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气象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气象局共同举办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微访谈,特邀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等领导来教网友“观云识天”,回答网友关心的气象事业发展和相关问题。
姚学祥
北京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主持全面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系理学博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副台长,天津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河北省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河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2012年10月任现职。
乔林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主任,全国首席预报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长期从事天气预报和环境气象业务工作,工作中以身作则,始终坚守在预报服务一线,在天气和环境气象预报业务和技术把关中起到关键作用,圆满完成多项重大活动保障任务。繁忙工作之余热心气象科普,自2013年12月起在新浪微博开通微博“气象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向公众宣传气象科普知识,目前“桥粉”数量已近万。因其表达方式轻松幽默,被网友称为搭起气象桥的“萌叔”。
季崇萍
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学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曾任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北京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处长,(期间曾挂职任中国气象局现代化办公室主任助理)。2017年1月任现职。
王冀
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气候服务首席,主要负责气候预测、决策服务产品的技术把关和产品签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专业博士。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业务建设项目10余项。担任气候中心副主任和首席专家以来,主持气候预测、评估与气候变化技术把关工作,为重大活动提供气候预测服务,多次获得有关部门嘉奖。
为什么说“热闹”?
因为访谈刚一开始,网友们的提问随着延庆小海坨山的雪花纷纷飘来~ 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累计有近320万网友参与到讨论中~嘉宾们各个十指如飞地尽可能多的回答网友们的提问。那场面真的“问题与键盘齐飞,雪花伴细雨共舞”~
有的网友问如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有的关心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有的询问霾的气象成因,还有的关心“气象北京”小编年龄的.......
小布先在这里剧透下,按照联合国最新规定,他们都是中年人啦~~~
话说,“气象北京”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风格,简直就是气象播报界的一股清流~ 私下里小布也很喜欢看呢~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期微访谈的精彩实录吧~
(PS.本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北京市气象台台长在微访谈现场,视频回应网友们关注的“今天会不会下雪”问题~↓↓快戳↓↓一起来看台长怎么说~)
网友:姚局长您好,相信您身边或从网络上,听到过不少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质疑和调侃声,您对此怎么看?未来几年,气象部门在提高气象预测准确率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想请您介绍一下。姚学祥:大气是复杂的混沌系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天气预报还无法做到100%准确,也就难免会有质疑甚至调侃,这说明气象科技进步与社会不断增加的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缩小这种差距是气象科学发展的目标,减少社会的不满意是气象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
特别是首都作为现代化的超大城市,各方面压力较大,不准确的天气预报可能给大家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影响城市的稳定运行。在这样情况下,人民群众对气象有抱怨有调侃,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断提高气象预报水平,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
因此,我们将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推进气象现代化,推进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的建设和开放合作,聚焦0-12小时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准确率,大力提高气象预报能力。
