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多知网
专注于报道培训教育领域,有意思,有价值,有细节,有深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秋叶PPT  ·  这才是用DeepSeek做PPT的正确姿势, ... ·  昨天  
旁门左道PPT  ·  PPT图片不够宽,一拉就变形,咋整? ·  昨天  
跟我学个P  ·  领导说,紫色的PPT很有韵味 ·  3 天前  
跟我学个P  ·  橙色的PPT怎么做得高级?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多知网

网易有道2024:聚焦与盈利,逆境与重生

多知网  · 公众号  ·  · 2024-12-19 11:19

正文

模型应用的可能性。

来源 | 多知

作者|冯玮




前段时间,网易有道发布了2024财年三季度业绩报告——净收入同比增长9.7%,经营利润0.6亿,扭亏为盈。经营层面的改善在网易有道的股价上有了直观的体现,一个月以来有道股价实现了超50%的增长。


“今年,我们经营战略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聚焦和盈利。业务上,我们聚焦数字内容服务、AI订阅服务以及在线营销服务。同时,通过聚焦推进AI应用,尽快实现全年运营盈利。” 在近日举行的网易有道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有道CEO周枫阐述了公司的战略布局与发展路径。


2024年,有道在AI业务上的投入与布局开始得到正向回馈。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发展低谷。


我们与周枫聊了聊,期间,周枫分享了网易有道在整个2024年战略性收缩的抉择之艰难,也提到 在逆境中重生 后的蜕变之喜悦,以及,网易有道对“AI+教育”的坚信与笃定。


(有道CEO周枫)

以下为多知与周枫的部分对话实录。


0
1

有道2024:战略聚焦与选择性收缩


多知: 今年的战略有哪些聚焦? 背后的思考有哪些?


周枫: 今年有道的核心是聚焦经营。 背景在于,整个大的AI环境下,给产品和行业的机会很大; 另一方面,从宏观经济来看,业务层面的压力也不小。


双减之后两年,有道探索了一批产品,课程非课程的都不少。 今年更加聚焦,识别哪些业务是后续发展的重点。 因此,今年的策略就是在“AI+教育”的战略内核上,重点关注核心业务课程、AI订阅服务、广告业务。 同时硬件 转型恢复。


从目前来说,这种聚集的效果已经显现,今年很有希望实现全年的盈利。


多知: 出海业务在今年似乎也做了不少重点布局?


周枫: 对,AI订阅服务算是一个新的独立品类,因为过往有道做产品,从商业模式来说要么就是有了用户去做产品、要么是通过广告去变现。 这也是第一次通过AI订阅的方式直接面向C端收费。


依托自主研发的大语言模型子曰,我们开发出了服务于学习、工作及生活等场景的一系列应用。


其中面向国内市场我们有有道词典、有道翻译、Hi Echo和有道小P,这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了。


面向海外市场,我们也做了不少产品,比如U-Dictionary: 面向国际市场的翻译工具,支持108种语言; iRecord: 今年推出的基于大语言模型能力的录音转写应用,在北美同赛道排名前两位。 LectMate:有道留学听课宝,主要为中国留学生提供课堂场景的同声传译。


这些产品的订阅费用基本是一个月几十块钱、或一年两三百这样的定价,不会像几千块的课程那么重。


目前国内外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三季度AI订阅服务是做到销售额7000万人民币的水平,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多知: 面向海外市场的应用似乎开始走向教育场景之外了?


周枫: 整体来说我们现在不会只看教育类应用,也会去关注更多的需求和更多的场景。


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消费者的需求分析透彻,因为它的很多场景跟国内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基于此我们也建立了一个独立团队,深入地去了解海外需求。


当然我们的教育场景还是想要在有道原有的积累之上去做好。 比如刚刚说到的“留学听课宝”,聚焦留学生学习场景,就是给在海外听课但是一开始听不懂专业内容或者声音无法实时录全、实时翻译、实时理解的学生们解决问题用的。


虽然我们没有公布它的具体增长数据,但是留学听课宝算是我们在海外的一个小爆款了。


多知: 聚焦的另一方面,有没有对某些曾经比较关注的业务进行战略收缩?


