是发展的路。很多时候,我们恰恰不太清楚这一点,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的目标,剩下的事情就由它自己往前走了。绝对不应该是这样。实际上世界一流大学可以分解成很多个小目标。我们要建成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它究竟是如何表征的。”

按照他的说法,学校应该具体到哪一年应该在综合性方面达到什么目标,在国际化方面达到什么目标,甚至最后分解成非常具体的五年目标,三年目标,甚至是一年目标。

就像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一样,学校越大,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就越多,仿佛是一架马车,但是有很多马同时往各个方向拉,要往一个方向总是比较难。

在他任职校长后,最开始改革的是他所在的物理学科,从2007年就在物理学科试点了国际评估,并且参照评估的结果进行重新布局,并且设立了各项改革措施。将交大原本并没有优势的物理学科重新定位发展,聚焦大天体物理现象和微小粒子物理现象,同时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随后,要求学校所有的学科都要进行国际评估,对标国际一流大学的标准,重新定位并且制定发展规划。

张杰称,其实直到2010年时,全校对于他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才初步统一了思想,认为他的想法是对的。因为2010年年底,评估张杰提出的学校发展目标,发现第一个目标完成度从60%几一下子上升到78%,接近于80%。“正是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途径在我们学校全体人员中应该说是统一了思想。”

张杰大力推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问题导向的研究,领导制订了学校未来10年的大学发展规划以及学术发展路线图,建立以学术为主导的更完善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张杰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他认为,在学校构建一流大学乃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高层次人才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因此,,他在交通大学的人才队伍方面大力进行改革与创新,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张杰力推长聘体系的建立,让学校里的教师的职称评审等都能够与国外高效接轨。去年,学校这一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关注,自然杂志邀张杰撰文介绍这一改革。熟悉他的学校工作人员称,他每天忙碌程度高到连吃早饭时都会安排人谈话。

“杰哥”是人气最高的校长之一

杰哥、暖男……这些都是学生对张杰的称呼。他可算是沪上高校学生中人气最高的校长之一了。每学期他都会为全校学生上思政课;在校庆时,学生拍相声电影,他也要充当群众演员,演路边劝学的大叔;在致远学院的专业课上,和普通老师一样要想方设法把高能物理的学科说明课上得精彩,为了吸引学生加入自己的课题项目;学校的赛艇道建好,和学生一起要赶着去体验一下新赛艇……

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就任校长没多久,恰逢牛津大学的校长来上海交通大学访问。两位校长在校园里漫步,牛津大学的校长突然兴致勃勃地问他:“你们的学生那么多,到底有多少学认识你?”张杰说:“几乎每一个都认识,而且他们不仅认识我,随时随地还会拉住我交谈。”两位校长当场做实验,看张杰在校园里站多久才会有学生来和他打招呼。结果两位校长就站在闵行校区的食堂门口,连1分钟都不到,一位学生骑车经过,就和张杰招手打招呼。在短短的三分钟内,经过他们的每个学生都和张杰热情地打招呼,还有学生叫他“杰哥”。

在每年的毕业典礼和每年的新生入学典礼时,他对新生的讲话必谈人生、谈理想,在他的讲话中,充满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在近年来的讲话中,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每次几乎都会讲三个学生或者老师或者校友的故事。

但是,他也曾经不经意间感叹,中国的大学要承担的责任实在太多了,学生要包办的实在太多了。

不忘初心 感恩交大

——在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张 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刚才,中组部领导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校长职务任免的决定。我完全拥护,坚决执行。几位领导的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交大工作,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希望。这是对全体师生员工、医务工作者辛勤奉献的表彰嘉奖。谢谢大家!

林忠钦同志是交大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是交大人的杰出代表。他在交大求学和工作近40年,为人宽厚、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几乎分管过学校的所有工作领域,深得师生爱戴和敬重。我和忠钦同志搭档十年,配合默契。我非常高兴把接力棒传到忠钦同志手中。我一定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工作交接,确保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2006年11月27日。那一天我从谢绳武校长手中接过接力棒,正式成为一名交大人,并从此开始了我的交大梦。当时我向大家做出了庄严承诺:我要在校党委领导下,与党政班子、院系领导、学术骨干和广大师生医务员工共同努力,将交大建成一所无愧于百年历史、无愧于上海这座城市、无愧于我们祖国和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世界一流大学。 那时,世界一流梦在许多人看来还比较遥远。然而,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国家全力支撑,有我们全体交大人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十年后的今天,交大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了“世界一流”的梦想。我们坚持立德树人,确立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平台式宽口径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财政总收入从31亿增长到超过百亿,科研总经费从11亿到突破30亿,文科科研经费从1600多万跃升到1.2亿,SCI论文从2000多篇增加到6000多篇,高居全国大学榜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ESI万分之一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9个学科跻身QS排名世界50强。交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全民健康和未来科技革命,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百强,并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世界一流的创新性贡献!

