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的现代:芝加哥和美东现代建筑·第2期”正在招募!
点击上图 查看招募详情,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报名页面。
……
编者按:上个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的发展,与几座高校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这其中包括格罗皮乌斯所在的东岸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密斯·凡·德·罗所在的中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及路易·康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等等。正如同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的蓬勃发展实属必然一样,美国高校一直翘首于全球建筑教育也实属必然。这些高校不仅有着优良的建筑学传统,严谨的教育机制,就连校园内的建筑作品本身,也都在现代主义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本次有方“兼容的现代:芝加哥和美东现代建筑·第2期”将走进美国五大高校,在这些校园建筑身上,带你一览二十世纪美国现代主义建筑风云。
五大高校分布图,编者绘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五大主要学院之一。MIT建筑系的基本思想是打破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式,转而“从实践到实践”,即从现实出发,在设计的过程中吸收不同的理论,并最终回到实践。而实践基于的现实,并不是消极地迎合市场,而是包括气候改变、高速城市化、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等一系列热点问题。
贝克公寓
Baker House, MIT
阿尔瓦·阿尔托,1948年
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宿舍楼位于查尔斯河畔,是一块面对河岸的东西向的狭长地块,其间有一条交通繁忙的街道穿插而过。在满足宿舍的数量需求的基础上,阿尔托为了最大化各个住房的河景视野以及获得最好的南向日照,选择在东西向条形基地上做一个弧形曲线的集中式体量。通过这种方式,除了能够获得最多的南向房间外,同时也能弱化条形板楼对河岸空间的影响,而每个房间因角度的不同,人在其间所看到的河景也不尽相同。相对于河岸南侧的弧形外墙,北侧楼梯的集合形体也赋予了宿舍楼另一个强而有力的形象特征。
礼拜堂
Chapel, MIT
埃罗·沙里宁,1955年
麻省理工学院礼拜堂与埃罗·沙里宁以往的作品不同,外部是简单的圆柱形,内部复杂而神秘。它不仅仅是完成礼拜等功能,更要营造幽静的氛围,促使人们思考。建筑立面没有窗户,隐藏在简单的外表之下,材料与附近校园内的宿舍和旧建筑物保持一致。从外面的道路通过一个小小的斜坡可进入室内。一旦进入,参观者会立刻惊讶于震撼的光线效果,因为从外部空间完全不能推想出这样的内部空间。与连续的外墙面不同,教堂的内墙采用波浪形的内饰砖墙,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内部空间,简单而令人印象深刻。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是美国建筑学的领导者,景观规划与设计教育是哈佛首创。哈佛的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注重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将近一世纪以来,GSD长久处于设计学术及实务界的领导地位,不论学术或实务界人才辈出。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Carpenter Center, Harvard
勒·柯布西耶,1964年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是柯布西耶(Le Corbuier)在美国唯一的一件建筑作品。柯布希望营造出一处场所,使视觉艺术中心内的活动能够和校园有更多的接触,而它必须表现出创新和创造力。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何结合交通及活动场所,将一切安排在如此狭小的一块基地上,同时使空间有充足的面积和阳光,这一切绝非易事。柯布许多独到的思想在此得以呈现:相互渗透的内外空间、裸露的混凝土、通过第三层将两侧道路连接起来的坡道、各个楼层的独立支柱以及“遮阳板”,视觉艺术中心可以说是柯布在职业生涯中建立的具体形式和设计原则的汇编。