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8号,东南亚三国之旅的第二天。
想要富,先修路,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从只有数得清的那几条坑坑洼洼的国道,成为了道路交通网络全世界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遍布全国每个角落,而且通常路面平整宽阔。除了公路,高铁也几乎通到了全国所有的重要城市,空中也密布了飞往四面八方的航线。我们享受着这些交通的便捷,几乎忘记了在狭小颠簸的道路上行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在老挝的公路上开车,你大概瞬间就能够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记忆。那个时候,我们的公路大部分狭窄而颠簸,路上的汽车已经多了起来,道路就像不断阻塞的血管,汽车像乌龟一样爬行。我还记得大概96年左右,我从北京开车去北戴河,开了整整一天,从北京到承德,也差不多用了大半天时间。现在这些距离,也就是2-3个小时的时光,而高铁几乎都在一两个小时之内。
我们早上9点从磨丁出发,今天的目的地是琅勃拉邦,两地距离300多公里,估计路上应该6个小时,下午3点左右到达。但我们明显乐观了,刚上路的颠簸,就让我意识今天要做好一路跋涉的准备。幸好这次我们用的是东风猛士,那是一款经得起折腾的增程越野车。
老挝的北部是横断山脉的余脉,山峦起伏、树林茂密,自然风景优美,现在是东南亚的旱季,一路蓝天明媚、白云飘舞,像洁白的棉絮一样,让你产生拥抱的冲动,这种世外桃源一样的景色,和道路的颠簸,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老挝的13号公路,是从琅勃拉邦通往北部地区的唯一公路,也直接通到中国。这条公路,当初是中国的工程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时候,抗美援老的时候帮助修建的。为了修建这条路,我们牺牲了好几百名战士,这些战士大部分都长眠在了老挝的土地上。就在这条路边上,中国和老挝联合共建了烈士陵园,我们路过纳莫中国烈士陵园的时候,进去向牺牲的战士表达了敬意。这是一条革命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
中国对老挝的支持,还体现在了从中国到万象的铁路上,这条铁路三年前建成,大大加快了中老之间贸易交流的步伐,也大大提高了老挝人民出行的速度。我们开车用了十个小时的路程,如果坐火车从磨丁到琅勃拉邦,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和当初中国为老挝修建公路相比,高铁是一个时代的飞跃,也是“
一带一路
”发展的形象体现。
澜沧江进入老挝,改名叫湄公河,入境的时候是老挝和缅甸的界河,我们一路翻山越岭,并没有见到湄公河的影子。只有到了琅勃拉邦,我们才能真正见到湄公河。但沿路有一条河和我们相伴而行,那就是南乌河。这条河发源于中老边境,一路蜿蜒在青山葱岭之间,碧水南流,是湄公河最重要的支流之一。这条河流的清秀,令人心旷神怡,河上面的小渔船,有“
独钓寒江
”的境界。云在青山外,舟行绿水中,两岸的村庄,原始而古朴,房前屋后都栽种着鲜花,芭蕉树上果实累累,老百姓有着一种悠闲度日的从容。这里也许相对贫困,甚至可以说落后,但这里食物并不缺乏,河里面水产资源也很丰富,老百姓信仰佛教,身心自足,不慕荣利,过着精神上相对富足的生活。
我们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和小镇,参观村民们不急不慢的生活状态,这让我回忆起我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的时光。一路上孩子们都在奔跑玩耍,那是中国孩子身上已经缺乏了的童年欢乐。估计老挝的出生率还可以,这个国家古老而年轻,在安静中体现着某种活力。一路的商店,很多都有中文标识,很多是来这里谋生的中国人所开。老挝人民对中国人民,有一种心无芥蒂的接纳态度。
我们在早上的阳光中出发,一直行驶到了夕阳之中,最后在半月当空的夜晚,到达了琅勃拉邦。进入城市,佛都的氛围和人间烟火同时扑面而来,寺庙的香火和烤肉的烟火互相交织。我们入住宾馆,放下行李,先随便吃了一点晚餐,然后直奔夜市。这里的夜市,几乎世界著名。因为老挝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经过上百年的浸润,形成了东方传统和西方文化的有趣结合,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很多西方人都喜欢到琅勃拉邦来寻古探幽,加上近几年中国人来这旅游的越来越多,游客们变得熙熙攘攘,而夜市,就是大家晚上放松聚集的地方,这也让城里的百姓,有了更多做生意的机会,各种摊位,从食品到文创,络绎不绝,呈现出浓浓和谐温情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