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被永久封禁,这是新号: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微思客WeThinker

荀子的“国妖”论 | 微思客

微思客WeThinker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5-16 07:1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李海默 | 休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荀子·大略》中曾说:“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 善,身行恶 国妖也 ”,继而又说“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任其用,除其妖 ”。算来荀子用词还是比较客气的,英人雷利爵士( Sir Walter Raleigh, 1554-1618)说的更为斩钉截铁:“ 能言善辩即是虚荣浮夸之表现, 在言语上富有辩才的人在实际行动上往往见风使舵,毫无坚持可言 (Talking much is a sign of vanity, for the one who is lavish with words is cheap in deeds)。


荀子这个话,妙处就在其“国妖”论。“国宝”是君相一类的枢机人 物,“国器”是武将序列,“国用”是文臣序列,文武相济, 君相自能垂拱平天下,这是中国以至世界所通有的政治理想, 并没有什么特别独到处。然而荀子在最末来了句“口言善,身行恶, 国妖也”,更说要“除妖”,便使他的整个论断分外掷地有声。 荀子不必依据两分法,再去讨论若“口言恶,身行善”,又是谁何, 因为这个隐下不表的“国某”,实际就是荀子的自我期许, 说透便恶俗了,便是自吹自擂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荀子论战的核心对象就是“国妖”,综观人类历史,往往兴风起浪, 作祟百端的也正是这“国妖”。


《论语·里仁》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家语·颜 回》更说:“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清华大学将其“校风”一 项定为“行胜于言”,正是抓住了这个“国器”取向的脉络。“言行 合一”的境界很高,不是俗世人人皆能企及,退而求其次,故“行胜 于言”,这都是很自然的。之所以要强调“行胜于言”是因为人们往 往体察生活,都能发现巧舌如簧而“表里不一”之人与事, 为了抵御这种“形象工程”,故要强调“听其言,观其行”, 强调落实于“行”的重要性。但是,平心而论,把“口能言之, 身不能行”与“口言善,身行恶”混为 谈,其实是不妥贴的。“口 能言之,身不能行”中, “口” 与 “身” 所欲达到的目标并无二致, 只是限于实际的能力,产生了区别。“口言善,身行恶”中,“口言 善”就是为了给“身行恶”制造幌子,“口言善”是外包装,“身行 恶”是实在的货,西人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便是此理,自由崇高神圣,本无罪责,但一旦别有用心之人“口言善 ,身行恶”,借机从中牟利,就会蛊惑人心,给自由本身带来“无妄 之灾”的污点。


我以为,严格区分“口能言之,身不能行”与“口言善,身行恶”对 于社会是有严肃意义的。国人往往陷于一种潜藏的悖论而不自知, 在取“文武相济”的思维模式时,往往易将 口言善,身行恶”这一 部分直接代入“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的领域,不愿仔细追究( 巧舌如簧,居心不良者往往藉此上位);而在取“行胜于言”的思维 模式时,往往易将“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置入“口言善,身行恶” 的领域,大肆批判之(比如说“砖家”未必尽是滥竽充数辈)。 这种混淆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僵化与割裂, 我们虽然不必像荀子那样振臂高呼“除妖”, 却应当用一种比较动态与灵巧的眼光来观察世局,践行所谓“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的古老哲学智慧。参与体系的人往往“知者不言”( 培根就曾指出,对他人以为你知道的事佯作不知,对不知之事, 别人也会以为你是知而不言),体系之外的人往往看重“行胜于言” ,实际上则是应求索“立言”本身的standpoint和asp iration,条分缕析,追根溯源。林同济先生在上世纪30年 代撰写的《论文人》一文中已记述:“唐纳教授(R. H. Tawney,他曾在1932年就中国问题专门写过Land and Labour in China一书)曾说过,中国政治上最大的毛病,就是‘文字迷’ 的假信,西方人办事,言论只是实行的起点 ,中国人办事, 言论乃是一切的终点”。正是因为对言论的浮华虚词过于重视, 所以忘记了继续向着实行而去。“言论只是实行的起点”, 某种意义上正是克服“口言善,身行恶”的捷径。


