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评论九一八的文章,后台看到很多朋友留言在损“不抵抗”的张学良。
政事堂认为,骂一骂可以一时爽,不过在评论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也要从当时他的身份角度去考虑他做的决策。
张学良作出“不抵抗”决策的原因有很多,政事堂认为有两点尤为重要:
张学良是一个军阀,而且,他是一个年轻的军阀。
首先,张学良是一个军阀,作为东北军的老大,他的权力来源并非法统,而是源于其老爹留给他的嫡系军队。张家父子虽然名义上是北境之王,但实际上并不能决定麾下任何一个领主下属的人事任免,因为这都是人家山头内部的事儿。
张学良的“叔叔伯伯”们紧密团结在张家父子周围,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张家的拳头最大,另一个是跟着张家有肉吃。
东北军和三国时期吴国的军队一样,都是部曲武装,跟着吃肉没问题,但是如果面对损耗极大的战斗,张学良根本无法调动他的叔叔伯伯。就像孙仲谋在合肥频频遇险,被张辽当经验包一样的刷,一旦张学良跟日军开火,他的叔叔伯伯们很可能就会作壁上观。
而且张家父子在东北军称雄的根本就是因为他家的拳头最大,而一旦张家的嫡系部队跟日军打没了,他也就丧失了东北军老大的地位。
要知道当年张作霖死的时候,当时张学良的叔叔伯伯们是一致推荐东北军第二大山头来接替张作霖的,要不是运气好,张学良差点连汉献帝都没机会当。
因此,张学良手上的嫡系部队,就是他的政治资本。
就像曹锟、段祺瑞和吴佩孚等老一辈北洋军阀的大佬们,一旦没有了军队,就什么都不是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北伐之后的历史上,竟然都从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张学良晚年说过一句话,我的一生,到了35岁就没什么可谈的了。
其原因就是在他35岁时的西安事变后,军阀张学良就丧失了东北军的掌控权。他自然也就从历史的舞台上退下去了。
而他晚年还能说出这句话,也意味着他到晚年脑子里面还保留着军阀思想。
我们在评判张学良和讨论918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张学良是一个军阀,他的决策机制要符合他的身份。
而在918事件中张学良的决策,也符合一个军阀优先保住枪杆子的基本原则。直接退到华北,把“不抵抗”的锅甩给国民政府。
在918的问题上,张学良是国家的历史罪人,但是,张学良的决策并不是他笨或者蠢,而是因为,一旦他的嫡系部队在与日本人的战争中拼光了,他也将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他没想去做民族英雄,而是做出了一个符合军阀身份的选择。
所以,骂归骂,理解还是要理解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军阀都会像张学良一样,见到日军丢枪就跑的,918中张学良“不抵抗”,把老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都丢了的原因,除了他是一个军阀之外,还因为他是一个年轻的军阀。
这里呢,政事堂讲一个张学良出生前的故事。
1886 年,四艘令人生畏的战舰驶入长崎港,上面的外国水兵一下船,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妓院。5名外国水兵在妓院外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却发现有些日本人可以直进直出。受到这样的差别待遇,外国水兵们火冒三丈,把妓院给砸了个精光。日本警察立即出动,逮捕了这5名水兵,不料军舰上竟冲出450多人,直扑警察局而去,而舰上的12寸巨炮则调转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这下日本可没脾气了,面对外国的坚船利炮,只能乖乖的放人,还要道歉赔偿。
这则故事里欺负日本的"外国",并不是西方列强。进入长崎港的舰队,是......
大清国的北洋水师!
