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都市时报  ·  昆明市政府发布4名同志任免职通知 ·  昨天  
环球时报  ·  “中国机构霸榜前三,美国被挤出前十” ·  2 天前  
新华网  ·  暴涨388%!热度空前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收完礼金就拉黑? 扒一扒份子钱的“前世今生”!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1 12:10

正文



岁末年终了

很多人收到的请帖是一封接一封

“红色炸弹”越来越多

银行卡余额却越来越少




近日,一则“大学室友为份子钱险翻脸”的新闻,又让人们对份子钱热议了起来。


那么,份子钱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呢?小编就给大家扒一扒份子钱的“前世今生”!


份子钱的起源


在古人的概念中,所谓的 “份子钱”是集多家之力办喜事,也就是集物给需要办喜事的家庭 到自己家办喜事时,别人也会这样做。“份子”也写作“分子”,这个老词从 明代中叶 才开始流行。



有记录的“份子”一词,最早出现在汤显祖《牡丹亭》中。其第三十三出《秘议》写道:“便是杜老爷去后,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 份子 ,起了个生祠”。



至明末清初之际,份子更加流行,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通篇眼花缭乱尽是“凑份子”、“派份子”、“出份子”。第二十七回道:“归姑爷也来行人情, 出份子 ”。全书有十个章回不止一次出现“份子”,有的章回出现四五次。


份子钱的演变

60年代


大家一般随3-5块钱,当时工人月薪是36块钱左右。抽出1/7随份子,也不少啊。


70年代

份子钱涨到了5-10元,当时工人普遍的月薪是42元,相对于 月薪而言, 份子钱出得更多了。

80年代
10元份子钱已经拿不出手了,20元比较常见,随50元的也有。当时工人的月薪平均约为55元。

90年代



90年代初和末,人均月薪有个小飞跃,从几十元增加到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即使这样,也有只随50块钱的人。


2000年以后



刚开始几年,100元的份子钱属于正常水平。最近两三年,200元的红包也算薄的。


外国人收份子钱吗


美国




在美国,不兴中国式的“红包”,结婚通常不给现金,多数人会选择送陶瓷、床上用品等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尽管送结婚礼物不是必须的,但是大部分客人都选择至少送一点小礼物以示祝福。


英国



英国人结婚以送礼物为主,礼物贵重程度由关系亲疏决定,但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也可能会直接送礼金。


德国




德国人也很注重送礼,但他们一般只送礼品不送钱。不仅生日婚礼送礼,亲朋好友聚会也会送礼,夫妻父子之间也会送礼。礼品讲究经济实用,不太在乎钱多钱少。


奇葩份子钱


在随份子钱的道路上,没有经历过奇葩份子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现在,请坐好。因为,接下来小编要放大招了,为大家送上 一箩筐 关于奇葩份子钱的那些事……



胡小姐曾被一位八九年没有联系过的高中同学邀请出席婚礼。因为当时没空,就委婉拒绝了,没想到在婚礼后,却收到对方传来要礼金的信息,甚至还问“礼金用汇款的方式ok吗?”




今年1月,安徽合肥的蒋先生整理前一天结婚时同事送给他的红包,发现有3个红包内装的竟然是粉红色的纸条,纸条上面写着礼金三百或二百,月底发工资时奉上,祝新婚快乐!


长沙市的王小姐也遇到这么一件奇葩事!她和几位同学给多年未联系的同学婷婷送完结婚礼金并参加了婷婷的婚礼后,该同学竟然退出同学群,还将一群送了礼金的好友全部拉黑了。


送份子钱的讲究

其实,送份子钱也是有讲究的:

量力而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