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不敢说开新系列了——时拾史事开新坑了,大概特点就是用法律典故来说故事,这是第一篇~欢迎捧场,转发点赞打赏么么哒
没耐心的,你直接跳下一段吧,我懂得。(来自官方的吐槽)
《汉书·朱云传》载: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注解:颜师古注《汉书》本段的“尚方斩马剑”曰:“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
汉成帝时,丞相、安昌侯张禹因为曾担任汉成帝的师傅,退休后仍以“特进”的身份享有极高地位。每有大事,都要请张禹入宫商议。话说这个张禹,本是儒学者,曾著有《论语章句》,进而成为帝师。但张禹在政治上投机献媚,逢迎当时掌权跋扈的王氏家族,在经济上贪赃敛财,名声不佳,故《汉书》评价其“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
汉成帝长得真磕碜啊......
对这种情况,朱云表示看不下去了,他上书汉成帝,请求召见,于是,汉成帝当着众公卿大臣的面召见了他。等等!这个朱云是什么人?为什么他说见皇帝就能见?说来话长,因为朱云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钻研经书的学者,又是孔武有力的游侠,因入宫驳倒了精通《易经》又能言善辩的五鹿充宗,被授予博士之职,后迁杜陵、槐里县令。汉元帝时,朱云上书揭发丞相韦玄成、中书令石显专权不法,被诬陷下狱,处以禁锢(禁止出仕任官,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十分严厉的惩罚措施)。汉朝时还没有后世的那种奴才思想,对具有凛凛风骨、敢于仗义直言的人,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因此,执政者对朱云的处罚越严厉,反而越是提高了朱云的名声。到汉元帝崩、汉成帝即位时,朱云已经是名闻朝野的政坛大咖,汉成帝不得不解除了对朱云的禁锢。
朱云一放出来就不得了,马上上书要求见汉成帝。这时候,您想想汉成帝能避而不见吗?不但要见,而且见的规格要高!这样才能显示新皇帝的开明。于是,汉成帝就召集公卿大臣集体接见朱云。然而,汉成帝低估了朱云,他原以为朱云不过发些针砭时弊的议论,自己只要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就完了。
But!朱云当着众公卿的面大放一炮:“当今朝廷大臣不是废柴就是光吃饭不干事的。请您赐给我尚方斩马剑,杀一两个佞臣,让他们激灵一下,不敢再尸位素餐。”此话一出,可以想象在场的小伙伴们脸都绿了。汉成帝也感到很没面子,不高兴地说:“你说的佞臣是谁啊?”这是一句质问的话,原本是让朱云答不出具体的人,知难而退。谁知朱云太耿直,老实不客气地答道:“安昌侯张禹就是佞臣啊。”这可惹恼了汉成帝,他大骂:“小样儿你算哪根葱?竟敢在朝堂上当面侮辱我师傅,罪不可赦!”朱云与皇帝顶嘴,属于大不敬,所以负责维持朝会礼仪的御史赶紧上前把朱云拖走,但朱云紧紧抱住殿上的栏杆不肯走。御史们也很拼,他们用力拖啊拖,栏杆都弄断了,才把抱着破栏杆的朱云拖走。朱云虽被拖走,但还在大叫:“我今天如果死了,就是和龙逢、比干一样的人物了,只是不知道后世会不会把皇上您和桀、纣相提并论呢?哇咔咔咔咔~~~~”幽深的殿堂上留下了朱云渐远的笑声及其回音。[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朱云折槛图
这时,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绶、磕头流血,为朱云求情:“这小子一向就是这么拽。这下您知道先帝为什么要禁锢他了吧。不过呢,他对国家是忠心耿耿,绝对没有恶意。您就别和他一般见识了吧!”辛庆忌是立过大功的名将,他免冠解绶,意味着用他的官职爵位为朱云作担保,汉成帝不得不给些面子,表示不再追究朱云。后来,宫廷工作人员准备修整被弄断的栏杆,汉成帝说:“别!就这么留着。这是对直言进谏的大臣的表彰。”
[注:这个典故,后世归纳为一个成语“朱云折槛”,比喻直言不讳、犯颜诤谏。]
But!沉湎酒色的汉成帝有这么开明?No、no、no,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照我说,汉成帝本来就对张禹有所不满,当然也不至于要杀张禹,所以朱云放炮之后,汉成帝先做出假装要杀朱云的姿态,其实就算没有辛庆忌求情,汉成帝也不会杀他的,但汉成帝事后却把破栏杆留着,明面上是表彰朱云,暗地里是对张禹的警告,意思是让他收敛一点,别贪太多。后来张禹多次以有病为由请求辞职,除了害怕王凤的权势以外,汉成帝的警告肯定也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说了半天,终于说到正题:这个“尚方斩马剑”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唐朝经学家颜师古在注释《汉书》时对“尚方斩马剑”进行了解释,他说:“汉朝的宫廷服务机构是少府,少府下设尚方局,专门负责制造皇帝随身御用的物品,例如刀剑、玉器等。斩马剑,说的是宝剑锋利有力,一剑砍下去能杀死一匹马。尚方斩马剑,意即出自尚方局、也就是皇帝御用的斩马剑。”
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中,刑罚权是皇帝专有的权力,官员们只有取得皇帝的授权,才能行使刑罚权,尤其是死刑。清代秋审之后要上奏皇帝,由皇帝亲自勾决人犯,道理即在此。当然这只是观念、理论上的,实践中有很多变通,你懂的,不多说。朱云要杀张禹,当然更需要皇帝的授权,他要求赐予他“尚方斩马剑”,就是一种形式,其意义在于申请皇帝赐予他一件随身御用物品作为证明,授权给他执行刑罚。由于朱云在历史上有“直臣”之名,“尚方斩马剑”不仅具有执行刑罚的涵义,而且被赋予“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文化象征意义。
“尚方斩马剑”后被戏曲小说演化为“尚方宝剑”,象征着来自最高权力授予的某种特权(不仅限于刑罚权)。但是,“尚方斩马剑”在汉朝以及其后的历代各朝都不是制度性的东西,“尚方宝剑”更是纯属杜撰。唯一有文献可资查考的,只有明朝的“尚方剑”。[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中国古代有“刑起于兵”、“兵刑同源”的说法,揭示着战争与刑罚具有某种密切联系。《汉书·刑法志》所谓“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意指战争是最高层次的刑罚,所谓“吊民伐罪”,说的也是对于最严重的犯罪,只能用战争来讨伐。因此古代皇帝在命将出征时常常对将帅一并授予用兵与行刑的权力。明朝的“尚方剑”就是由皇帝赐予出京执行重大任务的高级军政官员,象征着皇帝授予的征伐、行刑等权力,可以先斩后奏。例如明末经略辽东的杨镐、孙承宗、王化贞、熊廷弼、袁崇焕都被赐予“尚方剑”。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遂取尚方剑斩之帐前。”郑成功杀其叔、擅自弃守厦门的郑芝莞,也是“朝服冠带,宣芝莞之罪,请尚方剑斩之。”
在这些案例中,袁崇焕、郑成功都是位高权重、主政一方的大将,但他们在执行刑罚时仍然要使用“尚方剑”来证明其合法性,由此可见“尚方剑”的地位和意义。
在“时拾史事”公众号连载了近一年,被很多人追看过的《宋朝短信》已经出版啦。购买请戳宋朝有人@你:这就是霸道员外的日常,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