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鱼羊密史
访上下五千年鲜事,揭左右千万年秘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湘微教育  ·  “妈!我到底属啥?” ·  9 小时前  
湘微教育  ·  “妈!我到底属啥?” ·  9 小时前  
新华每日电讯  ·  400年历史的“庙会之首”,今天什么样? ... ·  昨天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会议邀请 | ... ·  5 天前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敬贺乙巳蛇年大吉 ·  5 天前  
历史大学堂  ·  1766年,令妃生下十七阿哥,乾隆皇帝就迫不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鱼羊密史

《黄帝内经》说尽古人是怎么防治传染病的,点赞老祖宗的大智慧

鱼羊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03-23 08:08

正文

文:计白当黑


2019年12月,武汉突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截至2020年2月10日,感染人数已经突破4万。面对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国家集中力量,积极应对,疫情扩散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目前,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成为当务之急。


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对传染病的预防有着独到的见解:“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一番话有着三层意思:一是“正气存内”,需要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或减小染病的机率。二是“邪不可干”,避免和传染源接触,切断病源入侵的途径。三是“避其毒气”,采取有效防控手段,积极遏制疾病蔓延。




01


讲究环境整洁,注重个人卫生



“正气存内”实际上就是“预”,营造以城市、家庭、个体为中心的卫生环境。汉朝有了历史上最早的洒水车,“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通过洒水,降尘保洁,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卫生措施。东汉时期,城市中建立了名为“都厕”的公共厕所。这一设施的出现,无疑是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一大进步。南宋都城临安有专门的人从事倒马桶的行业,人称“倾脚头”。


《礼记·内则》中说:“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表明当时习惯早晨打扫卫生。在过年之前,民间往往会疏通沟渠,整洁环境。宋代温革曾说:“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他将疏通沟渠和减少疾病联系起来。





个人的形象取决于良好的卫生习惯。屈原在《楚辞·渔父》中有“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诗句,说明当时十分注重个人卫生。东汉时期,人们普遍养成了刷牙的习惯。据《金丹全书》记载:“饮食之毒,积于牙缝,于当夜晚洗刷,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表明了刷牙的重要性。


元朝时,马可·波罗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及“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是最早关于口罩的记载。“正气存内”其实就是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正气”真正意义所在。




02


防范“病从口入”,重视饮食卫生



“邪不可干”侧重于“防”,应该注意“病从口入”,强调饮食卫生,保持身体健康。周朝时,人们用砖垒起井壁,井口高筑井栏,避免井水受到污染。《易经》中有“井收勿幕,有孚元吉”的说法,意思是说取水后不盖井盖,将受到处罚。“浚井改水”成为当时冬末春初的惯例,一直延续至今。此外,中国人历来拒饮生水,饮水必须“九沸九度”之后才能饮用。民间对饮用烧开的水早有共识,认为对杜绝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来说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孔子对食品卫生很有心得。他认为:“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也就是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东汉思想家王充也认同孔子的观点:“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金匮要略》中,详列了“猪肉落水浮者”、“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等情况,均视为有害健康的食物。认为需要通过饮食卫生管理,营造趋利避害的生活环境。




03


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形势恶化



“避其毒气”的实质是“避”。历代医家认识到需要在“传”和“染”之间,实施有效的隔离。采取疾病隔离始见于《晋书·王彪之传》,“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证明当时的隔离措施,不但包括病人,还涉及了病患的密切接触者。宋朝朱翌在《猗觉察杂记》中,明确记载:“江南病疫之家,往往至亲皆绝迹,不敢问候,恐相染也。”由此说明隔离措施的强制性和必要性。


相对于民间的疾病隔离,官方的防疫隔离更加正规高效。西汉的朝廷举办了类似传染病院的机构。“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以收治传染病人的方式,降低了疫病传播风险。在天花横行的清朝,北京特设了“查痘章京”的官职,发现天花病人,立即将其强行隔离至城外四五十里。


此外,当时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同样要接受检查。“其出洋贸易回国家,官阅其人有痘发,则俊平复而后使之人。”来华从事贸易的海船也要接受检查,以防天花病人进入国内。这一做法相当于是最早的海关检疫制度的雏形。


除此以外,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橚、滕硕等人编撰的方书《普济世》也提到了免疫对于传染病的重要价值。当时疟疾肆虐广南地区,当地“其土人宜无所受”,而该地区的流动人口往往难以幸免。


明朝医家万密斋发现“至于疹子则与痘疹相似,彼此传染,但发过不再作耳。”也就是说得过麻疹和天花的患者,不会再次染病。认识到这一现象之后,很多医家尝试用人工免疫的方法,增强人体抵抗传染的能力。《肘后方》记载了狂犬病的免疫方法:“疗荆犬咬人方: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诸病源候论》中也有预防射工病发作的方法:“若得此病毒,仍以为屑,渐服之。”


明清时期,天花的流行,对个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清朝的俞茂鳃在《痘疹金镜赋集解》中注释:“又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表明针对天花的人痘接种术至少在十六世纪已经广泛流行了。





这一方法“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俄罗斯上流社会普遍施行人痘接种。十八世纪初,土耳其人学会了这种方法,将原先的接种方法改为针刺法。1721年,针刺法传入英国。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受到针刺法的启发,发明了牛痘接种法。可以说,人痘接种法开启了近代人工免疫法,为维护世界人民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预、防、避”等三大措施,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防疫专家指出目前最重要的是外防输出,内防扩散。政府和相关部门陆续推出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广大居民也采取了防护手段,减少外出和集聚。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新型冠状病毒危机的胜利。


参考资料:《黄帝内经》、《后汉书》、《梦梁录》、《琐碎录》、《礼记》、《楚辞》、《金丹全书》、《易经》、《吕氏春秋》、《论语》、《论衡》、《金匮要略》、《晋书》、《猗觉察杂记》、《汉书》、《癸巳存稿》、《海录》、《普济世》、《肘后方》、《诸病源候论》、《痘疹金镜赋集解》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计白当黑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推荐阅读
速看!2020复工个人防疫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