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猎云网(ilieyun)都保杰
3316字,约8分钟阅读
猎云君:在中国,智能语音类产品的落地使用场景是困扰各家厂商的难题,但在整个产业链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强大矩阵时,各个层级竞争者之间细分又独立的状态很难形成普遍而强烈的社会需求,各类厂商只能从特殊群体的小众需求与尝鲜需求切入摸索落地场景。
昨日,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也发布了一款智能音箱,没想到在国内不仅互联网科技巨头和一众硬件厂商们有意争抢智能音箱这块蛋糕,就连内容型选手也忍不住要搅和进来。AI大潮暗流涌动,但在智能音箱这条船上,中国市场短期内恐怕难逃一种困局。
越来越多的中国友商会参与进来,将自己的产品和亚马逊Echo相比,与Google home对标,敢于向苹果Homepod挑战,基本忽略微软联手哈曼卡顿推出的智能音箱Invoke,这种喧嚣已经成为行业中最无趣的事,原因无他,就是希望能借个火让消费者对自家的产品多点关注。
然而,有趣的反差是,智能音箱友商们使尽了浑身解数喊破了嗓子,产品就是火不起来,Echo一家在北美的销量已经突破了千万量级,而国内一家智能音箱想卖出十万台都是个硬坎儿, 放眼全球,中国市场规模与潜力不可谓不大,那到底是哪儿出了错?
其实,与其担忧国外竞品水土不服的入侵,中国友商们最需要担心的,永远都是自己人,内忧大于外患,对手五花八门。
在美国,亚马逊凭借智能音箱打开了语音交互的完整生态链,而在这个生态链上,中国却不止智能音箱一个品类,还有很多的家庭机器人、家庭智能助手以及传统音箱厂商和智能家居厂商紧盯着产业窗口期押宝捞钱,风口逐浪是诸多中国企业最擅长做的事情,加上互联网巨头布局和资本的催化,基本每个市场都会很快由蓝变红,扎堆儿凑热闹,给消费者留下一种泛滥且伪智能的印象。
美国科技巨头们之间是清晰的矩阵式竞争,智能音箱+语音助手所构建的生态,是他们各自的堡垒,相反,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将面临的却是一场难熬出头的层级混战。
以亚马逊为例,它完全掌握着自己智能音箱的生态链,Echo虽然没有高调的宣传与发布会造势,但还是火了起来。更多的原因在于,亚马逊对于资源的快速整合与开放性生态,Echo短时间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十分强大且方便实用的智能体验,俘获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最大的幕后功臣其实是硬件之中的Alexa智能语音助手。亚马逊设备业务高级副总裁大卫·林普(David Limp)曾向外媒表示:“从提出打造Echo的想法,到它真正上市,差不多经历了3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亚马逊并没有去琢磨如何把Echo做的更好看,而是在优化Alexa。” 亚马逊将Alexa平台的接口开放后,上万名开发者加入进来,基于Alexa开发出了12000余种功能和应用,用户使用率和使用粘度越来越高,Echo也越来越家庭中心化。
智能语音助手的潜力并不是亚马逊率先发现的,早在2010年,乔布斯就用2亿美金收购了自然语音应用软件Siri,2011年10月,苹果发布会上Siri首次作为苹果软件助手面世,但令人惋惜的是,Siri首秀的次日乔布斯就与世长辞,而苹果新的继承人似乎更乐意去逢迎市场与销量,产品创造性基因瞬间衰弱,也没有很好地领会和执行乔帮主推出语音产品的战略意图,更迟迟没有拿出围绕语音助手的one more thing,直到2017年我们才看到了Homepod。
此外,从2012年出现在安卓 4.1 和 Nexus 手机上的Google Now ,到2016年05月19日在谷歌I/O大会上推出Google Assistant,谷歌虽有一搏之力但短板明显,围棋比赛和网曝的仿生机器人足以证明谷歌有尖端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但如何转化为大众消费级产品似乎并不是谷歌所长,这是一家很懂技术却不太懂消费者,从搜索引擎衍生出AI基因的技术型公司。与谷歌同样偏技术基因的是微软,微软选择从人们日常的PC端入手尝试语音交互或许本身就是个错误,因为完全低估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鼠标键盘的熟练度和习惯性,语音助手在PC端的表现相对很鸡肋,而从智能手机入手却发现不是Android就是IOS,自家windows操作系统的手机市场份额又太不争气,语音助手Cortana虽然对话挺有意思但始终没有发育起来。