周枫: 有,纯兴趣学习类、又比较小众的课程,我们相应减少了重要性。 比如国际象棋 ,虽然需要是存在的,客单价也比较高、面向的是高净值家庭,但是它的市场体量不够大,现在不会再重点做了。


多知: 一些外部对有道的财报分析文章中会提到,有道业绩开始向好是因为全面减少成本、砍掉不赚钱的业务导致的,你怎么看?


周枫: 一家公司想要赚钱,无外乎几种方式。 一种是全面收缩成本; 一种扩张优势业务,同时把没有优势的部分适当缩减。


我们肯定是后者。 就像是刚刚提到的“聚焦”,适当少做。 但这不是报表好看的原因,财报里也可以看到我们在很多地方比如算法模型、广告业务、高中业务都做了更多的投入。


多知: 基于以上,今年在组织架构上有重要调整么?


周枫: 比如成立了智能应用事业部,加大了AI应用投入和发展。


02

“死过一次的团队生命力会更强”


多知:刚刚提到有道在2024年的取舍,其实从智能硬件业务来看,你们也做了不少取舍。或者说,有道的硬件团队应该是走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日子。


周枫: 对,硬件业务去年是连续4个季度都在下滑,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其实我们做硬件是非常小心 ,硬件产品线是很容易犯错的,尤其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做硬件也是很容易失败的。我们一直知道这里面有很多个环节都容易出问题,我很早前也曾经对外讲过,做一个硬件至少要面对10个坑,我们也没能躲过。


多知:有道掉进的最大的坑是什么?


周枫:我们反思了原因,在渠道管理、产品管理等方面都犯了一些错误,这也导致在今年上半年硬件整体还是比较困难的。


举个例子,过往我们想把业务做轻,就会把销售渠道去往外放,会依赖类似代理的模式,当业务还不错、市场竞争不算激烈的时候这种层层分销的模式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案。


但是问题是市场竞争起来了,我们过往的管理模型不够精细,就导致渠道的把控力降低,问题相应出现。


我们知道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团队也是有6、7年的经验积累了,但必须承认还是对风险预估不足。


后来我们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基本上硬件团队的渠道、产品管理等等都是重新做了一遍。 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直到今年的三季度才基本走出来。 当然这其中大模型和硬件结合也为业务发展做了很大推动。


多知: 的确可以看到很明显的调整,比如词典笔的业务在今年好像做得更重了,尝试也有很多,比如你们给词典笔加装了摄像头。


(有道词典笔X7 Pro)


周枫: 如果说今年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中最有成效的事, 我觉得就是把词典笔和大模型做得更真实了。


去年的词典笔其实就上了大模型,当然也有一些比较被用户喜欢的功能,像语法精讲和文言文讲解,都得到了很好的用户反馈。 但是这个时期大模型对硬件业务的推动还不是那么明显。 到了今年我们认为必须要把模型功能和硬件做更深度的结合。


比如我们给词典笔增加了摄像头,让摄像头去采集更多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展示大模型的能力,比如把英语题讲明白,把文言文说清楚,这给到家长和孩子的价值更大。


也是我们今年做大模型落地智能硬件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收获。


多知: 去年年底,有道做了一个比较全新的尝试是三合一的学习机X20,但是从业绩来说它似乎没有词典笔业务那么理想。


周枫: 我们复盘过。


从创新和定位来说我们是有创新点的,也抓到了一些对这类产品感兴趣的用户,我们是得到了认同和认可的。


但是一方面学习机领域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可以说是红海了,另外我们进去的比较晚,同时我们没有给自己的产品找到一个足够强的立足点,这直接影响了打开市场的速度。


它的确是没能很快地打开属于自己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全新的产品还是比较难做的。 这对我们后面创新的产品也会有启发。


多知: 有道现在对智能硬件业务的考量是怎样的?


周枫: 网易一直以来的策略是去做品类的领先者,这也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商业打法。 任何一个产品出来之后,我都会要求团队努力去做到领先。 这样的话,在面对市场波动和宏观环境的变化时,我们的抵抗能力也会更强。


多知: 从行业在今年的硬件创新来说,有一个现象是轻型的、便携的、综合智能硬件开始出现,比如有小的屏幕同时可以满足通话、学习、社交等场景。 你怎么看?


