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云修行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此时正是修行时,关注云修行,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云修行

老子的悖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好的事,反而是不好呢?

云修行  · 公众号  ·  · 2024-06-20 09:2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给我们出了一个悖论,他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那么这件事情就不会那么美好了;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好事是好的,那么这件事一定是不好的,这似乎和我们日常的认知不同。


在大众的基本认知以及在道教的宗教教化中,都是提倡真善美的,会告知人们什么事物是美好的、是善良的、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追求的,并且提倡人们都去追求同一个美好的事物,以期达到最终人人皆是善人、物物皆为美好的理想图景。


但在老子的叙述中认为,以上种种其实都是人的有为的表现,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道的无为的状态。


在这里,其实已经为“无为”的思想埋下伏笔,即无为是不有为,不有意识地为,因为,当人人都知道什么事情是善良和美好的,是被提倡的,那么人人就会想方设法去追逐它、获得它,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正当的方法来获取,倒也无可厚非。


但老子是做史官的,他从书籍的记录中、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早已经看透了人的本性,或者说是看透了人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因禁不住欲望而失去了本性的模样,所以才会得出如果人人都去追逐被提倡的事物,那么这一定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在这里,被提倡的事物其实是与第一章“道可道”之道、“名可名”之名相呼应的,当不同的集团自立为道、为名,号召不明根本之道的人们去追随他们,那么这些人就可能会脱离了生存的本真而去冒杀生的危险,只为了获得某种名分、利益,成为他人口中的至善至上的存在。



2


一个人的成就,必然是以众多人的失败和牺牲为代价的,人们看到的成就,是一种彰显,是谓“有”;难以看到的背后失败,是被刻意地隐藏,可看做“无”(此处与道教所讲的有无的哲学概念相区分)。


但有的存在,是依赖于无的前提,对美与善的追逐,其背后所带来的必将是恶与不善,进一步导致的必然是部分的消亡与毁灭。


道的本性是生化万物,而不是让万物以不能终天年的方式毁灭,毁灭是不合道的,那么,毁灭的前提便是对美与善的提倡,即是不合道的。对任何事物的提倡,都是人因欲望心而生起的有为的行为——有主观意识的行为,即常说的我想、我要——便是不合道的,这为老子在下文中提到“无为”做好了铺垫。


老子说,有无相生,同出异名,二者本来都是观察大道的枢机,为什么在这里“有为”就变成不合道的表现了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前者讲的是宇宙本源,后者讲的是人间事;前者讲道,后者讲道所生的万物,这是《道德经》中第一次从道到人的叙述对象的变化。


有为与无为,实则都是“为”,区别点在于是有人心欲望的为还是无人心欲望的为。


很显然,老子叙述的是前者所带来的危害,落脚点是后者所达到的境界。


为了更好地说明美与恶、善与不善是相互伴随而生的,老子继续用生活中的实例举例。


首先,他提到了哲学意义上的有无相生,即有是针对无而言的有,是无的彰显;无是针对有而言的无,是有的蕴藏。


但其实,本来不存在有和无的命名,只不过是为了进行相应的区分,人们强行给予了他们名字而已。



3


接下来,老子就用一系列的实例做了进一步说明,如什么事情简单、什么事情困难,这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才会产生人们所认知的某种结果。


注意,在这里,比较是人为的比较,结果是人为所认知的结果,相比较之下,长与短出现了,高与下出现了,单音节的声和有节奏的音出现了(亦可解释为回音和发声的比较),先后的顺序出现了,当出现了不同时,哪一个是被人所提倡的,另一个就自然变成被人所厌弃的,于是,人为的比较就带来了不善与恶。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比较之心的产生,在于有意识的、主动的、有欲念的为的出现。


有为,不是有所作为,而是有所私人目的的作为,是在试图把自己的私人的标准作为大众所应遵循的标准。


孰不知,标准会因人而变,人会因事而变,变化一直存在,那么又怎么可能存在永恒不变的标准呢?又怎么能够保证有为所带来的结果是长久的呢?


真正得道的圣人,正是能够看到此时的有为所带来的结果,所以才以合道之心去处事,做任何事情不添加主观的喜好,仅仅只是以符合万事变化的规律去作为。


行使任何教化,也从来不是进行言语上的评判,而是客观展示万事万物自然发展变化,而人们能够从自然中感受到道的运行方式,进一步明白自己也是万物之一,也在道中,也当遵从自己之自然的运化。(这一点,也正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所具有的客观素养)


合道的圣人,他可以使万物兴盛,并不会推辞自己的责任;同时,他也不会因为自己兴盛了万物而认为就该私自占有万物,不认为兴盛了万物就该将万物作为自己的依恃而邀功,万物兴盛且能自我自然地运化,这正是圣人的功德成就,但他反而不居功。


也正是因为他不占据这份功德,所以万物才能一直运化下去,那么圣人的这份功德就永远不会消失。


倘若圣人居功了、占有了,此时便是认为自己在万物之上、万事万人之先,由此就产生高下、先后的区别,此对比心一出,便会引起知美之为美则是恶、知善之为善则不善的果。


如此,恰是这个人间社会的真实罢了。


2024甲辰年,十二生肖运势详解!快来看看你龙年的运势如何!
从“修道热”流行,看入道隐居修行!
心传,修炼界中的传承方式,师傅会的东西可复制到弟子身上!
一心要做逍遥仙,先当自问是否过了此三关!
修仙之道:“炼心”二字,为道家铁壁铜关!
为什么不能耍心眼、算计人?玉阳真人:巧使千端计,阴公暗折磨!
庄子:自由的心灵,是养生的至境!
如果你放不下这些东西,修道终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关尹子:勿以我心揆彼,当以彼心揆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