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仍然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和未竟的领域,特别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继续深化改革的阻力。
既得利益集团本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这些利益在改革开放早期扮演过积极的作用,是克服旧生产关系的主力,但是现在已经发展壮大,成为被改革对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有能力挟持改革议程、维护自己的私利。如果党的改革议程被既得利益所左右,那么改革就会变得阻力重重,甚至偏离改革初衷,走向有悖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的方向。严重的情况下,既得利益者将弱化中央权威,降低政策执行力,使社会犯上“改革疲惫症”(“改革疲劳症”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改革的质疑增加;二是改革的动力减弱;三是对改革的畏难情绪增加)。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大大加强,中央的权威性大大提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既得利益集团公然对抗中央改革议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却无法阻止他们在学术界选择自己的代言人进行游说。当前中国一些“经济学家”似乎已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由于经济学涉及社会利益关系的核心问题,任何经济理论和政策都是针对特定目标和利益取向,这导致了不同经济学理论往往得出不同的经济政策,也表现为不同经济学说流派往往反映了不同特定群体的利益。
电力市场改革本质属于复杂技术约束条件下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无法避免类似的问题。由于电力市场的复杂性(
涉及电力系统工程、经济学、金融学、规制理论等等
),很多理论问题(例如市场最优规模问题等)尚无定论且研究难度非常大,这就为虚假理论的出台留下了空间。同样,由于电力市场的复杂性,对于同样的事实和数据,往往可以给出不同的理论解释。很多解释并非出于客观的科学探索,而是在既得利益集团的授意下进行的有利于自身的虚假解释。先有结论再找理论依据的做法已成常态。
为取得话语权,既得利益集团必定要树立学术上的权威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但真正的科学是没有权威的,应始终允许自由开放争论。改革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也应提高辨别能力,多方听取不同观点和意见,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