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遇到一些让人扫兴的事情:
比如,跟朋友分享一些自己觉得很开心的事情,TA一边表现得很冷漠,一边说“这有什么好开心的?”
再比如,兴奋地跟父母分享自己获得一些成就时,父母总会说:“这算什么?搞好学习才是正事!”
-
价值观或行事风格比较单一,对错好坏只能二选一;
-
日子过得很严肃,因为不敢输,不敢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
周围人也可能会觉得TA很无趣,因为永远都是板着一张脸;
-
认为玩乐没有意义,看到有人在玩手机或者手游,就会觉得在玩物丧志。
有人精准地总结:
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和他们分享烦恼,烦恼就会加倍。
前段时间我们采访了资深游戏治疗师王文秀老师,从文秀老师的对话中我们或许可以觉察问题的关键:
王文秀:
在我的咨询经验里面,有一些成人来访者,他们来处理一些困扰的议题,通常会谈到自己的童年经验,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不知道什么叫“玩”,或者玩的记忆非常有限。
他们
成长经验让他们不敢玩或者不能玩,比如:
当一个人在小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玩/不被允许玩/玩的经验比较挫败,那TA长大了以后真碰到挫折,他们会
难以让自己回归到本心,用最单纯的方式来陪伴自己,容易陷入成瘾行为(酒精、赌博、性等)
。
通过文秀老师分享的经验,我们或许可以大胆猜测:
扫兴的大人,或许也曾是被扫兴而不会玩、不敢玩的孩子呀!
乐高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想要提升孩子的创意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
“释放玩乐超
能力”。
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肌肉、感受快乐和放松、接受挫折、学习人与人相处的规则……这些能力甚至会陪伴他们的一生。
儿童游戏治疗就是通过游戏给予孩子或者成人“玩出”TA的情感和问题的机会,就像在心理咨询中谈出TA的困难一样。
“游戏治疗”是由 “Play Therapy”翻译而来, 顾名思义游戏治疗就是以“玩具、游戏”为媒介的心理辅导方式,由
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咨询师,通过妥善规划的游戏治疗室和具有疗效性的玩具与媒材,以一套系统性的干预方式,
帮助身处困扰中的儿童透过故事、图像、隐喻、意象、艺术创作等各种形式,表达困扰他们的情绪,并抒发其想法、创伤经历的一种专业的心理辅导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游戏治疗通常包括几个步骤:
初步评估、建立关系、游戏观察、游戏引导以及反馈与调整。
通过这些步骤,咨询师能够帮助孩子在游戏中表达情感、解决问题。
在游戏中,玩具就像儿童的字汇,而游戏就如儿童的象征语言。
齐全的家庭模拟玩具套装、套装中的家庭成员(妈妈、爸爸、奶奶、爷爷等),这些与真人匹配的玩具能让儿童直接表达情绪,并且能让儿童与他们表达的内容以及对象保持距离,所以当儿童把情绪发泄在它们身上时,会感觉安全与轻松。同样,家庭的危机及冲突在这其中也会表现出来。
儿童往往会有强烈的压抑情绪,但又无法用语言描述或表达出来。
结构性玩具及材料,如:不倒翁拳击袋、玩具枪和塑料刀可以协助儿童表达愤怒、敌意及挫折。
他们尽情发泄攻击情绪之后,便能够发展出较正面的、自我提升的情绪。
动物玩偶也可以为儿童提供了一种方式探索他们接受不了的想法、情感和行为的途径,
因为儿童常把人的一些特征,如生气、沮丧、羞怯、恐惧、焦虑和忌妒等情感,攻击、退缩、哭喊或懒惰等行为赋予动物木偶。例如:鳄鱼、鲨鱼、老虎、狮子等可以代表攻击,而兔子、老鼠和小羊羔可以代表胆怯。
在攻击性儿童中,一只木偶老虎突然活过来了,口里吐出火来,将假想的敌人置于死地。通过赋予老虎攻击特征,儿童得到了发泄,并且不会带来恶果和罪恶感。
一些中性玩偶,如小狗、猪和鸡也是有帮助的,虽然它们不会引起一些特别的情感和需要,但由于中性玩偶有自由的象征意义,因此儿童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情感需要并将其赋予到它们身上。
沙和水往往是最受儿童喜爱的非结构性游戏媒介,因为它们最适合表达儿童心里的感受。沙、水、土都是可以任意变化的游戏材料,随时可以让儿童改变物体的身份。这些游戏媒介对那些拥有羞怯或退缩问题的儿童尤其有帮助。
咨询师必须受过良好的游戏治疗训练,知道如何选择游戏器材及如何发展一份安全的关系,让儿童在游戏中能用其最自然的沟通方式来完全表达及揭露自己的情感、想法、经验、及行为。
例如儿童是因为暴力行为而被转介来接受游戏治疗,咨询师能在儿童进行的游戏如踢打拳击袋、枪击等攻击行为中亲身经历儿童的暴力行为。
咨询师有机会利用不断的反映性倾听来理解儿童对这些经验的感受、想法及行动,并根据这些具体行为设定治疗性的限制,当下协助儿童学习自我控制,使儿童的议题获得处理。
因此,即使不知道儿童被转介来的原因为何,咨询师都有机会在游戏治疗中体会儿童的问题,协助儿童在游戏的隐喻表达中实时处理相关的议题
。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小的时候一直跟奶奶一起生活,关系很好,长大后才被
父母接到身边生活。
不知道什么原因,父母没有带孩子去参加奶奶的告别式。孩子只是从父母口中得知奶奶去世了,但他不懂什么叫去世,也不太知道死亡的意思,看起来他继续生活,没有异常。
可是后来父母发现孩子的情绪起伏变得非常大,还经常很暴躁,于是就带他去做游戏治疗。
到了游戏室,小男孩一开始就在玩,和一般五六岁的孩子玩法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后来他经过一个玩具电话(游戏室的东西都要摆固定的位置),孩子绕来绕去,晃一圈晃一圈,每次看到那个电话就稍微停顿一下,但是也就视若无睹地走过去了。
大概是第四次,孩子走到那个电话旁边,拿起话筒,然后就喂喂喂喂喂,再挂掉电话,咨询师也没有说别的,只是看到孩子把这个拿起来,放下去,然后孩子就继续玩别的。
下一次孩子还是走到这边来,拨了号,但是他这次说:
“喂
,是奶奶吗?
