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生态环境  ·  【无废之窗】“无废景区”:耳目一新 打造品牌 ·  2 天前  
广东生态环境  ·  【无废之窗】“无废景区”:耳目一新 打造品牌 ·  2 天前  
黑龙江生态环境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赴我省调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20个抑郁休学的家庭曝光,背后故事令人唏嘘:他们多是优等生,他们不是叛逆,是病了……

父母志  · 公众号  ·  · 2024-11-07 07:00

正文

《解放日报》曾经报道过,20个青少年抑郁休学的故事,令人唏嘘。


这些孩子,大多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原本他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可是突然一天,他们突然变得焦躁、厌学、悲观、绝望、厌世……


比如,有一位花一样的少女,在感到难受时,会不受控制地在自己手上划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


有的孩子原本朝气蓬勃,却因为害怕考不上好大学,变得易躁易怒,莫名地大哭大笑,时而躁狂、时而抑郁,至今休学3年,还曾吞服安眠药自杀。


有的孩子原本开朗健谈,可有一天,他不仅情绪变得激动,身体也开始莫名疼痛;情况最糟时,他对母亲大声喊出:“我要杀了你!”


……


根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

我国患抑郁症人数有9500万,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这到底是是哪里出错了?


家庭环境“出错”,孩子病了


为了恢复正常,这些孩子参加了青少年抑郁训练营。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开始了“控诉”。


13岁的谭谈,就读于北京重点中学,成绩保持在年级前20。她还擅长钢琴、歌剧,有上千本图书的阅读量,在同学们眼里拥有“完美人设”。


她却说:


“因为母亲,我没有童年。她是名校的博士后,踌躇满志却有很多遗憾,我就是她消除遗憾的工具。”


如同一个提线木偶般,一直被选择、被安排,她很“优秀”,却没有自我。


甚至,谭谈被确诊抑郁后,妈妈还是把持不住控制孩子的心理。


19岁的韩青,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可她却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她说:“我从来没有自己做主过。”


不仅学习上,生活上也是,即便吃个饭,妈妈也按自己的喜好,给女儿夹去她觉得有营养的菜,哪怕女儿很讨厌吃。


自始至终,韩青的喜恶、感觉、情绪,妈妈都看不见;所以,妈妈自觉付出了很多,韩青却一心只想逃离。


还有一位人高马大的男孩,每次发病就跑去超市的儿童玩具柜台,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快乐记忆,源自幼儿时期。


自从父亲接管教育大权后,嘴边只有一句话: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社会渣滓。


男孩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直到中考前一个月,男孩崩不住了,哭着向母亲求救:


“如果爸爸再看着我做数学题,我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


这些孩子无一不是来自高知家庭,受到了很好的照顾,但他们却在无声的压抑里慢慢崩溃。


其实父母的初衷也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怎么抑郁了呢?


父母可能不知道, 在密不透风的学习环境里,成绩成了衡量孩子唯一的指标时,他很难有其他的价值感和体验感。


所以当成绩不能证明自己的优秀,内在的焦虑又没有一个出口时,孩子就只能不断向内自我攻击,最后压抑成伤。



不要在鱼缸里养孩子


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少。


他们误以为爱孩子就要替孩子规划好一切,严格督促孩子向前走。


殊不知,自己的过度干预,反而伤害了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故事。


讲的是,鱼缸里的小鱼,每天都得到精心的照料,可2年过去,小鱼始终只有三寸长。直到有一天鱼缸被打破,小鱼被放到了院子里的水池中。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小鱼就从三寸疯狂地长到了一尺!


而这种打破鱼缸,让鱼儿更快、更好成长的现象也称为“鱼缸法则”。


小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孩子亦是如此。


一个被圈养于鱼缸的孩子,他的世界被收窄到课桌的方寸之间,没有选择、没有自由,成长之路自然变得尤为艰难。


就像《女心理师》里的蒋静,一个被母亲“圈养”了30年的女孩。


她从5岁开始就被妈妈逼着学钢琴,无论寒冬酷暑,每天都要练习10个小时以上。有时候没弹好,妈妈就在边上一遍遍叫着重来,不弹好就不让吃饭。


蒋静稍有不满,妈妈就一顿炮轰:“能给谁看呢你?长本事了你?跟谁学的啊?”