老一辈的北洋军阀当中,无论是袁世凯、段祺瑞,还是张作霖,他们都是从小看着日本从一个“小瘪三”崛起的,因此,他们内心深处,并没有对日本人那种深深的恐惧。尤其是北洋这个群体,本身就是靠着在朝鲜跟日本人狠狠的打了一仗而名声鹊起。
因此,虽然北洋的大帅们普遍在日本的势力范围内,仰仗日本,但是他们从来都不把日本人当爷爷。
日本人逼袁世凯用签订21条,而袁世凯从日本人那里骗到贷款后,回头就把绝密的21条泄露出来,利用舆论逼迫日本大幅修改密约;接替袁世凯的段祺瑞,也照猫画虎,利用五四运动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力,并用德国人的青岛租界从日本手里坑了一个亿;而北洋最后一位大帅张作霖更不用说了,签密约从日本借兵打赢了与郭松龄的奉系内战,而打赢了回头就耍赖。
而且,那个时代的大帅们也跟日本人玩套路,就像现在的房地产捆绑了银行和中国经济一样,当时张作霖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想尽办法从日本贷款用来武装自己,债务欠多了,反而债多不压身了,欠钱的反而是大爷。
就像有一次日本人打死了张作霖的一个部下,想丢下500银元了事,结果张作霖直接把那三个日本人打死,然后丢下1500银元。
这些北洋老帅们,懂得一方面跟鸽派玩套路,另一方面打击鹰派的嚣张,利用挑拨日本国内的矛盾来换取生存空间并壮大自己。
因为,这些北洋老帅们是看着日本怎么从一个蕞尔小国崛起成军事强国的,所以他们知道对日本的利益可以谈,但对日本的挑衅绝对不能怂。
但是,张学良这一批北洋二代出生的时候,却是日本人已经打赢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在日本面前一败涂地。
而且在张学良小时候,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日本将沙俄打得一败涂地,威风一时无双。
因此,年轻一代的张学良来对比老一代的张作霖们,他们对日本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北洋的老帅们,都懂得利用俄国和日本在东北利益的矛盾,维系一个战略的平衡。
可是刚刚从老爹那里接手“北境之王”的张学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道被哪位东北大忽悠给忽悠了,竟然去捋虎须,去跟苏联宣战。
而此次与毛子在中东路的交火,给了意气风发的张学良一记“致命一击”,连被日本人揍得找不到北的俄国人,竟然揍得东北军找不到北,这一战东北军战损严重,腿直接被忽悠瘸了。
日军的手下败将都这么厉害,那么日军实力之恐怖,恐怕也就深深的刻在初生牛犊的张少帅心里深处了。
当时的张学良也就二十多岁,年轻人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刚刚拿下了华北一时风头无二,突然被揍怂了,也就成了老蔫。
所以918的时候,拥有主场和装备优势的张学良却不敢打了。
当然,对历史认知还停留在一战的“北境之王”并不知道,他在中东路的对手,是十多年后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苏军统帅崔可夫........
而“北境之王”对苏宣战的中东路事件,又将张作霖辛辛苦苦制造的日俄的东北平衡被彻底打破,东北军和苏联翻脸后,日本能够用不顾及在东北拥有大量利益的苏联,而直接挑起918。
而且,之前张作霖一直在日本政界走钢丝绳,通过利益捆绑,利用亲华派来遏制侵华派,而张学良上台之后,就把跟老爹关系好的亲华派统统得罪了,因此缺乏了亲华派的制约,侵华派才得以密谋发动918。
本来写到这里,真想骂少帅一句“图样”,不过,政事堂又想到了另一位也是在27岁时,从父亲手中接过权力的“北境之王”,如今正在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走钢丝绳,一会儿核弹一会儿导弹,玩的游刃有余。
同样是二代,同样是北境之王,做人滴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最后,夹一点脑洞和私货。
在张作霖死前的3年,在张学良的灵魂伴侣郭松龄,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兵谏,要求东北军改革、张作霖下野,而此时张学良的沉默,实际上就将张作霖和东北陷入了死局。
政事堂开一个脑洞,想起电影《教父1》中有一个情节:
教父科莱昂与境外势力索伦佐的谈判中,教父的儿子桑尼表现出了与老教父观点的不一致,让境外势力认为科莱昂家族的接班人会改变其家族原则,因此策划了对老教父的暗杀........
关联文章:
九一八,中日正面对抗最有胜算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