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Harvard Graduate Center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950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是哈佛大学校园里的第一栋现代建筑,它被视作美国接受现代主义美学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开放的庭院空间将8栋不超过四层的建筑体量组织起来,配合着适宜的人居尺度,创造出良好的社区氛围。建筑群的楼层高低、面宽、体量富于变化,院落与院落之间或分离或相连,形成多样的空间。同时架空层、天桥等配合着玻璃和石材的运用,强化了建筑的虚实关系。整个建筑群在遵循哈佛大学校园自17世纪以来形成的基本纹理和空间布局方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大窗、连廊、底层架空等格罗皮乌斯的标志性手法。将现代建筑的实用性和古典建筑的群落空间优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哈佛大学冈德堂
Gund Hall, Harvard
约翰·安德鲁斯,1972年
同样是以垂直向度不同的高差界定工作室空间,冈德堂与保罗鲁道夫设计的耶鲁艺术与建筑学大楼有着很大的不同,安德鲁斯在这里更强调空间使用的弹性和开放性。建筑采用了退台式的开放平台形式,在一个跨越5个楼层的采光通透的大坡顶下,分布着所有班级的工作平台,强调了跨学科的合作、交流的空间对这所学院的重要性。这个倾斜的屋顶由桁架和竖向的玻璃窗所构成,引入了自然光的同时,也使室内与室外产生了视觉联系。各层之间通过平台上的楼梯相连,这样的处理方式增加了了学生间交流的可能,因而主要功能空间的交流性是这栋建筑最大的特色。
布什雷辛格博物馆
Busch-Reisinger Museum
伦佐·皮亚诺,2014年
2014年,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完成了哈佛大学的三个艺术博物馆改造升级的工作,将福格博物馆、布什雷辛格博物馆和亚瑟萨克勒博物馆合并为一栋建筑。设计将修复的博物馆与庭院贯通在一起,为乔治亚复兴时代风格的建筑加上了玻璃屋顶,从而将全部建筑联系起来。增加的玻璃顶可以控制中庭、相邻艺术研究中心以及画廊的光照。改造工程恢复了建筑的最初状态,将1927年之后的所有修改部分都去除了,同时升级了历史建筑的所有部分,包括结构、机械和技术设备。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耶鲁大学一直坚持小班教学,建筑设计专业位居世界前列。耶鲁是个非常注重实干的学校,工作空间堆满了实体模型,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向心力非常高。从耶鲁大学毕业的著名建筑师包括埃罗·沙里宁、林璎、马岩松等。
耶鲁大学美术馆
Yale Art Gallery
路易·康,1953年
这是康的第一个美术馆项目,这个项目中,他没有用房间来组织内部的展示空间。交通空间、机房和洗手间等服务空间被有序地放置在对称平面的中间位置,而左右两侧开放的是展示空间。同时康在这个项目开始使用圆和三角形的几何构成:参观者使用的楼梯被放置在密实的混凝土圆筒之中,内接三角形的楼梯上下贯穿各个楼层;圆形混凝土的屋顶被三角形布置的梁支起;在屋顶和圆筒之间康使用了弧形玻璃砖将光线带入,环形的光带和三角形中背光黑暗的区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处理带来一种强烈的宗教仪式感。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路易·康,1977年
不同于耶鲁美术馆开放式的展示空间,英国艺术中心的展示空间是以“房间”的方式组织,康将无走道穿插的正方形单元并置在6x6米的结构网格之上,因为他认为这样的尺度适合于展示18和19世纪早期的绘画作品,同时可以利用自然光将时间因素带入到观画体验当中。在这个项目里,主要的“服务空间”依然有着独立的个性,它们被置于东西向中轴线的中心位置,并没有凸显于立面之上。两个采光中庭是重要的空间组织元素,艺术展示和图书馆等重要功能均环绕在光线来源的中庭四边,而主要的参观楼梯被放置在东侧中庭的混凝土圆筒形体量之内,这样的视觉焦点为整个空间提供了方向参照的逻辑。
鲁道夫大楼
Yale School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保罗·鲁道夫,1963年
在这个项目中,保罗·鲁道夫他使用了19根粗大的混凝土柱状结构,支撑起了室内37个高低不一的楼板平台,通过阶梯和桥梁的连接,串联各个教学空间和工作室,这样的处理手法,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迷宫般的体验。在建筑的中心,鲁道夫运用一种他称之为“风车”的组织方式在空间中产生出惊人的光影效果。从建筑外部可以清楚地看到内部由高低不一的楼板所组织的体量空间,它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刻意简单化建筑形体的处理手法,而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后建筑发展的特征之一。
大卫·英格斯冰场
David S. Ingalls Hockey Rink
埃罗·沙里宁,1958年
