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是湖南省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大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日报  ·  集体宣布:春节不放假! ·  22 小时前  
长沙晚报  ·  今年最大范围雨雪!马上到长沙! ·  昨天  
湖南日报  ·  官宣!周润发、肖战、刘昊然...... ·  2 天前  
潇湘晨报  ·  山姆宣布:春节期间,运费加价!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湖南日报

六塔山下壮歌行——追记石家庄老兵王新法

湖南日报  · 公众号  · 湖南  · 2017-02-27 15:06

正文

  

六塔山下壮歌行

  ——追记献身石门县薛家村扶贫攻坚战场的石家庄老兵王新法

  王新法(左二)生前与薛家村的乡亲们商脱贫大计,唠家长里短。(资料照片)周勇军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周勇军 李寒露

  通讯员 李飞 廖化 刘黎 田丽娟

  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68名指战员为了信仰,血洒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剪刀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今天,一位怀着满腔为民情怀的燕赵转业军人,同样在这里,为了心中的理想累倒在扶贫路上。

  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也是一种伟大的传承。时间定格在今年2月23日:这天一大早,王新法晨练完后,来到薛家村后湾的关沙田河查看河道,然后回到借住的村民简发成家,与帮扶团队成员再次修改桥梁图纸。由于连日劳累,他突然趴倒在地。闻讯赶来的简发成、唐志英夫妇,一个抱住他的头,一个为他做人工呼吸;70多岁的村民张昌厚用手掐他的手脉。然而,回天无力。聚在坪里的群众做梦都没想到,他们的“名誉村长”就这样匆忙地离开了他们。

  想起王新法在他们家居住7个多月的点点滴滴,唐志英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失声痛哭:“好人啊!你还有一堆的事没有做完,咋就这样走了呢?我们离不开你啊!”

  

    “你为乡亲们做的这些事,堆积起来就是一座山”

  噩耗传来,薛家村笼罩在悲痛中。正在县里参加脱贫培训的村党支部书记覃遵彪,接到村委会主任贺顺勇的电话后,一屁股坐在地上,脑子一片空白。很快,他回过神来,拎起包就往村里赶。这位敦厚的土家汉子见到王新法的遗体时,一下跪倒在地,嚎啕大哭:“老伙计啊,村里有67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最后只剩4户就要脱贫了。在这节骨眼上,你怎么就这么狠心地离我们而去,让我失去了主心骨。”

  今年64岁的王新法是河北石家庄人,1969年12月入伍,1981年退伍转业到石家庄巿公安局工作。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不远千里来到石门县六塔山下的薛家村,发现这里山很美,人很纯,但村民们很穷。他由此产生了来这里义务扶贫的强烈念头:要彻底改变薛家村的贫困面貌。

  讲起王新法,覃遵彪心里还有些愧疚。4年前,王新法来到薛家村扶贫,覃遵彪还以为他只是做做样子的,没把他当回事。然而,当王新法拿出自己的64万元储蓄,要为村里架桥、修路、建烈士陵园、发展生态茶园时,覃遵彪被他的举动感动了。不久,王新法以全票被村民们选为“名誉村长”。

  覃遵彪家里有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日子也算过得去。他记得有一次,同样是共产党员的王新法找到他彻夜长谈。“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如果只顾自家过得安逸,就成不了一个合格的领头人。”王新法这番话,让他羞愧难言。

  村里成立茶叶合作社时,覃遵彪主动将自己的茶厂和另外引进的一家茶厂并入合作社,使茶叶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想起这些,覃遵彪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淌。他自言自语道:“春天来了,山上的野花开了,你却走了。我想你啊!老伙计。”

  夜色渐浓,一束束火把在弯弯的山道飘动,那是村民们为他们敬重的“名誉村长”守夜来了。他们围坐在“名誉村长”身旁,想再唠唠家常、聊聊天。76岁的贺宗云老人,深情地凝望着王新法的遗体,手在颤抖,老泪纵横。他动情地说:“老弟啊,你在我们村的这些日子里,带领大伙开山劈石,拓出了15公里山道,架起了6座桥梁,还让我们喝上了洁净的山泉水,你为乡亲们做的这些事,堆积起来就是一座山啊!”