苹果、谷歌、微软因为各种原因节奏迟缓,给了亚马逊Echo足够长的发展空档期,而察觉到市场变化时,前三者再发力为时已晚。根据eMarketer的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美国语音助手市场中,亚马逊Echo的市场份额达到70.6%, 竞争空档、对于消费市场的判断以及Alexa跟大量应用和服务结合成就了亚马逊echo当今的市场地位。
回到国内,如果说有一款产品与亚马逊Echo最像,那京东与科大讯飞合作的叮咚智能音箱应该相似度最高。对比一下,亚马逊和京东都有非常好的电商基因与消费平台,此外,科大讯飞的语音交互技术在国内也算首屈一指,在识别分析反应灵敏度等硬性指标方面相信不比Alexa差多少。
那么基于语音交互技术的应用和服务层呢?应该由谁来完成?厂商和语音技术方案提供商似乎都不愿耗费太大精力在这一阶段去整合,因为层级竞争太激烈,一步之差可能就差之千里。各层级友商们之间忙得是相互提防与戒备,忙得是销量与抢占市场份额,现阶段没有太多精力去关心消费者产品体验和服务的提升,大家的共同的话术是:我们的产品随着未来升级会越来越牛掰,只要你先买一台带回家,坐等就好了。
智能音箱是软硬件结合的产物,语音技术方案这一层级除了科大讯飞与百度,还有一系列新锐大军云之声、思必驰、出门问问、三角兽等等蜂拥而至,并且大家更多注重的是语音合成、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层需求,更多服务和应用还需要交给厂家去集成,甚至,内容型平台也借机参与进来,趋于细碎化的市场已经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淘汰并购与整合。此外在硬件层面,各类语音交互产品竞争边界故意模糊化,厂商都不想把自己的产品定位定死,更乐意跟随消费者口味变化而调整概念和卖点,导致核心价值没有标准化,给用户造成认知和消费选择难度。智能音箱概念在中国几乎被玩坏,无线蓝牙wifi的叫智能音箱,能用APP控制的叫智能音箱,传统音箱厂商产品改造升级后也叫智能音箱,家庭机器人厂商也说自己比智能音箱更强,传统的手机厂商也加快布局各自的智能语音类产品,靠音质体验取胜还是靠智能操作取胜就已经陷入了白热化竞争,更何况语音技术方案提供商遗留下来的服务和应用集成问题,更是会被推迟再推迟,折中方案只能是把移动端的应用服务内容搬来搬去。
当然,也有少部分创新企业看到了服务和应用层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想要独自构建小生态,但在这条路上又会遭遇各类智能家居厂商的阻截,友商们各自为营互不甘心成为别人生态上的一环。
中国大部分友商们都有着不错的经营布局头脑,会赚钱但不足以谈伟大,更多的是商人和利益驱动,发现一块蛋糕如果不切是傻子行为,必须速度抢。另外,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创业者,情怀和执着难敌现实的窘迫,再好的梦想和产品,没回报不赚钱是不道德的,一家做科技产品的公司却需要铆足全部力气干销量,因为数据漂亮才算是成功的好产品,体验够不够好?服务够不够完善?升级够不够强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经不是最核心的重点了。
而站在消费者角度,关心的不是智能音箱厂商们竞争有多么不容易,资源整合难度有多大,广告宣传得有多好,而就是产品本身的品质和智能服务体验上,没有达到心理预期或构不成强烈的需求就是不买单。可以说,现阶段智能音箱等语音交互类产品的阻力跟市场教育已经没有太大关系,相信社会主流消费群体对未来智能生活的构想不比厂商们差,只是希望越大,接触到实际产品体验时失望越大,吹得那么响亮却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智能水平,很长时间内也不会增设多少实用且特别新颖的服务和功能,消费者没有充分而必要的选购理由。
在中国,智能语音类产品的落地使用场景是困扰各家厂商的难题,但在整个产业链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强大矩阵时,各个层级竞争者之间细分又独立的状态很难形成普遍而强烈的社会需求,各类厂商只能从特殊群体的小众需求与尝鲜需求切入摸索落地场景。基于这样的状况,单一产品一蹴而就爆发的可能性很低,发展过程将是一场竞品间长期对抗磨合的持久战,慢慢淘汰和整合出一个大众普遍接受的、相对完整的智能生活体验方案,率先构建起生态矩阵式竞争并占据新时代开发者资源的阵营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