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 Dior 2018早春系列把秀场从室内搬到了
户外
。配合当季“Dior Sauvage(迪奥狂野)”的主题,800位宾客被邀请至Las Virgenes峡谷的露天保护区,席地而坐,一同感受
西部探险精神
。在一片荒漠中,巨大的“DIOR SAUVAGE”字样制造出洛杉矶市郊山顶上好莱坞标志牌的错觉,让人不禁联想到
娱乐产业
和
西部文化
的融合。
本季时装灵感来源于法国西南部发现的拉斯科岩洞壁画,发现时正值
20世纪初考古热
,而布景中用到的热气球恰恰呼应时装本身所具有
探险
、发现的氛围,也暗含向1951年Dior的“
Oval Line(椭圆形)
”致敬的含义。
这场秀最大程度地利用了
自然光
,落日和篝火
的光线
完美地创造出露营的氛围。
2017年Dior秋冬高定选择在
巴黎荣军院
进行发布。这座“太阳王”路易十四建造的荣军院已有近三百五十年的历史,同时也是多个博物馆所在地,更见证了当年法国在
大航海
时代的鼎盛时期。
Dior这一季的灵感来源也与
地理大发现
有关。秀场正上方悬挂着艺术家Pietro Ruffo的五角星形五大洲地图,木制的长劲鹿、狮子、老鹰、鳄鱼等
飞禽走兽
散布在热带植物中,仿制的沙漠和草原仿佛将时空拉回到十九世纪的非洲,身着高级定制的模特们穿梭其中,宛如探索丛林的
女探险家
。
Alexander Mcqueen
关键词:彩色帷幕
— Fall 2017 Ready-To-Wear—
2017年Alexander Mcqueen秋冬成衣秀不同于以往,开场前整个伸展台都用连绵的
彩色织染布
占据了空间。帷幕由团队的黑衣实习生和巴黎当地学生共同拉开,他们的参与,使得这场秀充满了希望和积极的意义。从刚刚印染完成的布料到T台上夺目的成衣,也暗示了这些年轻人就像
未被裁剪的布
,
等待被发掘
,成为明日之星。
这些彩色织染布用到的颜色与时装上的点缀相同,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色彩氛围,对于观众来说也更容易在这样
同一的色彩设定
里接受服装。
— Fall 2017 Ready-To-Wear—
此次2017秋冬的发布,Alexander Wang选择了百老汇大街146号的RKO Hamilton剧院。这个已经被
废弃十几年的剧院
经过一番改造,竟上演了一场暗黑女孩的狂欢派对。
模特从被银色反光纸包裹的后台大门鱼贯而出,红光、蓝光和烟雾的交替使用让她们在经过观戏台时充满了
戏剧性
,仿佛再现了几十年前这个剧院上演的一幕幕场景。
未经修复的斑驳的墙壁和座椅
使人浮想联翩,在这些被荒废的时间里,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些属于
地下文化的
涂鸦
又是如何在剧院里出现?这与这些暗黑女孩又有什么关系?一切交给观众去解读。
— Fall 2017 Ready-To-Wear—
巨大的
黑色金字塔
矗立于秀场中央,随着紫红色调的灯光点亮T台,黑色金字塔的轮廓也变得清晰可见。Florence Welch的音乐响起,所有人仿佛将要经历一场时光旅程。设计师Alessandro Mechele对所有人宣告:“
这是我的世界。
”
模特们穿着融合古今和东西方元素的设计通过玻璃回廊。每一个模特都是一件行走的展品,而巨大的长廊则是展柜。观众们置身秀场,仿佛置身
时空博物馆
,欣赏欧洲、北非、印度、或是东瀛文化的交汇。
— Fall 2017 Ready-To-Wear—
Thom Browne惯用的
灰色
再一次在2017秋冬成衣秀场上成为主角。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灰色被赋予了来自极地的温度。整季的造型灵感来源于Thom Browne本人最爱的动物——
企鹅
,并且毫不隐晦地影射了
全球变暖
的问题。
地面由不同深浅、大小的
灰色块状织物
营造出一种
冰封湖面
的错觉,模特们踩着
冰刀
一样的鞋子悉数登场。布景中的企鹅呼应模特手上的企鹅包。灰色的枯木、芦苇、假岩石让现场的温度又低了几分。
— Fall 2017 Ready-To-Wear—
相比于许多大牌做秀的复杂设计和布景,另类品牌Vetements对秀场最大的设计就是将这场秀本身
选址于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
。来自不同身份、不同族群、不同人种的素人模特们身着Vetements一贯从不循规蹈矩的衣服从电梯上相继走出。“我早已厌倦了那些帽衫和地下俱乐部,我们在以往的Vetements里都尝试过了。”设计师Demna Gvasalia说到,“
一个新的舞台已经准备好了
。”
蓬皮杜艺术中心本身的布景就十分具有
当代审美意识
。超大霓虹灯引导牌、鲜明的撞色,彻底裸露的各色管道与Vetements的服装具有相同
先锋
和
玩世不恭
的气质。米兰夫人,德国旅客,欧洲女警,美国大兵,朋克青年,跨性别者,落跑新娘,这些生动而混杂的素人模特打破了以往的僵化的秀场面孔,同时出现在这个充满了
不确定性
的艺术场所,而这里本就是供游客游览的区域,谁是模特,谁是观众,都已不再重要。模特们从扶梯缓缓而下的那一刻,空间的界限就已经被打破,而这场秀所制造的
模糊感
和
参与感
也就不言而喻。
为何将“选址于蓬皮杜艺术中心”称为这场秀最大的设计?蓬皮杜艺术中心由当时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决定兴建于著名的“五月风暴”的次年。在几千个备选方案中,R.皮亚诺和R.罗杰斯的方案胜出。在巴黎这座充斥着古典建筑的城市,拿出大量的空间兴建这样一座内部结构裸露的钢铁怪物,本身就是一次
挑战陈旧规则的绝佳反叛
。这座与凯旋门、卢浮宫格格不入的建筑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成为了世界级的当代艺术中心,容纳着各种文化冲撞的艺术杰作。这场充满了身份识别意识的秀选择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举行,是否可以理解为一次对于萨特存在主义的完美诠释?在笔者看来,
对于“做秀”背后意义和精神的挖掘,才是最大的秀场设计
。
撰稿:秦令康
实习编辑:秦令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