  

    “有了这种舍身奋斗的精神,就没有改变不了的贫穷面貌”

  扶贫先扶志。王新法在薛家村义务扶贫的日子里,深刻感受到:拔掉薛家村的穷根,首先要激发他们的精气神。

  有一次,王新法踏勘村里六塔山时,村干部向他讲述了86年前这里发生的一个悲壮故事:为掩护大部队突围,红四军一个连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后弹尽粮绝,退至“剪刀峡”绝壁顶上,战士们舍身跳崖,壮烈牺牲。当时一些农会会员在“剪刀峡”一带,找到68具红军战士遗体,草草掩埋在村里5个地方。

  听了这个故事,老兵王新法热血沸腾,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何不请烈士们回家?让乡亲们有个精神寄托。有了这种不怕牺牲、舍身奋斗的精神,就没有改变不了的贫穷面貌! ”

  六塔山属村集体财产,319亩荒山一直闲置。不如在那里建一座烈士陵园,分成烈士墓和公墓两个区域,再栽上油茶,既绿了荒山,又可解决全村人吃油问题。王新法的想法,得到村“两委”和村民的支持。

  不到一个月,王新法捐资12.8万元,买来红色绸缎、上好木料和3.5万株优质油茶苗。只用了一个星期,村里妇女连夜绣制了68面五星红旗。全村男女老少不计报酬投工投劳,在复垦过的荒山上种上了油茶苗。村民们还自发捐赠3000余株楠木、红豆杉、八月桂等名贵树苗,栽种到六塔山。

  2014年3月31日清晨,六塔山上,覆盖着五星红旗的68位烈士的遗骸安葬。86年前的英烈,魂兮归来。看了这种震撼人心的场景,乡亲们无不动容。

  薛家村岩石多、旱地少,石头缝里都点种了苞谷。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个土家族山寨的村民,凡亲人去世都要葬在上好的地里。如不改变这种状况,今后无田可耕,吃饭都是大问题。

  68位烈士的遗骸已入土为安,而相邻的公墓区里却只有两座坟墓。王新法动员村民将祖坟迁葬到公墓,可乡亲们怕破坏风水,谁也不愿带这个头。

  88岁的村民刘伏元是个明事理的老人,她曾带头表示,自己百年后就葬到六塔山,并帮着做乡亲们的工作。她噙着泪水说:“那时候,王新法做大家的工作,不知跑了多少路、受了多少白眼、遭了多少骂,他都不在乎。他不就是想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吗?”说到这里,老人情绪失控,一边拍打着桌子,一边哭道:“老天啊,你瞎了眼啊!怎么让王新法这样的好人,走在了我这个老太婆的前面?”

  去年11月,常德市一家投资公司看到薛家村生态环境好,决定在这里开发旅游产业。开发涉及到迁坟。从动员到迁坟,只用了19天,乡亲们共迁出祖先及其他亲人的遗骸71具,然后集中安葬在六塔山的公墓区。

  虽然王新法离开了,但他倡导生态殡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灵堂里,村民简发成一边为王新法上香,一边和他说话:“你就安心上路,我已做通全家的工作,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将自己掏钱,把8座祖坟迁到六塔山上去。”

  虽然王新法离开了,但他用尽“洪荒之力”,带领乡亲们“拔穷根”的精神,已深深烙进全村人的心里。村委会主任贺顺勇坚定地说:“有了王新法这种精神,没有拔不掉的穷根。”

  

    “失约家人不要紧,失信村民万不能”

