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中国宇宙学家发出暗能量之声。
图源:Gong-Bo Zhao, NAOC and the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有关广义相对论,理论学家洛夫洛克(Lovelock)有这么一个论点,只要我们承认一些基本的原理,并要求理论符合一些自然而恰当的条件,那么带有宇宙学常数项的爱因斯坦场方程在逻辑上便是唯一的。尽管这限制了我们进行理论构造的自由,但也为我们跳出通常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指导。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现象,人们需要跳出标准的爱因斯坦场方程与物质理论的认知框架。
在爱因斯坦理论中,一个只包含普通物质和暗物质的宇宙只能减速膨胀。而区别于它们的暗能量具备两大基本特征:压强很负,且均匀分布几乎不结团。基于这两点科学家提出了各种猜想。此外,宇宙学家还利用暗能量的压强与能量密度的比值来刻画它的状态,也就是暗能量的物态方程参数。为了实现宇宙加速膨胀,我们要求这个物态方程参数必须小于-1/3,考虑到通常物质的能量都为正数,这意味着该物质的压强需要为负数,从而与我们常见的物质大不相同。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真空能,这个参数的取值正好等于-1。
除了真空能,宇宙学家们指出暗能量也可能是某种未知的动力学场,宇宙恰好在近期开始加速膨胀完全是暗能量场的动力学演化的自然结果。按照物态方程参数与-1的比较关系,这些动力学场的模型可以大致被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叫做精质(Quintessence),所对应的物态方程参数大于-1。有趣的是,这一名称源自于古希腊哲学的“第五元素”,当时的人类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分别是:气,水,火,土;而在今天的人类认知中,基本粒子可以分为夸克,轻子和中间玻色子,如果再加上暗物质作为第四种元素的话,那么暗能量恰好就成了第五种元素,因此而得名Quintessence。
第二类被称为幽灵(Phantom),所对应的物态方程参数小于-1。这个模型的背后也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该模型的提出者Robert Caldwell是忠实的星战迷,在受到了星战前传的第一部电影《魅影危机》(《Phantom Menace》)的影响下,他在一篇同名学术论文《魅影危机?》(《A Phantom Menace?》)中提出了这一设想。为了实现这种暗能量模型的设想,通俗说来我们需要场的动能项为负,而这与我们日常认知的物质场大相径庭,因此它被冠以“幽灵”的称号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类暗能量模型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宇宙学家突发奇想地将“精质”与“幽灵”这两个理论设想结合在一起,并各取一个字从而提出了名为“精灵”(Quintom)的暗能量模型。在这种模型中,物态方程参数可以根据模型需要在宇宙演化中自由穿越-1的边界,从而能给出更为丰富的动力学演化行为。
未完待续
......
参考文献
[1] “Astronomy: Cosmic Motion Revealed”,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James Glanz, Science, 282, no. 5397, 2156-2157 (1998)
[2]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and Dark Energy”, P. J. E. Peebles, B. Ratra, Reviews of Mondern Physics, 75, 559 (2003).
[3] “A phantom menace? cosm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dark energy component with super-negative equation of state.” R. R. Caldwell, Physics Letters B, 545, 23 (2002).
[4] “Quintom Cosmology: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nd observations”, Y. F. Cai, E. N. Saridakis, M. R. Setare, J. Q. Xia, Physics Reports, 493, 1-60 (2010).
[5] “Dynamical dark energy in light of the latest observations”, G. B. Zhao, et al., Nature Astronomy, 1, no. 9, 627-632 (2017).
[6] “The Effective Field Theory of Dark Energy”, G. Gubitosi, F. Piazza, F. Vernizzi, 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 1302, 032 (2013).
[7] “f(T) teleparallel gravity and cosmology”, Y. F. Cai, Salvatore Capozziello, Mariafelicia De Laurentis, E. N. Saridakis,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79, 106901 (2016).
[8] “The effective field theory approach of teleparallel gravity, f(T) gravity and beyond”, C. Li, Y. Cai, Y. F. Cai and E. N. Saridakis, 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 1810, 001 (2018).
[9] “f(T) gravity after GW170817 and GRB170817A”, Y. F. Cai, C. Li, E. N. Saridakis, L. Xue, Physical Review D, 97, 103513 (2018).
[10] “探测引力波:捕捉时空的“涟漪”——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述”,蔡一夫,中国科学院《2018科学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