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太空
腾讯太空官方微信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植物星球  ·  开春,Burberry格子奢花第一名 ·  昨天  
植物星球  ·  立春,樱花初开,狼尾蕨绿 ·  3 天前  
昆明广播电视台  ·  视听日历|你好昆明:“躺”在滇池边 ·  2 天前  
昆明广播电视台  ·  视听日历|你好昆明:“躺”在滇池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太空

科学家数次拍到17500华式度等离子体雨降落日表 有助揭示太阳谜团

腾讯太空  · 公众号  · 探索  · 2019-04-12 22:00

正文

在对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的大量太阳照片进行分析后,科学家发现超热等离子体以“雨”的形式降落太阳表面。在此前被忽视的小规摸日表磁环中,科学家发现了这种现象。研究指出太阳外层大气层的加热区域要比此前预计的狭窄。此外,这项研究还揭示了等离子体逃离太阳磁场线并成为太阳风组成部分的一种新方式。


科学家对此前忽视的日表小型环形磁结构(如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磁环中的等离子体以“雨”的形式降落日表


人们总说,不要盯着太阳看。美国天主教大学物理学家艾米丽·梅森却用了整整5个月,每天都在研究太阳表面的照片。最终,梅森和她的同事锁定了超热气体冷却并以“雨”的形式降落日表的区域。这一发现将太阳的两个最大谜团联系在一起,即导致太阳外层大气层温度达到日表300倍的加热机制,以及更缓慢更致密太阳风的源头。研究论文刊登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太阳是一个由等离子体(超热带电气体)构成的大火球。等离子体会沿着磁场线形成一个弧形,喷出日表后在太空中形成巨大的火环。“太阳也会下雨,虽然听起来有些可笑,但这种我们熟悉的天气现象与太阳表面的一些过程极为相似。


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到的“日冕雨”。此前,科学家曾在太阳爆发后观测到这种现象,当时与耀斑有关的加热过程突然中断,导致等离子体冷却并坠落日表


在地球上,雨是水循环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河流、湖泊和海洋)因阳光的热量蒸发。进入大气层后,蒸汽冷凝成云,最后又以雨的形式降落地面。在太阳上,日冕雨遵循着类似的机制。梅森表示:“不过,你面对的并不是只有60华氏度(约合15.5摄氏度)的雨水,而是温度超过100万华氏度(约合55.5万摄氏度)的等离子体。”


这些等离子体沿着从日表向外延伸的磁环移动。在每个环的末端,等离子体的温度在数千到上百万摄氏度之间。加热的等离子体在环内的位置不断攀升,直至达到顶点,即距离热源的最远点。随后,等离子体冷凝,以日冕雨的形式坠落日表。


日冕,环绕太阳周围的等离子体光环


此前,科学家曾在太阳爆发后观测到这种现象,当时与耀斑有关的加热过程突然中断,导致等离子体冷却并坠落日表。根据电脑模拟和以往的太阳风观测数据,梅森认为能够在所谓的“盔状流”中发现日冕雨。盔状流是日食过程中从太阳喷出的数百万英里高的磁环,因外形酷似骑士的头盔而得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家便知道盔状流是慢太阳风的一个源头。慢太阳风相对于快太阳风而言,是逃离太阳的相对安静且致密的气流。对慢太阳风中的气流进行的测量显示,在冷却并逃离太阳前,它们一度被加热到极高的温度。由于日冕雨经历类似的加热和冷却过程,这种雨可能在盔状流中扮演角色,导致慢太阳风的形成。


日冕和太阳风示意图


模拟结果显示日冕雨只能在热量作用于母磁环最底部时才能形成,确定“下雨”的磁环尺寸能够为科学家提供一个测量杆,帮助锁定日表上方的哪些区域为日冕提供热量。鉴于此,科学家一直在盔状流中寻找日冕雨。


梅森对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的照片进行了分析。这颗卫星于2010年发射升空,每隔12秒对太阳进行一次成像。她用了近半年时间在盔状流中寻找日冕雨,但始终一无所获。她说:“我可能已经梳理了3年或者5年的观测数据。整个过程就像在寻找某种从未出现的东西。”