这座冰场建于1958年,由耶鲁大学毕业生埃罗·沙里宁设计,其特点是覆盖着圆弧形的屋顶,因其整体外型像鲸鱼,被誉为耶鲁大鲸鱼。大卫·英格斯冰场建筑主体长200英尺,宽85英尺,整体造型极富个性,自然地呈现出流动感和抛光感,同时兼有东方传统建筑的风格。冰场的外观看似沉重,实质上却是一个拉伸结构的建筑,主要由中间一条90多米长的弓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脊梁,向两边拉起钢索来支撑屋顶,构成了复杂的空间曲线曲面结构。
拜内克古籍图书馆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戈登·邦夏,1963年
设计古籍图书馆时邦沙夫选择将重要的珍本藏书空间放置在地面层以上的6层空间之中,不同于常见的图书馆设计,阅览空间及其他管理空间、书库等被放置到配以下沉花园的地下两层空间之中。外观有着柏拉图式1:2:3比例的建筑体量成为了巨大的珍本古籍的藏书间,两组大理石梯将访客从街面层入口直接带入到夹层的展览空间之中,迎面而来的是图书馆的主体,一座六层楼高放满珍本书籍的书架和带有温控湿控的玻璃塔,必要的楼梯和电梯全部都隐藏在书架之后。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大学对中国的建筑教育影响极为深远。中国第一批建筑教育家、建筑师,比如梁思成、林徽因、童寯、杨廷宝都从宾大毕业。学校整体强调多元合作的教学配置,致力于资源的整合利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其他专业共同开展设计活动。
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Richard Medical Research Building
路易·康,1961年
这件作品清晰地体现出康对建筑的看法。从外观看它就像是一个“塔”的集合体,形体、空间和结构技术被严谨地融合在了一起,古典建筑的精神也透过现代的空间处理和技术展现了出来。
康和结构工程师奥古斯特·科门登特合作完成了整个建筑的结构系统设计。8根混凝土柱将3个实验室塔楼撑起于地面之上,混凝土结构完全显露在建筑立面之外,它和砖墙、不锈钢窗框及大片玻璃间没有一处多余的手笔,没有刻意,只有真实。高塔和核心筒均为外包红砖墙的现浇混凝土墙体结构,并置的两种结构系统所呈现的张力,展现出了康在诸多方面取舍控制得恰到好处。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继承了密斯·凡德·罗的优良传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IIT的校园可谓是密斯在全球最大的设计作品收藏地。建筑学院因其在高层建筑和注重环保意识方面的优势而闻名于世,学院倡导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指导下将实验室的工作应用于实践当中。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园规划
IIT Campus
密斯·凡·德·罗,1958年
整个校园的规划密斯基本放弃了美国大学以四方形石灰岩建筑为基础,围合出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更为均质的网格式规划。在材料上密斯大量运用了芝加哥南部厂房建筑上的常用建材,使之在形态及质感上完全异于美国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整个校区的规划建立在 24×24 英尺的网格之上,这样的尺寸是基于基本教育空间的大小,它基本能够满足三种预期的功能(教室、 制图室和实验室),由房间的尺寸决定整栋建筑的尺寸。 校园建筑被错动地布置在网格之上,以网格为基础的规划策略,颠覆了基于特定空间形式的规划模式。
克朗楼
Crown Hall
密斯·凡·德·罗,1956年
密斯认为克朗楼是最能代表他哲学思想的作品,他曾使用“几乎无物”来形容它。不同于校园中其他建筑中所使用的 1.8×1.8 米的模数,克朗楼的设计使用了1.5×1.5米的模数,建筑的外轮廓线大于原本规划图纸中的大小。继范斯沃斯住宅之后,克朗楼更清晰地将密斯理想中的“普世空间”呈现出来。在整个由水磨石作为地面,开放无柱的室内空间中,仅由3组高 1.8 米的橡木饰面的墙界定出了展示厅、门厅以及两组大的教学空间,在界定空间功能的同时更强化了整个空间开敞的感觉,而两组扁长的管道井则是唯一接触到室内天花的建筑元素。
麦考密克论坛报校园中心
IIT McCormick Tribune Campus Center
OMA,2003年
摄影:苏哲维
一条城市轻轨线从基地上方穿过,列车运行所带来的噪音污染影响到了校园原有的宁静氛围。面对基地的现状,库哈斯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校园里学生日常活动的流线上。库哈斯将学生们的穿越路径作为轴线,在基地的平面上画出了一个交叉的网络,并提出在这个基地上,核心不是建筑,而是一系列连接东西两侧建筑物、相互交织形成的路径。
建筑物上方横穿校园的城市轻轨线,被库哈斯用形体简洁、长达160米的不锈钢圆筒包裹了起来。其褶状的不锈钢材料具有隔音减噪的作用,在结构上还起到了一定的减震作用,缓解了列车运行的震动对下方建筑屋面的影响。
编辑 | 李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