不仅如此,妈妈还全方位地监督控制她。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交什么朋友都要过问。甚至,她已经成年了,妈妈还备有她房间钥匙,方便随时进出。


有一次,她偷偷打鼓被妈妈发现,妈妈上来就把鼓槌扔了,质问她出门为什么不告诉自己:“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得告诉我!”



妈妈强势的爱,逼得她喘不过气来,长期的压抑,导致她患上了暴食症。绝望之余,她写好遗书,砸了妈妈买给她的所有东西,嘶吼道:


“我根本不想拿什么一等奖!我根本不想弹钢琴!我再也不想活 成你想让我成为的样子,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最后,她歇斯底里地问妈妈:“为什么要困住我?”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表示, 一个孩子,从小被外界的声音推着走,他们无法做到真实,就只能绝望地放弃自我。


诚如蒋静,在外人看来如此优秀,内在的“自我”却是空的。她没有体验过享受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感觉,没有体验过“只为了让自己开心”是什么状态。


她30年的人生,全是为了妈妈的期待而活,这种母爱的绑架让她身心俱疲,甚至不惜放弃生命,以逃脱这样的负累。


鱼缸里养孩子,注定是一场悲剧,哪怕是以爱之名。


因为每个孩子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父母的期待,成为他自己。


如果父母不能看见孩子的内心,孩子又挣脱不了父母的控制,两难之境,他只能用自我放弃的方式,毁掉父母的“孩子”。


鱼缸里养不出抗挫力强的孩子


在训练营中,有一位叫袁然然的女孩,她性格开朗活泼,成绩优异。


可她却因为一次失恋患上了严重的进食障碍,最后在焦虑情绪中抑郁了。


她的父亲无比懊悔地表示:


早知道女儿会因为失恋发展出心理问题,就应该多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而不是一直补文化课。


是啊,养在鱼缸里的孩子,从小在学习方面被严格管控,在生活方面也被保护得很好,他们没有机会去经历、体验生活。


所以生活中的一点点挫折,就可能是他人生中迈不过去的坎。


想起一位网友的故事。


从小,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妈妈从不让她参加,她几乎没有和同学出去玩过。


即便是假期,同学们或出去旅行,或是参加夏令营,她却只能宅在家里看书,学习。


老师和她妈妈反映“孩子有点内向,不合群”,妈妈却不以为意,认为孩子一心向学更好。


这样成长起来的她,成绩很好,但也只有成绩好而已。


高中时,因为被同学说牙齿长得难看,她再也没露齿笑过。


大学军训时,她跑得太慢,被教官训话,她哭了一晚上。


工作后,只是和同事闹点矛盾,她愣是一天都不在状态,想着干脆辞职算了。


因为性格脆弱敏感,她在工作上经常碰壁,遇事就想退缩,想哭。


她还惧怕一切的社交,即使是很久不联系的熟人。


她每天都感觉很累很累,对生活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她说:“有些东西远比学习更重要,但父母从来没有教我。”


是啊,不会社交的孩子,他没有办法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没办法在工作中获得社会认同。


一个只会学习的孩子,注定赢不了人生长跑的大考。


孩子未来会遇到的难题,书本里没有答案。


鱼缸里养孩子,不仅局限了孩子的视野,还狭窄了孩子的生活圈,弱化了孩子抵抗困难的勇气。



与其为孩子打造“鱼缸”

不如为孩子打造“跑道”


孩子的前半生是父母陪着前行的,而孩子的后半生终究得自己去闯。


所以与其为孩子打造“鱼缸”,不如为孩子打造“跑道”。只有当孩子在我们打造的“跑道”上练就了一身技能,他才能在社会任何一个跑道里披荆斩棘。


1. 学会三次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前两天,朋友告诉我,他的儿子正在准备北大的自主招生考。


羡慕的同时,我更好奇她是如何培养出成绩优异、自信开朗的孩子的。


朋友却说没有培养,只是让孩子做主罢了。


· 给孩子选择权


孩子能自主选择的事情,比如上什么兴趣班、阅读什么课外读物、如何分配休闲时间等等,你给他选择,就是给他信任。


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选择更有担当。


· 给孩子尝试权


孩子想尝试的事情,如学跳舞、溜冰、参加比赛、和朋友去露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她都支持孩子试一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