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青砖黛瓦,正是慢赏江南的好时节!三月的镇江,比谁都更懂得江南的惬意。偷得浮生半日闲,当“特种兵式”旅游卷起人潮,这座被时光偏爱的古城却按下0.5倍速播放键,让你感受旅游和生活的意义。跟随这份指南,在镇江这座宁静的古城,来一场“慢游”吧。
在镇江博物馆,“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镇江站正在展出。当南京博物院那尊“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江湖人称“小粉炉”,翩然栖落镇江博物馆展柜时,就成为了整座展厅的主角。“小粉炉”可是乾隆皇帝的心头好,整器采用芙蓉石打造,通体布满长短不一的天然纹理,雕琢精细,腹部雕饰对称的两组蟠螭和铺首衔环耳,盖顶也雕饰有四条小蟠螭。器物整体色泽温润均匀,造型古朴,又隐含灵秀之气。
作为东道主,镇博还给“小粉炉”组了两对cp。全名“芙蓉石花鸟盖瓶”的“小粉瓶”也是使用整块芙蓉石透雕而成,“小粉瓶”和“小粉炉”都是清代宫廷美学的完美诠释。全名“青玉香炉”的“小青炉”则和“小粉炉”“年纪”相仿,藏品以青玉雕琢而成。
此外,现场还展出了重磅宝贝——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酒令筹和酒令筹筒。这是我国195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也是镇博的“镇馆之宝”。它们可谓是完美再现唐朝人的风雅,神龟驮着金光宝筒,筒里塞满50根酒令筹,上半段采自《论语》金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抽到“后生可畏”就请席上最年轻的朋友干半杯,抽到“四海皆兄弟”直接全场举杯!烛影摇曳间恍见盛唐宴饮的辉光,不禁感慨,大唐干杯的仪式感满满!
逛完了博物馆,一旁的英领事馆旧址也值得去打卡。藏在西津渡云台山麓的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虽经百年风雨,但风姿依旧。从建筑形式看,英国领事馆旧址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是一组由五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端庄而典雅。
旧址内,喷泉、精心修剪的灌木构成了一幅幅秀美的图案,展现了独特的园林之美。这里不仅体现了领事馆旧址的历史底蕴,更是游客感受中西文化交融的绝佳之地。
别错过二楼的观景阳台,凭栏远眺,春日的长江裹着货轮汽笛声流淌,对岸现代高楼与脚下青苔砖石同框,拍一组“假装在欧洲”的九宫格,让历史成为你的春日限定滤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千年前,唐代诗人张祜漫游江南时,走笔抒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年的七言绝句《题金陵渡》。诗中的“金陵渡”,就是镇江的西津渡。唐时,那里叫蒜山渡,宋代始称西津渡。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留下了众多千古传颂的辉煌诗篇。
穿过镇江博物馆后门,拐进西津渡的青石板路,昭关石塔的塔影斜斜落在路上。昭关石塔是西津渡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距离现在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这座塔又叫喇嘛塔或瓶塔,是藏传佛教标志性建筑之一,像这样的瓶塔,全国曾有多座,不过过街瓶塔,全国仅此一座。这座元代过街石塔,如今成了游客镜头里的“佛系地标”。
昭关石塔往前,一段路面能让你“一眼看千年”。从唐代至清代各个时期的路土或路石,层层叠压相加,说明古街的确是从唐代至今延续未断,从而用考古事实说明了小码头街是千年古街。
如今的西津渡,不再有渡。早起,可品早茶,晚来,可赏夜景。漫步青石板路上,恍惚能看到古时车水马龙、人潮如织的盛况。
走在西津渡的狭长古街,一阵啾啾鸟鸣会拽住你的耳朵。抬头能看到,太平泥叫叫的木板在被春雨浸润得发亮,橱窗里上百只泥塑小兽正朝你挤眉弄眼。镇江的“太平泥叫叫”非遗工坊早已拿捏住当代年轻人的七寸——把泥巴变成能吹响的十二生肖盲盒。
除了能买到非遗文创,你还可以亲手打造自己的泥叫叫。炼泥、捏塑、压印、刺孔……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你能用泥巴捏出一个会唱歌的童年。别忘了把泥叫叫哨子挂在包上——从此你走过的每个地方,都会有镇江的风,轻轻吹响一段慢时光。
当北固山的石阶被落梅染成胭脂色,长江水携着金山寺的晨钟淌过千年,镇江正以花为笔,在山水城池间书写着独属春天的叙事诗。
春日里,金山公园的玉兰花已经盛开了,远远望去,朵朵玉兰如白紫相间的浮云飘在枝头;海棠花作为北固山的特色景观植物,花开之时,如云似霞,甚是壮观;五月前后,镇江市花杜鹃花悄悄到来,南山雄踞于一片杜鹃葱茏之中,成为春天的探幽胜地:你也可以来到宝塔山公园,寻一寻“国宝级”绿樱,好似春姑娘粉白的裙衫中透着星星点点的淡绿,格外清新明亮……百花绽放的春日里,镇江藏着一份独有的“浪漫”。
慢游镇江,这里没有“必打卡”的焦虑,或许真正的江南,从来不在匆匆一瞥的镜头里,而是藏在每个不经意的角落和瞬间。镇江摊开山水诗卷,等你驻足,在时光褶皱里发觉不一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