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开直播课,跟大家互动时,临场跟大家说定了下周五的直播课。现在看来,我的直播课之旅,暂时不会停下来了。
很多同学都在头疼如何写文献综述。这是昨天一名公众号读者提出的问题:
王老师您好!我是一名财务学硕士研究生,关注您的公众号有一段时间了,受益匪浅!我在写论文时,时常遇到“两张皮”现象:比如,我的实证论文研究的是A影响B,无论是从直觉上来看、理论上来看、回归结果来看,都是显著的,也能够合理地找出影响机制。但我却在引言和文献及理论分析部分,总是出现“两张皮”现象,总感觉两个变量(两种经济现象)之间各说各话,隔着一层纱,很难组织材料将二者有机结合。请问王老师,我遇到的这种问题是否属于新手的普遍问题?如何才能提升分析两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文字能力?谢谢您!
|
其实,当年我读硕士时,这个写作弊病就时常被讨论。老师经常批评学生:你们的文献回顾明显就是七拼八凑的,和你们本来的文章完全就是“两张皮”。
“两张皮”问题,看似是文献回顾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整体论文写作的问题。不过,今天我先讲一个直接的解决办法。
很多同学在做文献综述的时候,总是觉得那是概括别人的文章,所以,写出来的综述往往就是堆叠这些文献,甚至直接用“XX说”这种机械的语句。这其实是比较笨的做法,而且效果极差。
事实上,文献综述,就算是在综述别人,那也是你自己在综述。你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让读者感受到:是你在说话,而不是很多个文章的碎片拼在一起。
而且,写文献综述,必须能够把文献综述当成其他文章部分一样,细细打磨,逻辑周延,行文通畅。说白了,文献综述也是你“亲生的孩子”,你不能和它显得很生分。
关于如何具体写文献综述,我曾经写过一次“文献综述的三个有机部分”。
第一,叙述部分,不论是一个一个说,或是一段一段说,还是一条一条说,这部分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如实描述文献的本身观点——当然是基于文章相关性。
这个部分最花功夫,因为要真的读懂了再写,明白无误地展示你对文献的“复述”——因为还有人没看这些文献,所以,这种复述本身不能是支离破碎的,也不能佶屈聱牙,应该本身具有可读性。让没有看过文献的人也能够“get”到文献。
第二,评述部分。这个部分,是站在本文的基础上,对这些文献进行“评头论足”,是是非非,好好坏坏,作者都有主见和立场,必须是一种可信的评价。关于这一点,书里讲了很多了。
关于这一点,我只想多强调一点,那就是,对文献的评述,必须有一种穿针引线的作用,把诸多已经读到的文献,系统地“编织”在文章之中,让读者跟着作者的线索,畅游文海。
第三,过渡部分。这通常是被人忽略的地方。好的文章都非常善于从文献回顾平滑地过渡到自己的研究,这是把文献回顾的作用发挥出来的地方。也就是说,文献回顾必须让大家明确其应该继续往哪里走,应该如何继续这项研究,进而生产本文的“正当性”——否则,何必多次一文呢?
好的学术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部分的作用就是点出“肩膀”的位置所在。写好这一点,往往就可以奠定文章的理论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小切口”,也是我之前所谓的“薄发”之所在。
关于这一点,我建议各位好好读一些经典文献,看看他们是如何平滑过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