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女性车厢也是一种懒政,把公权解决不了的问题推给民众。
这个锅女权不背,支持女性车厢的都是伪女权。一边说着
“男女平等”,转头就说“女士优先”?一边说要“平权”,转身就要特权?……如果女权顺着这路子玩,是要把自己玩死的。好在总有一部分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头脑清醒,与欧美平权思潮保持同步,对任何借口的性别隔离保持警惕。
凡事没有两面光,要权利就要拼努力,女性不接受单纯因性别而得到特别照顾,这照顾本身就是歧视。
如果女性怀孕、哺乳,好比儿童不满
12
岁,好比老翁超过
80
岁,好比残疾人没有腿……这些特殊情况当然可以成为被照顾的理由,公共交通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从来也没有人质疑。但女性车厢就不同,不仅囊括了大量身体健康的成年女性,还排除了大量更需要照顾的男性老幼病残,其伦理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前几天广州就有一个被阻拦的老伯大骂“照顾女人,不照顾老人,岂有此理!”——如何对答?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拥有与男性同样的工作能力,甚至包括传统上以男性主宰的领域,譬如政坛、军事、工程、程序员等等,无论在脑力甚至体力方面,巾帼不让须眉。而凭借科技的进展,在所有领域对纯粹体力的依赖性也越来越低,尽管在身体方面的区别无法彻底消除,但其所带来的障碍也在逐步抹平。目前已经没有任何借口,不把所有领域的同等机会开放给女性。
然而权利总有代价,要想得到同男性一样的待遇,就要付出与男性同等的努力。男政客坚强,女政客也不能哭哭啼啼;男兵流血不流泪,女兵也不能上阵就懵逼;男工出死力搬砖抡锤,女工绑钢筋也不能停;男程序员加班熬夜打地铺,女程序员也别想着
9
点半打车回家还报销……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不会掉进“女士优先”的坑里,而会用自己的努力证明“女人也行”,女人没有禁区,这就是欧美女权的主流观点。同样,彪悍的欧美女星拳击冲浪开挖掘机,的确样样在行不输给男人,身体力行得到了全球排名最高的女性地位。
圈养的金丝雀固然锦衣玉食,可是一旦掉毛就会被抛弃。所谓女士优先是绅士自发的道德标准,而不应是反向求索的特权和条例,世上没有一种强制的
“照顾”不必付出代价。所有假惺惺的“女士优先”都是在麻痹女性,令她们退回到纤纤玉足不沾地的古老窠臼中去。
女性车厢的出现,完全抹杀了真正女权者多年奋斗的成绩。
在世界上女性车厢成功的案例寥寥,也就只有在像日本这样,迄今为止女权仍然非常不发达的东亚国家可以容身。
日本女性的地位如何?迄今为止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仍然坚挺,极高比例的女性一嫁人就立马辞职回家相夫教子,扮演号称世界上最温柔的太太。职场骨干几乎清一色的男性,而比例本来就不多的办公室女性不仅得不到照顾,居然还要帮男同事倒咖啡,情人节还要给男同事买巧克力……中国女性能忍得了这个嘛?为什么要唯独笑纳女性车厢,难道不怕后面隐藏的温柔陷阱么?
别忘了,虽然日本的经济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男女平等状况确是在发达国家中垫底的,(来自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性别差距报告》
2015
),排名比印度还低,这还多亏了日本女性的识字率和教育水平排在世界第一往上拉分。
照猫画虎的中国版
“女性车厢”在深圳试水即遭遇尴尬,乘客发现女性车厢内男士比女士还多。深圳地铁方面解释说,“女士优先车厢”不是强制性的,会通过宣传手段和工作人员加以引导,如果高峰时载客不均衡,也会引导男士使用女性车厢。(北青报)
说来说去,自找一大堆麻烦。然而如果不是强制性,工作人员的劝说和引导的合法性就成了问题,徒生争议。也无法有效治理,让男人上的话,女性不满意,不让男人上,老伯不满意,以后这就是一个长期的纠纷源头。
而更严重的后果是在舆论方面徒然制造恶劣话题,引起网民不必要的争议和相互攻击,女性可能恰恰成为受害者。
譬如那些登上普通车厢的女性,可能遭遇更大压力,发生纠纷时会不会有人说
“有女性车厢不用,上普通车厢是不是想被骚扰?”等等。
正常健康的女性不需要特别照顾,并有权选择使用任何公共空间,任何场所发生侵害都有资格维权
……无疑,女性车厢的横空出世,使得维权语境受到干扰。
在怕挤的程度上,中国的地铁还到不了把人挤死的地步,早年日本的地铁可能确有此顾虑,才成为女性车厢的发源。而目前中国版女性车厢的主要潜在诉求,大家都明白是防性骚扰,大大方方承认即刻,而绝非地铁方面所表述的
“尊重女性”之类说辞。
所以打开天窗说亮话,女性车厢所保护的真正对象并非全体女性,而是那些年轻漂亮的适龄女性,而通常她们也身体健康,挤是挤不坏的,只是讨厌拥挤中被人有意无意
“占便宜”的感觉。如果坐地铁的只有大妈,那女性车厢这个概念,绝对没人会提议,也绝对没有人会附和,也绝对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为年轻漂亮而得到照顾,是非常危险的。
这部分女性同时也正值职场之年,也正是当下最呼唤平权的群体和年纪,在接受了这样的
“照顾”之后,是否还有底气再说“我们和男人一样吃苦耐劳”?——这是一个陷阱,所有的年轻女性都将不得不背上这个包袱。
而同年龄的小伙子正在挥汗如雨跑快递,为事业奋战,社会舆论也是如此导向,本来对所有年轻人都该如此引导,年轻人要去战斗而不是被照顾,不是安于做娇滴滴的金丝雀,一旦中蛊之后可想而知,物化倾向立卡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