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浙江商人的经商之道和拼搏精神,他们不仅勤奋聪明,还注重共赢,细节决定成败。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浙商们的创业历程和商业智慧,以及他们的成功背后的原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浙商的经营智慧
浙商们总是能在少与薄之间发现商机,将薄利的东西量产多销,做到真正的走向全球。
关键观点2: 浙商的精神传承
浙商们有着敢想敢干的创业精神,不畏艰难,始终为了生计和事业努力奋斗。
关键观点3: 浙商注重共赢
浙商们讲究“出六进四”,注重共赢,将好处让给别人,才能有自己的联盟,才能获得长久发展。
关键观点4: 浙商对市场的敏锐度
浙商们对市场对细节的观察力和对商机的把控力非常强,能够准确判断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正文
有人说,浙江商人也是“中国的犹太人”。他们以勤奋和聪明开局,用真诚与共赢守功,他们代表的每一个奋力拼搏的普通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断前行。这篇文章3600字,预计9分钟读完,相信你会有收获。
作者
|
十点 林灵芸
编辑
|
木木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不只是把生意经营得好。
最近这些天,网上一则视频火了:义乌老板娘扎堆学英语。
和别的商城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早上八点半,老板娘们全都拿着书本背诵英语。
因为上了年纪,很多单词记起来比较困难,她们还自创了不少记单词的小窍门:
customer就是客人。就是卡死他们,让客户的钱流到我们口袋里。
quantity就是数量。就是框子,他提,框子里面的东西按个数算。
为了更好为国外客人服务,她们自发白天集体晨读,下班关门上夜校。
在这里,人均4国语言都是家常便饭,在学习的同时还能每天坚持更新直播。
她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了“数字创富”,为此,她做了两件事,一是学外语,二是学AI。
网络上有一则她用五国语言介绍自家公司和产品的视频,一发布就火了。
不光会用外语,她还学会了用科技将自己的直播翻译成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36种语言,面向更多的国家和人群。
如今,
靠着这种直播方式,她已经将自己的伞卖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到了这几年,担心 AI 直播同质化太明显,义乌的老板娘们开始有困难自己上。
有人在篁园做服装生意,原本就会英语,在浙师大学了法语,如今正顺应潮流,不仅正在学习阿拉伯语,还报名了俄罗斯语。
现在,她已经能流利地用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来做自我介绍了。
靠着科技的加持,如今她的服装生意一年能做到一千万左右,未来还有可能越来越好。
看了她们的视频,不少人都说,义乌的老板娘真是要什么有什么。
不只是把生意经营得好,各方面的言谈举止,形象气质,真的会做到Top1。
没有不起眼的生意,没有不上台面的买卖。
在浙江的大大小小城市里,都活跃着像义乌老板娘一样有头脑,肯吃苦,爱学习的商人们。
之前就看过有人分享,说自己是云南人,家里人每次聚在一起,要么是讲张三和李四的各种事情,要么就是喝酒划拳。
嫁给了浙江人以后才发现,他们每次家宴团聚,讲的都是做什么生意赚钱,该怎么做才能赚钱。
也有朋友说,自己之前在浙江一个夏令营当老师,所有学生都住酒店不能出去。
有个温州的小孩叫酒店服务员帮他代购零食泡面,他转手高价卖给同学,赚了好多。
不得不说,经商的头脑早早的就根植在了孩子们的头脑之中。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浙江,一瓶水能卖出两个全国首富。
一根利润0.0008的吸管,能造就年入2.6亿的行业冠军。
甚至几个农民一只火炉,几把榔头一间民房,就能将铁匠铺做进世界五百强。
这也是为什么,小商品城会开在义乌,在义乌的大街小巷,都是各种你没见过的小生意。
因为在这里,
没有不起眼的生意,没有不上台面的买卖。
浙商们总能在少与薄之间发现商机,也总能将这些薄利的东西量产多销,做到真正的走向全球。
有人说,其实你看电视剧,但凡有生意的地方,一定会有浙江人的身影。
比如前些天爆火的《繁花》,带着“三羊牌”勇闯上海滩的范总,包总身边的老法师“爷叔”、海宁皮草富二代魏总、高仿代工的诸暨麻老板等等。
为什么中国首富总是浙江人?
无论是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还是依靠互联网风口起来的黄峥和马云,他们都是浙江人。
就在今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农夫山泉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钟睒睒,就以4500亿人民币第四年蝉联中国首富。
并且,在榜单中排名前10的中国企业家中,浙商就占了四成。
也不单单是今年,在过往多次的胡润中国百富榜上,浙商人数都稳居第一名。
有高赞回答说,之所以如此,除了人口基数大,陆域面积小,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使得当地人不得不为了生计放弃农耕,走上经商之道外。
他们会喊一个口号:
再穷不打工,再饿不要饭,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
只要往上摆,就会有人买,只要摆的多,它就有人摸,只要货干净,客户就高兴,只要品质好,买卖就能干到老。
足以看出浙江人在寻找商机,创业当老板这件事上,付出了多少决心和毅力。
就拿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来说,当年,42岁才开始创业的他,尝试过在火车站兜售红薯,骑着三轮车给杭州各大小学送校薄,送冷饮。
后来,创业成功后的他,非但没有退居二线,反而始终不知疲倦地扑在娃哈哈的经营中,甚至直言“工作是这辈子最大的爱好”,还被员工们称为娃哈哈“第一勤奋”的人。
而那些始终带着企业往前走的人,身上有的,也是宗老这样的干劲。
除了有干劲,敢拼搏外,你去看网上对于浙江人的评价,基本都少不了一个词:
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商经历,说他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学会赚钱了。
那会学校不让带零食,他每次回家都让妈妈买很多单个包装的小鱼干,因为算“配菜”,属于“灰色地带”。
女生原价卖,男生要收五毛钱跑腿费,每天都能卖掉六七十小包。
也有的妈妈说自家孩子参加学校跳蚤市场,别人卖糖果一块钱十颗,她买了一块钱的,一块一颗,买一送一。
当然,这样的聪明,并非在大是大非面前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而是清楚地知道,要想自己赢,最重要的,是共赢。
吸管大王楼仲平讲起自己的发家史,说早期的时候,自己和父亲做过挑货郎,那时候到了东家家里,租住在对方家房子里,父亲会很严厉要求他们不能给东家添麻烦。
早上四点钟,一定要起来烧饭,因为东家只有一个灶,不能去抢。
要去山上砍自己用的柴火,背回来的柴,至少有一半要留给东家。
他解释说:做生意,你是不能把挣来的 10 个钱都放在口袋里,最多只能拿四个。
要把6个当成本,比如2个给东家,2个要给帮你忙的人,还有2个是运费之类的支出。
将好处让给别人,才能有自己的联盟,才能获得长久发展。
为人的细节很重要。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笑料,说南方人和北方人在做生意上有个最大的不同。
有人说自己刚到浙江,觉得喊老板好假,现在习以为常了,因为真的好用。
每个人在外,都期待受到他人的尊重,也愿意和那些尊重自己的人交往。
▲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浙江商人,不仅将对客人的尊重挂在嘴上,也落实在行动中。
看过一个视频,有人说自己和浙江商人在一起吃饭,酒桌上,无论谁敬酒,他都会低头弯腰。
因为他们知道,为人的细节很重要,越是低调的人,越会活得长久。
做生意,不借行。商重利,不忘义。亲兄弟,明算帐。先小人,后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