周枫: 我有时候观察我自己的孩子,其实现在的学生们随身有挺多产品的,这其中有学习的也有非学习的, 但这些产品的功能上存在交叉,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的创新空间很大。


所以我想讲的是,不一定要把这些需求完全区分开 ,我觉得整个AI硬件市场未来几年都还是有很大空间在的。 我也很鼓励团队去充分探索。


多知: 这两年可穿戴场景的小硬件也比较多,比如智能眼镜在今年就很火。


周枫 我看好一切可穿戴场景 这几年可穿戴场景出了好几个爆款,比如智能手表、戒指、眼镜等等,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多知: 现在已经被发掘的市场空间和尚未被挖掘的市场空间相比,你认为已经发掘几成了?


周枫: 从学习平板业务来说现在差不多是5、600万台的样子,每年也有增长,可能未来在1000万台。 整体上词典笔和平板出货量差不多,这两个品类算是最大的,其他的产品都还比较小。


但如果往外看,其实大大小小的产品还有很多,有学习场景也有非学习场景,有成年人用的也有青少年用的。 我觉得至少几倍的空间还是在的。


多知: 现在的学习平板、学习机业务,是好生意么?


周枫: 至少目前还不算,毕竟它的成本太高。 但是也许只剩下一两家、头部企业出来的时候,就能算是好的了。


多知: 你对现在的硬件团队状态满意么?


周枫: 现在算是在一个比较好的轨道上,硬件业务已经基本走出来。 这里不仅仅是说业绩数字上的走出来,还有整个底下的管理架构、人才等方面都到了比原来更强的一个位置。


死过一次的团队,生命力会更强。


多知: 有道硬件团队算“死过一次”么?


周枫: 算,肯定算。 但我们走出来了。


03

模型应用的可能性


多知: 子曰大模型目前升级的主要方向在哪些方面?


周枫: 基础能力上,在理科这边会继续提升,因为理科目前还没有如文科那样达到很理想的状态,所以后面对解题、讲题能力都会持续提升。


第二个是希望能做更加实际的应用类产品,这里需要大模型能够提供更多的智能体能力,我们会持续关注。


第三个是行业内已经达成共识的,就是多模态的能力。 教育行业对于多模态的需求还是比较大,像小学的题目很多都是各种图形,然后初中、高中的话也有几何这种非常依赖多模态的学科,同时还有很多的语音交互等等,在这里我们还是有比较多的工作要做。


多知: Hi Echo在今年做了很多合作,这个合作是在持续打通你提到的需求和场景么?


周枫: 对,在Hi Echo模块不断丰富的同时,我们注重加强与第三方的合作,比如:


Hi Echo x Rokid: 今年10月,我们与Rokid用AI+AR提供沉浸式的英语学习体验。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比较清晰的,就是做AI驱动的应用,那么能承载这些应用的平台还是比较多的,我们也都是愿意去试试看。


Hi Echo x IELTS: Hi Echo现在有很多的雅思考试模块场景,包括: 保留题库、高频题目以及新题等,帮助用户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雅思备考。


可以说,语言学习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多知: 搭载在智能硬件上的应用,似乎团队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词典笔这次的离线大模型翻译听说当时也有不少难点?


周枫: 让模型规模不是很大,同时还能解决问题,这种表现特别好的小模型其实很不好做。


这里的难点首先是解决什么问题要想好,如果挑错了,可能永远都解决不了。 小模型一般都是一个定制模型,不会像大模型那样面面俱到,但需要把一个问题解决透彻。 这对团队的要求其实比较高,需要既得懂用户需求,又得懂说如何把模型做到这个规模。


这些就让我们花了很多时间。 目前这个模型我们只开放了翻译,我们还预训练了其他功能,后面会逐步开放。


选择对了方向之后,对硬件的要求也会比较高。 比如芯片的周期是以年来算的,只有提前开始倒逼芯片方的调整,才能基于我们的大模型能力去展现它的可能性。 我们差不多是4年前开始让芯片方调整相关功能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