1994年在南美洲拍摄的日食


不过,梅森并没有选择放弃,继续在其它磁结构中寻找日冕雨,即高度只有3万英里(约合4.8万公里)的微型磁环,尺寸只有盔状流的九牛一毛。梅森说:“它们非常明亮,吸引了我的目光。经过分析,我发现这些磁结构一次就上演长达几十个小时的日冕雨。”


然而,起初这些发现并未引起她的重视,因为她的目标是在盔状流中找到日冕雨。庆幸的是,同事们意识到梅森得出了非常新奇的发现。研究论文合著者、太阳物理学家尼古拉·瓦利表示:“她在小组会议时说‘我没在盔状流中发现日冕雨。虽然在其它结构中发现日冕雨,但它们并不是盔状流’。我对她说‘等等,你在哪发现它们?我觉得没人有过相同的发现’。”


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艺术概念图


在较小的磁环中发现日冕雨有助于科学家锁定哪些区域为日冕加热。梅森表示:“我们至今不知道日冕的加热机制,但我们知道加热过程一定在这个层发生。”相关研究发现也迫使科学家重新审视此前的理论。科学家一度认为日冕雨只在闭合的磁环内形成。在这种磁环,超热等离子体能够在环的远端聚集并冷却,不会发生逃逸。

在对小磁环进行研究后,梅森发现开放式磁场线也能形成日冕雨。这种磁场线只有一端与太阳相连,另一端延伸到太空,为太阳风“供料”。研究人员指出等离子体始终从闭合磁环开始它们的旅程,但可以通过所谓的磁重联过程切换到开放式磁环。


艺术概念图,帕克探测器与太阳亲密接触


太阳频繁出现磁重联现象。当闭合式磁环遭遇开放式磁场线,便会改变磁场的“布线”,导致磁重联。与火车变轨一样,超热等离子体也会切换到开放式磁环,某些等离子体冷却,最终以日冕雨的形式坠落日表,其它等离子体则成功逃逸。科学家认为这是部分慢太阳风的喷射方式。


梅森致力于创建电脑模拟,为这种新解释提供支持。2018年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将为科学家提供进一步证据。这颗探测器能够穿过慢太阳风并追溯它的源头。梅森发现的日冕雨可能就是源头之一。尽管梅森并未在盔状流中发现日冕雨,但这项研究仍将继续。根据相关模拟,两种日冕雨都能被科学家发现。研究论文作者、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太阳物理学家斯皮罗·安迪奥霍斯指出:“难道是它们的规摸太小,以至我们没能发现?我们真的不知道。”

左为STEREO探测器获取的太阳风图像,右为电脑处理后的图像


太阳风如何形成?


太阳风是太阳喷射的等离子体流。太阳及其大气层由等离子体构成。等离子体是带正电粒子和带负电粒子的混合体,两种粒子在极端高温下分离并且都沿着磁场线移动。日冕的物质喷入太空,让整个太阳系充斥着太阳风。科学家发现随着等离子体进一步远离太阳,太阳开始失去磁控制,形成定义外冕的分界线。


等离子体流的分解与水流从水枪喷出的过程类似。水是一种光滑统一的流体,但最终会分解成水滴,水滴随后又分解成水沫。美国宇航局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捕获了处于相同阶段的等离子体,类似水流逐渐分解成水滴的过程。如果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撞击地球磁场,将干扰卫星和通讯设备。




星辰大海自助套餐(‵﹏′)

在微信搜索漫步宇宙【qqtaikong】并 关注 ,然后

1、回复“ 英仙座 ”可以看到2018年8月英仙座流星雨合集,近百颗流星与你一期一会。

2、回复“ 日偏食 ”可以看到2018年8月日偏食全程实录

3、回复“ 火星大冲 ”可以看到15年一遇的2018年火星大冲实录【2018年7月】

4、回复“ 月全食 ”可以看到本世纪最长血月月食实录【2018年7月】

5、回复“ 蓝月亮 ”可以看到2018年1月的“超级蓝月月全食”

你可能还想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