网友:想问下关于冬奥会的事情,想知道咱们在服务冬奥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考虑呢?姚学祥: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适宜气象条件,赛场及周边的雪情、大风等的情况,直接关系到赛事安排。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会对气象服务高度重视,已经做了精心的安排。我们正在抓紧筹建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中心,谋划气象保障项目。根据职责开展气候分析、观测、信息网络、预报、服务系统建设,科技攻关、活动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北京气象将按照最高水平筹备原则,建立一流的冬奥会气象服务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
首先是强化冬季气象要素的监测能力,尤其是对山地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建成满足冬奥气象保障需求的布局合理、功能全面的冬季立体气象观测系统,为冬奥组委和参赛团队提供分钟级的气象实况信息。
其次是充分利用现代气象科技和“互联网+气象”等新技术,形成“云端部署、终端应用”的气象一体化冬奥气象业务体系,建成支撑智慧冬奥服务的现代化气象信息网络系统,为冬奥“智慧气象”服务提高稳定、快速、便捷的信息支撑。
三是建设精细化、格点化的冬奥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同步加强冬季山区复杂地形天气预报、赛场小尺度短时临近预报和赛事专项特种预报等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为冬奥赛事提供赛场及赛道分钟级、百米级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产品以及有针对性的赛事专项服务产品。
四是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冬奥气象服务系统,提供冬奥会个性化、人性化气象服务信息。建立环境气象、交通气象等专项系统,为大气污染防治、城市运行及应急救援等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五是为雪务工作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和科学技术支持。
网友:近两年,听到一个新词儿叫“智慧气象”,它能为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呢 ?姚学祥:未来几年,北京气象部门将充分利用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气象服务产品的智能化应用,实现“互联网+气象”的深度应用开发。通过部门间合作与资源整合,开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服务”,重点研发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智慧气象关键技术,为首都防汛抗旱、交通保畅、旅游休闲、空中救援和医疗健康等与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保驾护航。
气象服务将充分融入“智慧北京”信息平台,依托“北京服务您”等政府服务类移动应用,搭载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时间分辨率到分钟级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数据,逐步拓展普惠气象服务产品,为市民提供基于位置的天气预报预警和交通、旅游、健康等信息服务。
网友:现在有很多天气方面的APP,各家的数据有时候差异还蛮大的,姚局长您有什么好的推荐呢?姚学祥:我对我同事们的业务能力很有信心。现在我们的预报实行每天“7+N”实时更新。发布渠道涵盖网站、电视广播、户外大屏、地铁公交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北京 、QQ弹窗、中国天气通APP等几乎大家能接触到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数据信息一致。
未来,我们将以首善标准,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拓宽气象信息发布的渠道,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满足公众随时随地获取高质量气象服务的需求,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网友:公众气象服务应该是公益性的吧,那为什么有些服务要收费呢?姚学祥:公益性气象服务为无偿服务。例如,每天发布的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公益服务一般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站、12121、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突发灾害时的预警短信、突发灾害时的预警传真、农村大喇叭等利用不同途径传播公益的气象信息。
公益性气象服务能满足大部分公众的需求。但有一些行业对气象条件极其敏感,他们会要求气象专业公司或气象台站,针对他们特定的需求专门加工制作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用于指导生产、经营活动。这样的服务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补偿制作成本。
网友:北京地区的霾天气是怎么产生的,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原因呢?乔林:一、特殊地形导致的气流停滞与污染物水平输送是北京雾和霾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 环北京地区的太行山和燕山呈弧形分布,不仅使山前暖区空气流动性较差、污染物和水汽容易聚集,同时也迫使低层偏南风在燕山前回流,从而有利于雾和霾形成。由于受太行山的阻挡和背风坡气流下沉作用的影响,使得沿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一线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形成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高污染带,山西省的高浓度污染物亦在低空偏南气流输送下沿洋河及桑干河河谷向北京输送。大部分雾和霾过程中污染物高浓度区具有自南向北先后出现的特点,体现出了污染物区域输送对雾和霾过程的影响。