  2月24日凌晨,按照土家族风俗,村里乡亲们烧起了热水,用新毛巾为王新法擦洗身体,然后换上寿服。当乡亲脱下他那身常年穿在身上的迷彩服,和他那双半筒长靴时,在场的人止不住泪水直流。

  与王新法共事的团队成员谢淼,双眼红肿。她告诉记者,王新法驻薛家村4年,3个春节没有回家,本来今年已和家人约定,准备相聚海南。1月22日,王新法领回了“感动常德十大人物”的牌子,返回途中,他语气沉重地对谢淼说:“小谢,这个年,我不能回去了,关沙田河上的那座桥还等着评审、开工啊!”谢淼说:“老战友,你这次不能再失约家人啊,事情是做不完的。”“失约家人不要紧,失信村民万不能!”然而,这次与家人失约,成了永远的遗憾。

  凌晨2时许,王新法的遗体被村民簇拥着缓缓抬出,在通往灵车不足百米的小道上,100多名村民跪在地上,点燃了香烛,烧起了纸钱。退休女教师覃事群哭道:“山坡上的绿茶发出了新芽,你还没有来得及尝一尝。当年你悄悄地来,现在静静地走,我们心里过不去啊!”

  薛家村最大的财富是1500亩茶园。然而,这里的茶叶靠原始加工,收入不高。为了增加村民收入,王新法到处奔波,请来专家“把脉”,并按专家建议,利用这里的自然气候避免虫害,将四季采摘改为一季采摘。

  四季采摘改为一季采摘,大多数村民接受不了。曾当过村支书的曾德平心里有怨气,专门找王新法的茬。没料一年后,曾德平被王新法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成了王新法的“铁杆粉丝”。茶园按标准化管理,曾德平带头把自家茶园作实验田。次年,他的茶园每亩收成达到了7500元。

  很多村民看到实惠,纷纷按专家的要求种茶收茶。王新法乘势成立薛家村(土家族)共同富裕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湖南一高校的茶叶专家团队合作成立了湖南五行缘农业科技公司,注册了“名誉村长”茶叶商标,将专家的研究成果“素茶点系列”“功能茶系列”“精制茶系列”推向市场,让茶园真正成了“绿色银行”。

  如今,薛家村正在快速向美丽乡村示范村迈进。村民年人均收入前几年还不足2000元,去年达到了6000余元。这一巨大变化里,倾注着王新法的心血,他用党员坚定的信念和转业军人坚韧不拔的执着,践行着“扶贫路上,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誓言。

  2月25日,石门县殡仪馆的吊唁大厅里,哀乐低回,一拨又一拨的人群涌向这里。王新法相濡以沫的妻子来了,他倍加疼爱的女儿来了。按照她们唯一的要求,当地村民为王新法换上了一身崭新的迷彩服。王新法的五弟王书生坦言:“我一直把哥哥看作是‘稀有动物’,对他的所作所为不理解。我自己也是一名党员,根本达不到哥哥那样的境界。现在我才明白,哥哥的追求,是在圆贫困乡亲的致富梦。”深知王新法性格的妻子孙景华伤感地说:“老王脾气犟,他认准的路,再艰难也要走下去。他虽然倒下了,但这里的乡亲对他如此敬重,值了!”

  王新法累倒在扶贫路上。他的归宿地成了最大的纠结。亲人们想让他叶落归根,而当地乡亲却苦苦挽留,要将他葬在六塔山上。王新法的女儿王婷手里还抱着只有2岁的小孩,她说:“能有这样的父亲,是我一生的骄傲。听说80多岁的老支书林昌义准备带领100多名乡亲要来县城,请父亲‘回家’。我和母亲已商定,就按父亲生前遗愿,留在薛家村。因为这里,有他未竟的事业,这里的乡亲都是他的亲人,父亲长眠在这里,他不会孤独。”

  “燕人重义,一腔碧血肥湘土;楚天多情,满目红云载雄魂。”王新法走了,他的事迹和他的英灵一起,将长留三湘大地。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