自然,这里的混淆与迷思正是由于古今“善”、“恶”的标准,“名 ”,“实”的关联,都是聚讼纷纭的,如果我们今天还拿“国妖”论 来当万应神药,无上准则,自然谁都有可能被反方说成是“妖”。 任何绝对化的、单一化的道德准则都可能带来损害社群利益的风险, 社会更需要的是一种共识机制(所谓“重叠共识”overlapp ing consensus),一种忠诚反对(Loyal Opposition)。只是,在充分借鉴后现代思想的同时, 我们也不应把思想史上的那些战斗论调看的完全一钱不值, 这里头的确蕴涵有一些辩证的片段,一些机敏而深刻的见解。 美国人常爱说的“上帝,请赐予我三种能力,一种勇气, 去改变那些我所能改变的事物;一种虔诚, 去信奉那些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以及一种智慧, 去探知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其实亦正同于荀子的朴素洞察。


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在其名著《政治学》一书中曾将“政治学”定义 为“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Who gets what, when, how)。英国学者沃尔夫(Jonathan Wolff)在其《政治哲学绪论》中也说, 政治哲学只需回答两个问题“谁得到了什么?”以及“谁说了算?” 罗尔斯(John Rawls)判定前者关乎 分配的正义”问题,后者关乎 政治权 力的正当性”( 可参阅应奇主编:《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35 6页 )。荀子揭示的“口言善,身行恶”, 其机制性的动力也正在于此。来自 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方面的建构 ,可能掩盖住“分配的正义”问题实质,进而获得政治控制。“何时 和如何得到?”为“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方面的建构提供了最有力的 支撑,但是“谁得到什么”这一亘古回响的命题, 才是人类真正理性思索的发轫之端,古今中西,概莫能外。哈耶克( F. A. Hayek)曾引用休谟(David Hume)的观念,注意到“利益”(interest)与“意见 ”(opinion)两者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虽然人们常常受到 利益所控制,但是即使是利益本身,和所有的人类事务, 是完全被意见所控制”( 见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 调适思想之研究》,2页 ),这是高屋建瓴之论,提醒我们在思考“ 谁得到什么”的进程中,最有力的取向与路径,正是系统拆解“意见 ”内在的结构,察其来龙去脉,存废分合,进而廓清层级, 扫除虚妄。“口言善,身行恶”的真正可怕之处不在“身行恶”, 而在“口言善”,因为“立言”之时已饱含一种刻意设计、 精心装潢的“意见”,即要不惜一切代价,掩盖和粉饰“谁得到什么 ”的真相。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曾引用荀子此语告诫中共全党(见《 人民日报》1991年7月29日文章《“国宝”与“国妖”》), 所惜者似乎只是浮光掠影,一闪带过而已。台湾学者朱晓海曾指出, 现代学者常因荀子隆礼义(民国时期,李石岑在其《中国哲学十讲》 中就已看出,荀子崇礼是十分严格的,其礼是不可损益的)、 看重心的清明认知,而推许他重理性,这种话不能说错, 但失之泛泛,若按 Kantianism 严格的道德批判观点, 荀子所重的理性是 prudential reason ,非moral reason( 朱先生此文收于丘慧芬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 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允晨文化,2005年 )。 此论甚确,而“国妖”论说,正是荀子prudential reason中大放异彩的一个有机构成组分。哈耶克在他的《 自由宪章》中写道:“理性无疑是人最宝贵的财富, 但如果我们相信理性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可以控制它自身的发展, 则恰恰可能毁灭理性”( 见阿兰·艾伯斯坦:《哈耶克传》, 秋风译,236页 ),以笔者管见,哈耶克所措意的“善用理性”, 亦乃prudential reason无疑。


编辑:敏菁

[email protected]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 原稿刊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经作者授权推送,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或作者。封面照片来源: https://i1.read01.com/uploads/0FACAA8LiL.jpg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