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综述了五条新闻话题,包括通信行业的骚扰电话问题、因照顾生病亲人请事假引发的矛盾、快递包装的绿色化治理、工地安全教育的争议,以及医美市场中低价肉毒素的问题。文章概括了每个话题的关键点,并进行了简要评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通信行业骚扰电话问题
通信套餐‘免费升级’‘限时优惠’等宣传存在营销陷阱,诱导升级、隐性扣费等现象需引起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运营商应真实全面地提供商品或服务信息。提倡运营商以服务水平赢得消费者信任,而非通过套路营销。
关键观点2: 事假请销规则争议
因照顾生病亲人请事假遭拒引发争议。《劳动法》对事假的规定弹性较大,用人单位自设“家法”与保障劳动者权益之间存在矛盾。建议明确事假规则,平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
关键观点3: 快递包装绿色治理
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快递包装治理本质上是全链条责任的重构,每个环节需承担起生态责任。政策引导应激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年轻消费者对简约包装的青睐是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关键观点4: 工地安全教育争议
工地“安全绳体验”引发争议。讨论焦点在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安全教育。企业应让工人真实体验安全绳的重要性,加深对安全防护的认识。避免让安全教育变成纯粹的惩罚,致力于工人的主动遵守,确保每位工人的生命安全。
关键观点5: 医美市场低价肉毒素问题
医美市场存在假冒伪劣的肉毒素问题。不法商家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肉毒素原液并流入市场,消费者易陷入“低价神话”的陷阱。肉毒素属于毒性药品,全链条实施特殊管理和监督。监管和治理需随市场发展提档升级,消费者应警惕低价陷阱。
正文
●
拿什么回应“一天没个骚扰电话都不正常”
●
亲人生病不让请事假?明确事假请销规则不是小事
●
推进全链条治理,让快递包装更“瘦”更“绿”
●
工地“安全绳体验”引争议,安全教育如何做得更好?
●
医美不能相信“低价神话”
通信套餐“免费升级”“限时优惠”,这些所谓的优惠广告,却暗藏套路。近日,“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通信行业电话营销花样百出,诱导升级、隐性扣费等现象依然存在。
“一天没有一个骚扰电话都不正常”“升级一个电话,降级跑断腿”……看似诚意满满的营销话术背后,
往往隐藏着精心设计的陷阱:“降低资费”实则开通服务;“免费”实则扣费,让人防不胜防。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
通信运营商向用户推销话费、流量、宽带业务时,暂且不论电话营销是否构成骚扰,
至少应当清晰、完全告知套餐内容。
精心构筑营销陷阱套路消费者,只会自砸招牌、自毁口碑。
运营商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
靠服务水平来开拓市场、赢得消费者信任,才是持续发展的王道。
(澎湃新闻评论微信公众号)
因岳父突发急病需要照护,在陕西某企业工作的周国兴向公司请休事假7天,却被公司以“并非必须由本人处理”为由拒绝。照顾家中生病的老人不属于“必须由本人处理”的事由,那还有哪些事符合要求?休事假的“门槛”,怎么就这么高?
《劳动法》对有关事假的规定弹性较大,批准的决定权在用人单位手中。
一些用人单位通过内部制度严控事假,导致事假的“休”与“批”之间存在诸多矛盾。
有的死板教条,有的则将事假与晋升、奖金等挂钩。
站在单位的角度,严控事假有利于内部管理和控制成本。
而站在员工的角度,自证“非请假不可”又不那么简单。单位和员工之间,不应只是冷冰冰的雇佣关系。
兼顾雇佣双方的利益,需要法律法规与时俱进。
常言道谁还不碰上点事,又说“法不强人所难”,所以明确事假规则不是小事。
与其让用人单位在事假上自设“家法”,不如修订出台“国法”,
以同时保障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北京晚报)
3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将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快递包装的治理,本质上是全链条责任的重构。
从生产端的材料选择到流通环节的流程优化,从电商平台的设计规范到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每个环节都需承担起相应的生态责任。
环保与效益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持续竞争力的源泉。
政策引导的深层意义,在于激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而当前年轻消费者对简约包装的青睐,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环保力量”。
快递包装的“瘦身”与“变绿”,归根结底是一场发展理念的革新。
绿色转型从无捷径,但每一步都算数。
快递包装的变革,既是行业升级的契机,也是生活方式转型的缩影。
当每一层包装的减少、每一克材料的降解、每一次箱体的循环都被赋予生态价值,
我们便离“人与环境共生”的愿景更近一步。
(光明网)
近日,一则关于“3名工人被罚吊工地门口‘示众’”的新闻,引发热议。有网友反映,自己路过四川宜宾某工地时,看到3名工人被安全带吊挂在安全带使用体验区,并拍摄了视频发到网上。有网友表示“这种教育很有必要”,但也有网友表示“教育是好事,但吊着有些侮辱性质”。
当日,3名涉事工人因违规作业被要求在工地内部的“安全教育培训体验馆”进行安全绳体验培训。
目的是让工人感受安全绳在坠落时的保护效果,加深对安全防护的认识。
事后,企业还对工人们进行了1小时的培训。
“安全绳”就是“生命线”,关系着每一名工人的生命安全和一个个家庭的幸福。
近年来,安全生产教育逐渐从“说教式”向“体验式”转变,要尽量避免让安全教育变成纯粹的惩罚,
致力于让工人真正理解其意义进而主动遵守。
安全生产大于天。
希望关于这次事件的讨论,能够转化为有关方面更好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催化剂”,
让每一位工人的生命安全都得到切实保障。
(中工网)
近些年来,假冒伪劣的肉毒素在市场中如野草一般蔓延。一些不法商家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肉毒素原液,再分装加工,生产出所谓的“裸瓶肉毒素”,然后改头换面,伪装成所谓韩版、欧版肉毒素流入市场,并打着“进口水货”的名义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
肉毒素的名称不是白叫的,它含有毒性,属于被纳入毒性药品管理的注射类生物制剂。
根据《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肉毒素生产、经营和使用均需要相关资质,从生产源头至终端使用的全链条,实施的是特殊管理和监督。
然而,市场中那些所谓“进口水货”却绕开了正规渠道的监管。
这样一针下去会是什么后果,就像开“盲盒”:轻则皮肤红肿疼痛,重则出现肌肉紧张、面部瘫痪等症状,再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脏器衰竭,甚至死亡。
监管和治理必须随着市场发展而提档升级。而对消费者来说,别再相信“低价神话”了,
因为所有的陷阱都是以“馅饼”的形态出现的。
(光明论微信公众号)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
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