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
现在的
学生过得比
我们
以前苦多了
。
以前学习再难,努努力总会有希望,可现在光努力不一定管用,因为
现在的教育
,
已经进化到
普通学生
看不懂的程度。
用一句话形容,学的是一粒米,考的是撒哈拉。
比如前不久
深圳南山区的小学数学考试,
就
刷新了学生、家长
们
的认知
。
首先是考试时间
,第一次看到正规考试可以临时延长20分钟的。
四到六年级考卷的题量在34到36道之间,一共6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平均下来,留给每道题的时间不到3分钟。
大致浏览了下,虽然试卷整体考核的知识点并没有超纲,很难算不上,可要在90分钟内完成所有试题,却不是那么容易。
题量大就算了,题干信息量也异常密集,铺排得密密麻麻,大家先感受下——
在2分多钟时间里迅速完成阅读,并排除干扰项抓到要点,最后完成解答,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于登天。
一般试卷前面大多是基础题,循序渐进,可这份考卷零帧起手,开头就是博古通今,又是长城谣、又是爱国情怀,最后考的是“四万万”。
类似这种传统计量单位,小学生在数学课上一般很少接触到,顶多是
语文课,或
课外阅读能稍微涉猎,没想到出题人直接拿来开幕雷击,
好好一道数学题,被弄得花里胡哨
。
类似的题目并非只有一两道,整套试卷下来,超过一半都是信息量极多的阅读题。
还有的干脆来一个全开放性题目,让孩子们回答“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不提供选项。
这题颠覆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平常只知道什么是正确解法,突然来一个查漏补缺,更像是针对老师的考核,思维逻辑上严重超纲。
无意义阅读量的增加,数学考得像加强版语文,造成的后果是全军覆没,再延时20分钟都没用,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
别说小学生,不少中学老师看了都感慨,只给90分钟,他也写不完。
他们认为让学生脱离死记硬背,开拓思维,才是教育改革的意义,另外有些省份的高考题,不也有阅读式数学题么,就当提前与高考接轨好了。
问题是,哪怕是高考卷,也不会大部分都是阅读题,何况让处于筑基期的小学生,去应付满屏干扰项的高阶题目,属于挑战不可能。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命题事故,因为它不是一次趣味性的实验,或者高难度的奥数级竞赛,而是地区性的期终测验。
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考验学生们
这学期学得怎么样,另一个是对老师们教学质量的考核。
结果很明显,学生信心被摧毁,家长们心态崩了,老师们也被洗涮了一番。
据内部人士透露,由于家长们怨气很重,官方后续处理是以和为贵,数学改卷尺度直接放开,主观题只要写了就给分,最后大多数学校均分来到85以上,皆大欢喜。
想对教育模式来一次改革没毛病,可总得有个度,不能单纯为了创新,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瞎改。
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教育走偏了,
不是近一两年的事
。
更严峻的一点,教育内耗已由初高中阶段逐级下沉,甚至已往幼儿园蔓延。
为什么有些家长更喜欢私立幼儿园,因为
孩子
在这里容易获得比同龄人更高的起点。
一些私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需求,提前教孩子书写、加减乘除和英文,宣称幼儿园学习的内容,可以无缝连接小学三年级。
朋友的儿子在上幼小衔接班,他跟我吐槽现在幼儿园的英文教材故作高深,字母A后面搭配的是alligator,字母C则是crocodile,皆为长单词,意思都是鳄鱼,合着apple和cat都不配学了。
老实说,以5、6岁孩童的认知能力和大脑发育功能,能把音标、字母认全,最多加上几句日常用语,已经很了不起了。
直接跳过基础,开搞长词汇和复杂长句,有点未学行走,先学跑步的意思,还把孩子们架火堆上烤,让他们在最需要解放天性的年龄,提前遭受应试教育爆锤,不是件好事。
要知道“分数是孩子的命根”,也许孩子很懂事,某些方面还有特殊天赋,可在部分家长心中,这些在分数面前不值一提,一旦孩子没考好,轻则迎来父母冷眼漠视,重则受责罚打骂。
在学校和家庭双重压力下,学生压力一点不比大人轻,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抑郁风险呈现低龄化趋势,14.8%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
比起我们那会儿,现在学生的神经无疑崩得更紧,当生理条件没强大到能处理多线程信息时,很容易会有崩掉的风险,所以因顶不住学习压力,选择轻生的例子时有发生。
最近一次发生在去年年底,茂名某高中学生由于不堪学业重负,从学校教学楼顶一跃而下,留给家人的遗书里,充满迷茫和绝望。
上班当牛马累得要死,下班回家了还要给学校当老黄牛,好不容易提起精神辅导孩子时,却发现自己的本科水平,居然搞不定小学生作业,心态瞬间爆炸。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选择把孩子送去补习,虽然在双减政策下,明面的教育机构被减掉了,但却滋生了更多的地下补习班。
很简单,班里学生全都在补,自己孩子要是不补,连及格线都抓不住。
教育问题,由此慢慢上升到家长与老师、学校对立的层面。
有人把锅推给老师,说老师是学校里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古语有云教不严,师之惰,一有什么问题,那肯定是他们的责任。
全归咎教师群体,是很不公允的,因为老师也是受害者。
他们也不想布置题海战术,搞各种形式主义的手工作业,除了被学生、家长骂,毫无意义。
可真给学生们减负了,压力重担立马就转移到自身身上,被教研组、学校责罚是一方面,加上业绩考核压力,每时每刻都在双面煎。
更惨一点,老师们原本教务工作就挺繁重,业余时间还要被领导压榨,不是开冗长繁琐的批斗会议,就是配合校方完成各种检查、评审等面子工程。
很多时候,摞在办公桌上的校务文件比教学文案还厚,都说不准教师主业到底是教书育人,还是校务建设了。
显然,学校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泛滥,与底层教师群体无关,关键点在校方及地方教育局身上。
国家政策肯定是要给家长、学生全方位减负的,例如2021年起,每年着重强调的双减,和去年11月份发起的《守住教育底线》倡议,主打一视同仁、健康教学。
问题出在政绩二字,为了突显政绩,搞好成绩单,地方只能向学校要业绩,学校又转嫁给教研组,压力层层下移,最终由师生、家长群体共同买单,地方和学校阳奉阴违,成功把双减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