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春季招聘黄金档,对AI(人工智能)人才的抢夺“不计代价”。抢不到人,就什么都别谈了。
文 | 孙然
编辑 | 杨轩
春节前的一天,闵万里突然有些好奇,想看看邮箱里自2016年1月以来收到过多少份职位邀约。
最终的数字吓了他一跳——700多封,相当于一天收两封来自各路猎头的邮件。挖他的短信、电话、邮件,“有时候一天收到好几个,刚开始我还认真回复,后来实在烦了。”
闵万里是阿里云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像他这样,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家如今奇货可居。连他手下团队里的中层和年轻员工也上了猎头的扫荡名单,从去年4月开始,他团队里一批毕业两三年的年轻技术人也被挖脚了。
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季,更是一场公司之间的隔空对决。不只是钱,创始人光环、邀请候选人参观等等,所有能打的牌都要掷出来。
三轮面试过后的一个早晨,清华计算机硕士毕业生杜萧在宿舍里跟李开复聊了微信。“跟开复那段对话特别逗,因为有的候选人不相信真的能跟他本人对话,一开始他为了证明身份还特意发了段语音。”
为了给创新工场的AI工程院抢人,工程院HR负责人Kellie动员李开复亲自出马,跟重点候选人沟通。去年他亲自跑了好几场高校宣讲会。
「人很难招,就算是应届毕业的候选人,也都沟通多次才能敲定,现在三顾茅庐根本不算什么。」
Kellie说,这就是今年的行情。
为了抢人,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公司们就去了。“我们是一开始标准就比较高地做筛选,但也看到有的公司是整个包圆回去,再慢慢淘汰。”阿里云人力负责人缪伟告诉36氪。
根据Boss直聘提供给36氪的数据,跟人工智能相关的数据服务行业,是今年公司薪资预算增长最快的领域,涨幅相比去年同期达到41.9%。
AI抢人大战日益白热化,薪酬水涨船高,背后是人才供需巨大的断崖——根据AI招聘服务商TalentSeer创始人Alex Ren的估算,去年北美地区人工智能开发相关职位的供求比例接近一比三,国内的情况更加极端,甚至接近一比十。
来抢人的,既有大外企、BAT、华为、联想这样的大公司,也有一众创业公司。而且,大家的观察是,创业公司抢人尤其“不计代价”。
移动互联红利到顶,资本寒冬,除了直播、共享单车外,最近一年的创业投资领域没有什么新的大“风口”,人工智能是几乎唯一的一个。
而在关于人工智能的创业中,人才,又是最最核心的资产。这个行业如今正处于突破技术瓶颈、投入应用市场的前夜,没有人,就什么都别谈了。
如今,AI人才正处于供求极端失衡的高价时代。
30万、70万和1000万,无一不贵
在最终被招募进创新工场AI工程院之前,杜萧手里已经攥着百度、滴滴等几家公司的offer。他的同系同学,人均都四五张offer。
另有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透露:
「年薪25w不算高,30w左右正常,外企会高一些,35w至40w。创业公司普遍30w左右,还有期权。」
互联网猎头公司Imatch talent创始人Roger颇为感慨,十年前他从北大智能科学系硕士毕业时,市场上开出的月薪是8千到1万,就算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这类最顶尖的企业,年薪也不过12w至15w。相比之下,如今人工智能方向毕业生薪酬,即使不算股票和期权,现金也已经涨了两三倍。
十几年间,人才市场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态度,已然发生了180度翻转。
创新工场AI工程院的高级技术经理吴杰,2004年毕业求职时,都不敢说自己的专业是“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说了担心找不到工作,那时候火的是企业计算、Java”。
但现在,据一位AI领域创业公司的技术人士说:
「毕业三年、能把深度学习玩起来的工程师去今日头条,年薪开到70w至80w很正常。」
资深猎头陈竞的观察也是如此:在BAT工作了两年再跳去创业公司,往往能拿到50-60w年薪,这只是不包括期权的现金部分。
今年春节,上述技术人士跟在BAT任职的同学通电话,对方开玩笑说,如果你要挖我,至少1000w现金才能把我挖过去。“你看,算上薪酬和股票,他这个级别的人已经是这个身价了。”
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有几年经验的工程师,还是高级人才,价钱没有不贵的。
“人力成本太高了,公司很吃力,”一名业内人士告诉36氪,机器人圈的很多公司已经计划首选去长沙、成都、青岛、西安这些二线城市招人。
高薪让不少创业者开始吃不消了。业内的一个共识是,如今在北京和深圳,以软件为主的AI创业公司,员工薪酬已经占到总体开支的50%。
有钱也挖不到
更令人头疼的是,有钱也挖不到人。
寻找AI人才,成了一门“看上去”的好生意。
通常,猎头推荐的候选人一旦被录用,猎头就可以获得候选人年薪20%的金额作为分成。根据目标为工作五年以上的中高层人才的资深猎头陈竞计算,一般行业做一单的收入大约在八九万,但是做一单AI或算法候选人,他能拿到十几万甚至二十万。
然而,陈竞的团队今年却决定,不重点做AI人挖脚,“不划算”。
需求方市场很热,B轮以上的互联网公司都需要算法人才,但因为供给量过小,猎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激烈异常,每位候选人背后平均有十几家猎头盯着,挖人的周期半年已经算很短。
去年,陈竞的团队并没有成功交付一单人工智能领域的生意。“AI领域的候选人很难搞定。一半其他行业的候选人,一上来就在电话里拒绝我们的概率是60%,但AI和算法人员的拒绝概率则是99%,”他感到有些沮丧。
AI技术人才存在巨大的供给不足。
一层原因在于,高校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就存在断层。国内院校通常到了研究生阶段,才会开设人工智能、算法相关的课程。这意味着每年对口人才的产出量十分有限。每年,一所学校人工智能、数据算法相关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约20-30位,博士大概10位。
