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荐书173 | 邱靖嘉《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
邱靖嘉
新史学1902
2021年02月21日 11:18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邱靖嘉 著,中华书局,2020)
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传统星占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首次对中国古代天文分野的历史演变、理论模式及其政治文化涵义做了系统研究。全面梳理了天文分野学说的起源、释义和理论类型,重点考察影响最大的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形成、定型与衍变,以及在古代王朝政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折射出的天下观思想,进而透过天文分野的视阈对东西方世界观试作比较,体现出一种全球视野。
邱靖嘉
,男,1985年生,浙江桐乡人。
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刘浦江教授。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2018年9月—2019年8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一年。
2020年9月—12月,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第九期邀访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宋辽金史、历史文献学、科技文化史。
出版专著《〈金史〉纂修考》,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各类学术文章三十余篇。
一 选题之缘起
二 学术史综述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天文分野学说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 分野之起源
第二节 “分野”释义
第三节 分野类型诸说辨析
第四节 历代星土分野学说
第五节 星土分野诸变种
第二章 “十三国”与“十二州”:释传统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说之地理系统
第一节 “后战国时代”的文化地理观念:十三国分野系统
第二节 “大一统”的政治地理格局:十二州分野系统
第三节 二十八宿分野地理系统的整合与定型
第四节 十二次分野说之衍变
第五节 传统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方位淆乱问题
第三章 传统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之革新
第一节 “以山川定经界”:古九州分野系统的地理学解析
第二节 “山河两戒”:一行分野学说的思想与理论
第三节 黄道十二宫与传统分野体系之融合——兼谈黄道十二宫中国化问题
第四章 “依分野而命国”:中古时期的王朝国号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禅代型王朝建国之分野依据
第三节 自立型政权国号的来源
第四节 “依分野而命国”的政治文化涵义及其余绪
第五章 天文分野说之终结
第一节 “分野”之末路
第二节 传统政治文化崩溃与分野说的消亡
第三节 西学东渐:西方科学对分野学说的冲击
第六章 “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第一节 “中国即世界”:从分野说看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内涵
第二节 疆域主权与政治臣属:分野学说的政治涵义
第三节 中国传统世界观转变问题再探讨——基于中国的立场
第七章 天文分野的全球视阈——东西方世界观之比较
余论 天文分野说与传统地理学的结合
附录 李淳风《乙巳占》的成书与版本研究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通过以上各章的研究可知,自战国秦汉以来,传统天文分野学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涉及政治军事、历史地理、学术知识、思想文化、中西交通等诸多问题。笔者在绪论中已交代,本书并不是有关天文分野面面俱到、教科书式的研究,而是选择若干前人不曾关注或研究不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本书论述内容的散漫,实际上,各章之间既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又各有明确的问题导向。
第一章全面梳理中国古代天文分野学说的起源、释义和理论类型,这是研究天文分野最为基本的一些问题,必须首先予以厘清。尤其是关于各种分野学说的清理,是一项很基础的工作,尽管前辈学者已有不少总结、归类,但其对历史文献记载的蒐讨并不彻底,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经笔者搜抉整理,共发掘出包括星土分野及其变种在内的历代分野学说多达二十二种,并对每一种分野说的源流和内涵加以辨析。在历代分野说中,二十八宿分野与十二次分野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种分野理论。此二者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十分复杂的变化,而前人研究讲得都比较简略,有许多疑难问题尚待解决。譬如,二十八宿分野与十二次分野分别是如何形成的,二十八宿及十二次所对应的十三国、十二州地理系统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地理格局和地理观念,其后又有什么衍生变化。这些问题都需详加论证,于是便有了第二、三章对传统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说的专题考察。以上三章为本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传统分野说之所以广泛流行,其最重要的社会功用就是通过天地之间的对应,将天象灾异落实到地理空间,并借助星占学的解释,进而影响人间政治。自战国秦汉以至隋唐,分野星占与王朝政治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这是研究天文分野无可回避的核心议题。不过,在这方面,前贤时彦已有许多个案研究和精彩论述,笔者并不打算重复前人的研究路数,对某些具体的分野星占实例作单独考察,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从贯穿于整个中古时代的“依分野而命国”思想出发,分别考索诸多禅代型王朝和自立型政权的建国历史与国号来源,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发前人未发之覆。因此,第四章便从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说的理论研究延伸到王朝政治的层面,以专论的形式回应分野与政治这一核心议题。
