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话、几张图,一些有意思的趋势、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1、无风险利率的长期下行必然伴随着核心资产的长期牛市。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的过程中,稀缺的核心资产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尽管短期波动很大,但长期来看保值增值的功能很强。无风险利率的下行是资本市场对宏观环境映射的结果,本质上反映了新时代宏观经济逻辑的两个核心变化:
一是钱越来越多。
人口老龄化的大势之下,内需增长会逐步放缓,尤其是房地产等传统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了刺激需求,货币政策只能长期宽松,货币供应持续高增长。现在M2马上突破300万亿,十年前只有112万亿,过去十年年化增长10%以上。
二是资产越来越少。
内部的人口老龄化,外部的全球再平衡,导致经济增速自然换挡。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的加杠杆主体逐渐失速,虽然中央政府可以加杠杆对冲一部分,但实体资产的扩张显然没有过去有力,尤其是房地产这个最大的资金池趋于萎缩,导致大量的资金无处可去。
也就是说,水位不断上升,而且大量的池子开始漏水(房地产等),安全完整的池子越来越少,那必然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水涌入那些最吸引人、最安全的池子,也就是那些最优质的核心资产。那么问题来了,哪些资产算核心资产?其实无非是四大类:
一是安全的类国债资产。
以后能保证兑付的主体越来越少,
所以大量资金会涌向国家信用或类国家信用担保的债券产品,比如最安全的长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除此之外,一些优质企业发行的高等级信用债也可以相对确定的兑付,尤其是AAA评级以上的,但其风险显然比国债要大,需要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动态调整。
二是盈利能持续成长、穿越周期的龙头公司股票。
之前我们讲过,无风险利率下行对成长性股票的估值提升最明显。这里说的成长性不一定要增长多么快,但一定要持续、稳定。有些公司只是偶然的高增长,甚至一年盈利翻好几倍,这种不可持续的盈利对长期股价没有任何意义。核心资产指的是那些能够长期持续增长的公司,典型的就是茅台这种,虽然增速没那么高,但长期看盈利增长极其稳定和确定。这类股票最可能来自三个领域的龙头:科技创新、消费品牌以及医疗健康。
三是稀缺的实物资产。
货币理论上可以“无中生有”、“无限供给”,但有些实物资产供给有限,很难增加,这种实物资产也会长期保值或升值。比如作为国际硬通货的黄金,纸币可能因为各国央行的货币超发而大幅贬值,而黄金的供给是有限的,可以成为对冲汇率风险的稀缺硬通货,这也是央行大举买入黄金的逻辑。又比如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地产,虽然房地产整体已经供过于求,但极少数的优质房产还是稀缺的,因为核心地段的土地就那么多,几乎没有任何弹性。又比如稀缺品牌的耐用奢侈品,像爱马仕、香奈儿这些顶奢品牌的限量供应产品,需求无止境,而供给越来越稀缺,所以近年来基本是持续涨价的态势。
四是稀缺的数字资产。
数字资产虽然是虚拟的,但其中也有一些供给受限的稀缺资产。比如被称为数字黄金的那2100万枚比特币、类似《甄嬛传》这样的一些经典文化产品的版权等。
2、房地产销售跌破2020年同期水平了,这是几乎是史上最差的开局。
尽管最近股票市场涨得不错,但基本面的一个最大痛点还是没有解决,甚至又再度恶化,那就是房地产。30大中城市的房地产销售是市场最关注的高频数据,每天都会更新,我们也一直在会员数据库中重点跟踪。之前讲过1-2月的数据,基本是历史同期最差,仅好于2020年,而最新的数据已经跌破了2020年同期水平,创有数据以来的最差开局。截至2024年3月10号,30大中城市只销售了1564万平米商品房,比2020年同期还少3万平米,仅相当于去年的60%、2021年的43%。
不出意外,即将公布的1-2月全国房地产数据也好不到哪去。这也是近期传闻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房地产输血力度的原因,预计下一步房地产相关的支持政策还会进一步加码,房贷利率还有下调空间。逻辑很简单,地产不稳,宽松不止。最近资本市场对房地产股的炒作也是基于这种宽松预期,但我们之前讲过,地产股其实性价比很低,以后几乎不用看。如果地产稳不住,那风险自不必说。而如果地产能稳住,那长期也没什么成长性,只是短期修复,不如选择其他更具成长性的板块或者直接买大盘指数。核心原因是房地产开发这个行业大势已去,需求端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存量房转型,长期看趋于萎缩,供给端降杠杆,过去杠杆套利的商业模式也难以为继,所以长期看注定是夕阳行业。
3、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更加全面的概括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很多投资者很关心新质生产力,这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政策理念。相比过去大家熟悉的“新基建”、“战略新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等概念,新质生产力更加全面,未来供给侧的大部分改革和转型方向几乎都能与它挂钩。
从纯经济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主要是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根据经典的生产函数,要提高经济的产出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自然资源等,另一种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让有限的生产要素能够更高效的转化成经济产出,这主要是靠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这和过去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过去中国经济主要靠第一种方式,也就是生产要素驱动,现在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都已进入瓶颈期,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了,未来必须要向后一种方式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核心科技的创新突破,尤其是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AI、生物医药等核心科技领域。
除了经济含义之外,新质生产力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非经济层面的“质量”。评价生产力不能只看产出的数量,还要看质量,这和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意思。发展质量的核心除了提高生产效率之外,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从社会层面,生产分配要公平,追求共同富裕。比如,打击垄断,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二是从自然层面,要对资源和环境友好,减少污染,减少排放,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比如大力发展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