这对一门如今被认为将成为“水”和“空气”的基础技术产业,这样的供给量无异于杯水车薪。
而且可供挑选的盘子并不大。在Roger看来,算上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哈工大、中科院等院校和研究所在内,真正能提供人工智能优质毕业生的不到20家。
能不能挖到人,能挖到什么人,成了AI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争夺“水面下”的大鱼
如今与AI相关、落了地的应用上,最成功的两家公司中,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在微软干过,参与了酷讯,是个技术人才;快手的联合创始人宿华,在清华读博期间退学加入了Google中国,研究机器学习在搜索中的应用。
换句话说,创始团队是否能识人、是否能挖人,十分关键。
AI领域挖人的规律是,最顶尖的AI技术人才往往是被动求职,通过师承关系、同事关系寻找工作机会,或者接受来自公司创始人的直接邀请。他们往往深埋在公司内部,可以说是藏在水面下的人才。
「其实真正忙着做事情的人,往往不是媒体上那种曝光率很高的那种行业意见领袖,所以猎头不见得能挖的到,需要独辟蹊径地找。」
闵万里告诉36氪。
国内的两家被各大技术公司紧盯的挖人“重灾区”,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和百度。它们培养了储存了大量掌握先进技术的研究人才,但去年至今,大量内部人才被外界的创业机会吸引而出走。
一位猎头透露,“盯微软最紧的就是今日头条。”就在一个月前,这家估值过百亿的独角兽刚成功挖到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维英。加盟今日头条后的马维英将担任公司副总裁,负责管理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此外,今日头条最核心的推荐系统架构与基础设施的搭建者丁海峰,如今是这家公司数据部资深工程师,此前来自百度网页搜索部。
技术人才的流走,经常是一走就走一串。通常一个AI项目负责人出走后,他手下的工程师也会追随他到新的团队,一个带走五个,并不少见。
「这是一种智力上的吸引,就像武侠世界,你武功高就有人愿意跟你混。」
吴杰说,因为工程师总是必须与他人配合,不能打打独斗,所以经常一个老大能带着一个团队出来。
去硅谷
国内人才昂贵,数量又极度稀缺,一些完成了B轮融资、估值在几亿美元以上的创业公司干脆决定直接去海外挖人。最近半年,仅Alex Ren创办的AI招聘服务公司TalentSeer,就接到了十几家AI领域公司总共200个岗位的招聘需求。
在硅谷建立AI技术团队需要花多少钱?Alex给36氪算了一笔帐:一支队伍的组织结构会呈现出金字塔架构,顶尖的通常是一位博士、毕业七年以上、在大公司做到至少总监级别,或者是大学教授、副教授来带领团队;下面还需要1到2位毕业五年的博士,或者硕士毕业七八年的Manager;再往下,是年轻的博士和硕士。一个典型的团队需要10-20人。
相应的薪酬,从业2到3年的AI科学家最低薪酬是15万美金一年,这类人在Google和Facebook一年还能拿到5万至10万美金的股票,也就是2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还没有覆盖医保等其他费用。
海外技术团队的开支远不是一般的企业负担得起的,但国内僧多粥少,就让硅谷成了待开垦的市场。
虽然把人从硅谷挖回国内的成功几率很小,但国内的创业公司还是抱着一份希望。Alex经常在斯坦福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撞见国内AI初创公司的CEO,“他们基本上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硅谷转悠,通过各种人脉、校友推荐寻找候选人。”
今年两会,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和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不约而同地递交提案,呼吁增加引入海外人才的便利性。
沸腾和冷却
这场面似曾相识。
2011年移动互联网创业兴起时,市场对于IOS开发工程师的饥渴程度,与如今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员没什么两样。但人工智能的技术门槛更高,人才培养的周期和难度,更胜过当初。
巨大的人才需求,催生了短期培训的生意。移动互联网最火热时,市场上冒出大量培训公司,宣称专科毕业生接受一两个月的培训课程后,毕业就可以拿到过万年薪。在当年,这样的许诺甚至有不少成真的案例。
如今,同样的事情正在人工智能行业重演。
July是做人工智能和数据在线教育的“七月在线”的创始人。他曾是一个爱研究技术笔试题的博主,2012年时,察觉到BAT这类大公司的面试题里开始考数据结构性算法,对算法、机器学习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5年他创立了“七月在线”,他说如今已经有超过两万名付费学员。学员一半是在校研究生,另一半是BAT、美团、京东、华为及小型创业公司的职员。“大型互联网公司可能有几万人都对机器学习感兴趣,但是最多几百个在数据相关部门的真的能够掌握通透。”虽然七月提供的是基础教学,而不是针对高手,但人才正在往AI领域流动。
根据AI招聘服务商TalentSeer创始人Alex判断,这种极端不平衡的高价时代至多维持三年。三年间更多AI人才会被培养出来,投资过热会被矫正,甚至不少AI公司可能会在三年后(A轮或者B轮后)消亡,随之一部分有经验的优质人才再度回流到市场中。
但无论如何,三年已经足够人们为之沸腾一回了。
36氪作者卢晓明对本文亦有贡献;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杜萧、陈竞、吴杰为化名
「重要提示」
当然,36氪也在招人,各种职位均欢迎有才华的你,简历可投至[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长按识别图片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开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