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媒介道说”译丛
《海德格尔论媒介》
大卫·贡克尔
保罗·A. 泰勒
(著)
吴江
(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将于2019年10月联合推出“媒介道说”译丛,本套译丛由
复旦大学黄旦教授
、
孙玮教授
共同担任主编。译丛共包含6种图书,分别阐释了6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卡斯特、基特勒、齐泽克、本雅明、维利里奥、海德格尔)的媒介思想。
《卡斯特论媒介》
《基特勒论媒介》
《齐泽克论媒介》
《本雅明论媒介》
《维利里奥论媒介》
《海德格尔论媒介》
海德格尔会成为网红吗?
一定要看《海德格尔论媒介》这本书!
一定!!!
媒介和传播研究者为什么要关注海德格尔的思想?可能的答案有两个:第一,让我们想象一种最宽泛的说法吧:海德格尔的思想虽然产生于上个世纪,但是它极其深刻,仍然能够给我们启发,帮助我们解释层出不穷的传播技术和传播现象(例如,微信的出现、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的火爆等)。第二,海德格尔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媒介和传播研究,而且还对实践有所助益,它揭示了受众的体验,有助于我们优化传播内容和形式。
是这样吗?不好意思,不是^_^!
海德格尔一定会拒斥以上两种答案,或者说,如果你抱着以上两种目的来看《海德格尔论媒介》这本书的话,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被批判者。
那么,第一个答案为什么不对呢?因为海德格尔明确指出,当他对技术进行追问时,他关注的不是哪一项具体的技术,而是技术的本质;关注具体的技术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理。
……可是,所谓真理,不就是指正确的东西吗?说正确性不等于真理,这是什么鬼话?是的,海德格尔的著作,以及《海德格尔论媒介》这本书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就是解释这个反直觉的观点。与此类似,传播学研究者执着地分析具体的传播技术或工具的做法也是正确的,也没有错,但却可能忽略了对媒介的本质或传播的本质的研究。
那第二个答案又为什么不合适呢?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技术时代的特点就是一定要从各种东西中压榨出一点儿实际用处出来,一切都是手段,是工具。所以人们当然要想,研究海德格尔对于我的实际工作来说到底有什么用呢?假如我是记者,那我研究海德格尔有什么具体的用处吗?我是节目编导,用海德格尔的思想指导我的工作能提高收视率吗?在海德格尔看来,如果你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你就掉进了技术时代人类心灵的陷阱中。
看到这里,读者也许已经感觉到海德格尔要做什么了。没错,他要
批判技术
!他从生存哲学的角度展开技术之思,对他同时代和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的技术批判、媒介批判以及文化批判的思想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他的思想。而《海德格尔论媒介》这本书所要做的正是以媒介为核心对海德格尔及其他相关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介绍。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海德格尔绝不是一个反对高科技的人。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海德格尔活在当代,他会成为网红吗,他愿意成为网红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海德格尔在B站、在抖音上讲他的生存哲学,讲他的林中路和小木屋,讲他又爱又恨的媒介技术。海德格尔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批判什么东西,不等于要逃避它;恰恰相反,你要直面它,拥抱它。在海德格尔看来,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直面技术之逼迫的人,他真的很想用已经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图像的互联网工具来批判世界图像。
还是那个问题:
看海德格尔思想的收获在于:它能够让人保持一种反思的态度。反思什么呢?反思那种在表达之余总是让你觉得一言难尽的东西。现在用来表达未尽之言的多种工具之一就是颜文字。上文也用了一个颜文字,笔者在“不好意思,不是”的后边加了一个“^_^”。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笔者觉得,当读者看到自己预设的正确答案被否定后,会感到懊恼,为了缓解这种情绪,笔者就加了一个笑脸的颜文字。正是这个颜文字表达了笔者想表达但又难以表达的东西。但问题在于,笔者即使用了这个颜文字,也仍然不知道它是否管用,是否传达了自己想传达的意思。
这种对现象背后的东西的质询态度及其可能引发的行动就是海德格尔的思想能够带给我们的转变。
David Gunkel(大卫·贡克尔)
, 北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教授,《齐泽克研究国际期刊》的执行主编。
Paul A. Taylor(保罗·A. 泰勒)
,利兹大学传播学研究所副教授,代表作《齐泽克论媒介》(Polity, 2011)。他是《齐泽克国际研究杂志》的总编和《鲍德里亚国际研究杂志》《快速资本主义》及《巴迪欧国际研究杂志》的编委。
吴江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