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广告主应该比内容创业者更懂内容,但实际情况却不是。
他们是看榜单,看流量,顶多再比比价,就能快速做出决策。
有效果、有流量就好,至于这个内容创作者,是不是三观不正,是不是煽动代际矛盾,是不是有洗稿前科,统统是不太在意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金主爸爸」就成了使圈子变「浊」的重要力量。
这就造就了内容行业为了流量,底线不断被拉低。只要市场买单了,他们就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举个例子,某某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我曾经想过,让父母去死》。
实际上,这是一个植入广告。
传播效果自然是爆炸的,对部分群体的伤害与感官刺激也是切实存在的。
我和投放的广告主聊了聊,言明了其中利害,他们随后与作者协商删除了稿件。
想必其中的谈判是艰苦的,预付款大概率也拿不回了。
我想,这个例子就足够说明我上面说的那些:「唯流量是从的金主,前仆后继的投放,审美、调性、价值观都是可以让步的。」
可以想象,一篇好广告背后一定是有聪明的甲方与优秀的乙方。
通常,两者又很难兼得,要么甲方事儿逼,要么乙方不上心。所以好广告的诞生可难呀。
我就看过很多实力雄厚的原创者,在头条位置通篇直发广告主提供的文案。
我觉得这对一个原创者来说近似羞辱,「人格体」不复存在,单剩一个「渠道」的意义了。
他们未必没有「写作的自尊」,但奈何广告主对自己文案有谜一样的自信,不允许有哪怕加一个标点的再创作。看在钱的面子上,合作多半也达成了。
可那些看不见的掉粉,看不见的读者的错愕,对谁都是伤害。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同行发的数据,说今年广告主的咨询量少了30%,投放量少了15%,违约率一周2个,档期预定周期缩短到3-5天。
类似的消息听多了,确实能得出结论,广告变少了。
已经清醒过来的广告主在变得更谨慎,他们希望一次投放不是一把一利索,而是能引发社会群体有广泛共鸣的话题,有正向价值观的输出。
具备这种条件的内容供应商少之又少。
「文艺教主」张伟跟我说,现在「新世相」不再是张伟的「新世相」,它就是一个不断引领话题潮流的「新世相」。很多广告主,不知道「张伟」是何人,他们认的是「新世相」这个牌子。
我觉得这就成了,它以鲜明价值观、高超创意的形式存在,而不是用个人魅力包打天下。
无疑学「新世相」的很多,从实用而经济的角度讲,他们需要通过观察「新世相」,来判断头部广告主时下的品位,内容营销的模式又发展到哪个阶段了。
最近,「新世相」给 vivo X27 做了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内容营销。
vivo X27 新推「印象夏日」配色,你们可能知道它是热门综艺《乐队的夏天》的赞助商之一,「夏日」显然是他们必须扣住的宣传主线。
在普通内容创作者看来,乐队是话题的富矿,挖掘他们身上的故事,最后带出 vivo 品牌就好了。
「新世相」一直主张内容共创,他们想的是要给品牌讲一个故事,帮助品牌做和读者沟通的好内容。
他们拍了一部微电影——《一辈子活在夏天》。
「新世相」给我看这个片子,问我的感受。我说这十分钟的片子,是情怀的集束炸弹,是金句的输出机器。
夏天是容易做决定的季节
。
升学、离别在夏天,站台上是牵手还是转身是在夏天,确定一只足球队的信仰是在夏天,下半年到底换个什么样的活法是在夏天,烧烤摊上的互诉衷肠进而世纪大和解是在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