”
就这样又过了好几次,孩子每次来不管前面玩什么,这个(电话)就是他的一个主题,所以他在游戏室里跟奶奶的对话就越来越多,甚至后面他会说:
“奶奶
你在天国好吗?爸爸妈妈说你在天国,可天国到底在哪里?天国离这里很远吗?”
当然,电话那边不会有人回答他,于是他讲完就挂掉了。
又隔了一两次,孩子还是继续用这个电话,他说,
“奶奶你骗人,你有答应我要带我去迪士尼,可是你都没有,奶奶你骗人,我讨厌你。
”
然后就很生气,把电话挂掉。
再隔一两次,这个孩子还是把这个话筒拿起来,他跟奶奶说:
“奶奶,我上次说我很讨厌你,我跟你道歉,其实只有一点点的讨厌,但是我更想你。我好希望有机会能够跟你再玩,不管是去天国或者去哪里玩。奶奶,我真的好想你。爸爸妈妈说天国很远很远,要等到我死掉才能去,所以我希望你在天国能够过得很快乐,再见。”
从那次之后这个孩子没有再玩电话了,对,他完成了对奶奶的哀悼跟告别。
通过他自己在这个游戏室玩,允许他用自己的步调、他的速度、他的方式去表达。从一开始的试探,中间一度是生气的 ,直到最后他把那个哀伤表达出来,他就完成了哀悼之旅,
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就过去了。
图/《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目前国内游戏治疗在逐步发展阶段,
相较而言,中国台湾地区的儿童游戏治疗起步更早,发展至今已经日臻完善、成熟,在学校、医院、社区机构等普遍使用。
为帮助广大儿童工作者、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有需要的家长系统掌握游戏治疗技术,
简单心理Uni
特别邀请中国台湾知名且资深的游戏治疗专家
王文秀教授
带来
《儿童游戏治疗
北京地面
工作坊》
。
王文秀教授曾任中国台湾游戏治疗学会理事长、常务监事,担任游戏治疗师、游戏治疗师督导、开设硕士班游戏治疗课程与带领两岸游戏治疗工作坊多年,积累了深厚的理论与实战功底,课程内容贴合实际,实操性强。
因为疫情原因,王文秀老师已经3年多未在大陆开课,这次非常幸运邀请到老师来到大陆,来到北京带来
《4天儿童游戏治疗地面课程》
。
✅
捋顺做儿童个案的框架、流程、思路,呈现你咨询的专业度;
✅
通过多年实务经验的总结,帮你预警做儿童个案会遇到的各式“灾难现场”,为新手防雷;
✅
总结并呈现已覆盖大部分情况的典型游戏治疗个案场景,手把手传授与演示在这些场景中的技术应对方式,并带领技术巩固训练;
✅
通过多年来对国内家庭、儿童情况,本土化需求的了解,为你总结与分类国内常见儿童个案类型及相应的游戏治疗方案,如何整合运用各式游戏治疗技术;
✅
通过团督,
对你的个人咨询情况做有针对性的技术提升;
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
想要学习游戏治疗的学员千万不能错过!
《4天儿童游戏治疗地面课程》
作为简单心理Uni首门线下集训+线上团督的课程,全新4+3模式,实现
学练督
三位一体。
王文秀教授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以讲授、演练、观赏与讨论录像、实务督导等多种授课方式,生动立体地带领学员学会利用游戏治疗在实践中接待、评估、制定咨询方案,开展工作。
本次地面集训,老师将用4天的时间带学员沉浸式学习,包括:
边学边练,沉浸式学习体验
✅会场部署六大类游戏治疗玩具及相关媒材,包括抚育类、真实生活类、益智类、表达幻想类、恐怖类、攻击发泄类等,模拟游戏治疗室临床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