正所谓原始要终,既知分野之起源及其兴盛,也应知其衰亡之势。曾经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流行的传统分野学说是如何走向末路的,这也是研究天文分野的一个基本问题,但此前缺乏系统论述。其实,自宋代以降,不断有学者对传统分野说提出各种质疑和批判,并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股否定分野的思潮,最终导致乾嘉以后分野学说被彻底摒弃,这一发展脉络正可与第四章所论中古时期天文分野直接影响王朝政治的情况相接续,并凸显其巨大反差,从而折射出社会思想之变迁。
此前学者对于天文分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野学说的起源、理论体系、地理系统、星占应用、政治影响等方面,如何进一步拓展天文分野研究的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深层问题。第六章从思想史、观念史的层面,探讨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观念与政治涵义,就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而第七章更是跨出了分野研究的中国边界,试图将古代世界诸文明中的类似天地对应学说纳入考察视野,进行比较研究,以期窥探东西方世界观之差异,不过因笔者学力所限,该章所论仅仅是一个很粗浅的分析,与其说要得出什么结论,毋宁说是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启发思考,希望能够引起其他学者的关注,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本书研究虽各设专题,但又自成体系,仍不失为一部系统研究天文分野的专著。此外,绪论亦曾交代,“分野”此前多归入天文学史的范畴,属于科技史的研究领域,而作为历史学者,本书研究区别于科技史家论著,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寻求天文分野与各方面社会历史相交叉的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综观各章,关于分野学说起源、释义和理论的梳理,主要基于历史文献学的分析;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地理系统的考察,则属历史地理问题;传统分野说对中古时期王朝政治的影响及其走向衰亡的根源,与政治文化有关;历代分野体系所呈现出的中国古代世界观、天下观及其变迁,又是思想文化方面的议题;黄道十二宫与中国传统分野体系的结合,明清时期西方科学对分野学说的冲击,中外天地学说之比较,皆为中西交通、中外关系史的考察内容。由此可见,本书旨在突破传统科技史的研究框架和视野,在大历史中充分发掘天文分野研究的广阔空间、多重面相和重大价值,这既是历史学者的本职工作,同时也是科技史回归历史的必由之路。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作一补充论述。前文提到,天文分野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常被纳入地理类文献的纂述之中,成为一种地理学常识,多见诸古人诗文。在清代科学的经纬度知识和地图测绘技术推广之前,人们甚至还认为可以依靠天文分野来辨识地理方位。我们知道,天文分野最初起源于星象占测,那么它究竟是如何与传统地理学相结合,进而深化为古人的一种地理观念呢?这个问题本书各章虽时或有所涉及,但均未展开论述,故需在此加以集中解释。
战国时期,由于星象占测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分野之说,至汉代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理论体系形成时,也是作为星占学思想而出现的。如二十八宿分野之十三国地理系统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八宿分野之十二州地理系统首载于《史记·天官书》,目前所见完整的十二次分野说最早出自费直说《周易》,皆与天文星占相关。分野学说首次与地理学的结合是西汉末刘向所言“域分”,今见于《汉书·地理志》。它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分野区域,分别记述各地的人文地理状况。因《汉书·地理志》是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影响巨大,使得这套分野体系广泛流行,被视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二十八宿分野学说,同时也将天文分野与区域地理联系起来,这是天文分野与传统地理学的初步结合。
不过,《汉书·地理志》所记分野体系只涉及较大范围的地理区域划分,尚未深入到在此之下的郡国层级,至西晋陈卓厘定二十八宿分野说,进一步将天文分野体系加以细密化。据《晋书·天文志》所记陈卓“州郡躔次”,在十二州系统之下,又析分星宿度数以对应诸州所辖郡国,从而使分野区域细分到郡、国一级政区,标志着传统分野理论更趋细密化。而且分野体系的这一新变化很快便在西晋地理总志的编纂中得到反映。《隋书·经籍志》记云:“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挚虞所撰《畿服经》虽早已亡佚,但据《隋志》可知,此书记述西晋全国州、郡、县三级政区,即包含有各地分野的内容,从《隋志》表述及陈卓“州郡躔次”来看,其分野划分的细密程度至少应到郡国层级。由此,天文分野与传统舆地之学更为深入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不过,西晋以后,地理文献记述天文分野还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如据今所见,《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郦道元《水经注》等南北朝时期代表性的地理著述均不记各地分野,惟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记载巴、蜀、汉中的地理形势,提及分野对应之星宿。这说明此时在地理纂述中,天文分野尚未成为一个必要元素。直至唐宋时期,天文分野才逐渐完全进入地理志书的编纂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