回顾十年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记得当年到任不久,我即率团出访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然而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我们在那里经受了一次难忘的冷遇。彼时的交大,各方面均落后于对方,国际合作交流凭实力说话。我和出访的同事都憋着一口气,发誓一定要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用实力赢得世界的认可。有意思的是,2016年当我再度率团访问这所大学时,同样没有料到,该校校长竟然专门清空所有日程,亲率其他校领导和各级办学骨干,在接待最重要外宾的报告厅,花了整整一个上午认真聆听了交大十年来的发展经验;下午,该校校长又与我们达成了面向未来,共同发展的合作计划。自尊首须自强。

十年间世界目睹了交大国际地位的快速提高,学术影响力大幅攀升。就在去年,交大牵头举办了中国C9高校与英国罗素研究型大学联盟圆桌会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举办全球高校领导力创新峰会、发起并代表中国C9高校与世界主要研究型大学联盟共同签署《上海宣言》,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发展道路,彰显了中国话语权。交大人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向世界证明了自己。我为我和交大人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感到由衷的骄傲,庆幸自己能够在交大这个奋发有为的大家庭中,度过我人生中重要的十年。

十年来,我时刻不曾忘怀自己的责任,不敢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交大人思源致远的品格、勇于担当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境界,无时不在召唤和激励着我。身为交大人,我深知交大精神的可贵。正是感恩、责任、激情与梦想,成就了像我一样成千上万的交大人。十年来与交大的老师们朝夕相处,交大梦就在这片人才沃土上升华光大。交大师资队伍建设经历了引育并举“三步走”改革,多维发展、多元评价的人才成长体系已经建立。目前长聘体系师资总数已逾700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四分之一;1616人次SMC-晨星青年学者快速成长,迅速成长为交大明天的栋梁;交大教师中有113人次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任fellow,师资队伍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提高。交大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为世界瞩目。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多次相邀并郑重刊发了交大经验。全校已然形成共识,交大梦根基在人才。交大正在成为一个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的人才乐土。

十年来,交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93291名优秀人才。交大的老师们守候学生成长,师生间情谊深厚。“杰哥”是学生们对我的称呼,也是他们对平等沟通交流的朋辈校长的一种期许和鼓励。

十年来,我总是把同学们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最喜欢走到同学中间,悄悄地坐在课堂里、食堂里、图书馆里,感受同学们的喜怒哀乐。参与和陪伴,让我对交大的同学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校也为同学们的自主成长成才创造环境,提供激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辐射全校,享誉海外。每一次开学和毕业典礼,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根植交大学子内心。寒来暑往,春华秋实。我感觉自己和同学们还有很多话想说而没来得及说,不知不觉却已到了离任的时刻。不过我相信,告别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轮新的开始。交大师生的情感纽带,必将永续且历久弥新。

十年间交大校园旧貌换新颜,既建起了大楼,也建设了文化。李政道图书馆拔地而起,钱学森图书馆成为交大人的精神家园,致远游泳馆人流如织,健步道蜿蜒曲折,赛艇道碧波荡漾,思源湖青草萋萋,植物园绿树成荫,教学、科研、宿舍楼群中穿插着院士墙、咖啡馆……然而这里面最重要的,或许是置身其间的每一个交大人,心中都多了一份爱——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爱这里的人生篇章,爱这里曾经催生出的创新、创意、激情和梦想。交大人将在这里留下最美好的岁月。这里是交大人魂牵梦萦的故乡!

回顾这十年我体会到,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凝聚全体交大人的勤奋、智慧、勇气和力量。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学校领导班子的每一位成员,你们为交大的发展,殚精竭虑,毫无保留的付出和牺牲,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我还要特别感谢马德秀书记和姜斯宪书记,你们虚怀若谷、坦诚相待,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借此机会,我还要感谢交大老领导、老同志和各位院士、教授!感谢你们耳提面命指导帮助。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交大人的代代传承的赤子之心。令人欣慰的是,正是在你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交大正在铸就新的辉煌。交大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各级领导的关心呵护。在此,我愿代表交大师生衷心感谢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坚强领导!是你们为交大解决了发展中遇到的根本问题,给了交大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力量。没有你们的支持,就谈不上一流建设,就没有交大的腾飞。

今天是我以校长身份,最后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大家分享交大梦。离任之际,一纸短短的讲稿实在无法道尽我的交大情怀,无法表达我对所有交大人的心意。感谢交大全体师生员工、医务工作者、全球校友以及每一位支持我工作、帮交大发展的人!你们是交大历史的创造者。我爱你们每一个人!

十年寒暑,百廿沧桑。如果把120年的光阴,比作交大钟楼上时钟的一圈,那么十年光阴不过是其中小小的一格。它虽短暂,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最热烈、最不舍的十年!交大是一所伟大的大学。交大成就了我的梦想。有机会在这里工作,把我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年华奉献给交大,是我一生的幸运和荣光。

十年甘苦,割舍不下的是温情。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会把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加圆满。我希望留在大家记忆中的是阳光和真情的“杰哥”,而不是为了工作有时不得不板起面孔的校长。我想把交大校园每个角落都多走几遍,把一草一木都记在心里。我希望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更多的师生和我一起奔跑、一起欢笑……你们永远是我的牵挂。交大是我永远的故乡。

百廿交大正在开启新的航程。交大人的梦想终将实现。未来一定更加美好。不忘初心、感恩交大!祝福每一位交大人!

思源致远 携手并进

——在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林忠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刚才,中组部领导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的任命,教育部领导、上海市委领导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我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衷心感谢中组部、教育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我的信任,也感谢全体交大师生对我的信任,同时我也深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交大人,在“饮水思源”碑旁学习,在“与日俱进”日晷前工作,在“思源湖”畔生活,这里有对我谆谆教导的师长,有对我关怀备至的领导,有与我并肩奋斗的同事。是交大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给了我广阔的事业舞台,使我有机会为祖国建设和学校发展做些工作。

在这40年间,“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已经融入我的血脉,我深深地感到,没有国家的英明政策,就没有交大今天的成就;没有交大给我的机遇,就没有我个人的种种荣誉,我对交大永远心怀感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唯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为交大建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鞠躬尽瘁,才能报答交大对我的厚爱,才能报答组织对我的信任,才能不辜负国家对交大的期待!

在交大学习工作的40年让我深切认识到,交大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学校,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相息、荣辱与共;交大是一所有责任担当的学校,一代代交大人继承“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为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国防以及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交大是一所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学校,立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