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
,由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和
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主办的
“未来有AI——基于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及教学实施研讨会
”
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成功举办。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元宇宙教育实验室主任杨丹
出席会议并
代表主办方致辞。杨丹主任指出,
如何基于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实施,是信息科技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应深入到教育的本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加强信息科技配套资源建设。一起来看——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
元宇宙教育实验室主任
杨丹
(以下为杨丹主任发言内容,经编辑整理
)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加速推动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新课标的修订积极回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突出了信息科技学科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新课程标准不仅注重数字时代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能增强学生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时代下的社会价值观,培养具备高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数字公民。因此,
如何基于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实施,是信息科技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要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信息科技新课标新教材的落地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积极探索和实践基于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策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我们深入推动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一方面,
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激励,忽略了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形成、专业发展的作用。
另一方面,
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统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尽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能推动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教师在目标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往往缺少有效的理念指导和实践策略,导致脱离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信息科技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到教育的本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推动信息科技新课标新教材的落地实践,要坚持“科”“技”并重原则,
为我们的学生创设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选取切近真
实生活的教学情境,
以适应信息科技教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要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加强信息科技配套资源建设,形成数字化资源池
,
为教师提供能够支撑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资源。要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为教师提供
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和
更加精准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领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引导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领导者。
海淀是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和教育创新高地。作为海淀区打造的国内首家“教育+科技”生态园区,多年来,积极汇聚高校、教科研单位、企业等多方力量,优化服务体系,创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广泛开展教育数字化领域尤其“教育+AI”创新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合作。中心也将持续打造合作共赢的未来教育新生态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平台的资源整合和价值链接作用,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展,助力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
作者丨杨丹(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元宇宙教育实验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