二、高湿、逆温(等温)是北京雾和霾发生的关键气象条件。秋冬季近地面层温度露点差小,空气易饱和,利于雾的发生以及气溶胶吸湿增长形成湿霾,逆温(等温)层犹如“盖子”,阻止空气的上下交换,从而将湿空气和污染物聚集在地面附近,促进了雾和霾的形成。
三、北京及周边地区污染物的排放是霾形成的主因。它既包括人为活动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也包括排放在空气中能够转变成细颗粒物的其他气体污染物(NOx,SO2,VOCs等)。北京细颗粒物污染来源主要归为燃煤、燃油以及与经济活动和居民日常活动有关的溶剂排放等。
网友:夏天有大雨天气的时候,“气象北京”的微博小编总会配发一些雷达图,能简单说说怎么看懂它吗?乔林:看雷达图,包括雷达回波的位置、强度、移动方向、移动速度等。雷达图像其实有很多种,但一般小编提供给大家看的都是所谓的反射率因子的图像,最直观易懂。
反射率因子图像上的雷达回波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回波强度。通常,蓝色和绿色是稳定性的薄云,一般没雨或雨不大。黄色或棕色是有明显降雨或者弱雷雨的云,如果黄色和棕色当中还露出粉红甚至大红,就是强雷雨,甚至要有冰雹或者大风了。
看雷达图,还可以调取多张雷达图的动画,看看雷达回波如何发生、发展和移动,这就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技巧了。现在“气象北京”微信公众号页面右下角的“掌中天气”菜单中就有“天气雷达”图的信息,配有色标,您不妨关注一下。
乔林:从天气角度来看,并不是只要有风就能驱散雾和霾,这还要看风向和风速以及霾的发展程度。霾的厚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受山脉的阻挡,当持续小的偏南风时(风速小于3m/s),南风将华北中南部上游地区的霾向北京地区输送,风的传输作用将加重霾的程度。
当南风增大时,北京南部地区的霾可能由重转轻,而北京北部地区的霾则将会逐渐由轻转重。当然若持续4级左右的偏南风,将会使大气的混合层厚度增加,霾的程度会低于持续小南风时的状况。
北风对北京霾的驱散起着重要作用,一般3级的持续北风就可以驱散北京地区的霾天气,霾越严重需要的北风风力就越大。被北风吹动的霾会被大气整体稀释,一方面是水平方向上的扩散和稀释,另一方面垂直方向上边界层高度会上升,霾会被随之稀释。
另外,当有较明显的雨雪天气时(如达到地上有积水或积雪的程度),空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将会沉降到地面上,减轻霾的程度。
乔林:一、沙尘天气减少得益于“三北”防护林工程,植树造林增加了植被、防沙固沙、延缓荒漠化,对减少及减弱沙尘天气起到重要作用。植树造林对霾的治理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学者指出,与1982年相比,201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对PM2.5的吸附和清除能力增加了30%。
二、全球变暖导致风速减小并减少沙尘天气过程。由于全球变暖,尤其80年代以后暖冬增多,减小了冬季海洋和欧亚大陆的温差,因此空气的流动不如之前快,风速相对应减小。城市化发展增加了地面附近的摩擦作用,高大的城市群会产生绕流阻力,也使得风速可能减弱。
三、霾形成的根本原因大多是人为排放导致细颗粒物(PM2.5)大量增加造成的。不利的气象条件(静稳天气)是霾发生发展的“催化剂”。当风速小于3m/s时有利于静稳天气的出现,促使霾的发生发展。
四、“三北”防护林工程不影响冷空气强度。冷空气影响范围垂直方向远远超过边界层,冷空气堆厚度或可达1500米以上,其水平尺度可达数百公里甚至可达上千公里,“三北”防护林不可能阻挡冷空气或寒潮,并影响下游大范围区域风场。
网友:不同气象专家们或者一起会商天气的时候,有过意见交锋很激烈的情况吗?这种时候一般要怎样达成较为一致的会商意见呢?季崇萍:现代天气预报是以计算机数值预报模式为基础的。做预报时,预报员在数值预报产品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各种观测资料和诊断分析,再根据经验进行‘订正’,比如调整强降水的量级、落区等,做出最终的预报产品。
有时不同预报员分析出的结论不完全一致。对同一次过程,每位专家的关注重点不同,往往结论会有所差异。在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即将发生天气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最终得出预报结果。
网友:听说冬天雪的预报难度是比较大的,能具体说说难在哪里吗?非常希望下雪的时候去北京看看故宫雪景呢。季崇萍:冬天的降雪预报难点在雪量的大小、分布、起止时间上。但对于弱影响系统下的降雪过程,有无是关键。北京冬季风盛行的时候,主要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水汽条件差,若没有水汽输送的话,很难形成降雪。干燥的气候给降雪预报增加了难度。
北京地形复杂,加上城市效应,山地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影响到是否降水及时间、地点和强度等。降水相态转换的复杂性,也使降雪的预报难度更大。从理论上来讲,低层气温在0℃以上是下雨,0℃以下是下雪,1至3℃之间还可能出现雨夹雪。
网友:经常在天气预报描述中听到“局部地区如何如何”,大家会忍不住调侃“局部地区”的人们似乎总是运气不太好,赶上坏天气。请问公众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天气预报中的“局部地区”呢?谢谢! 季崇萍:气象属于预测科学,本身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基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天气预报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尤其是夏季的强对流天气,时间、地点、强度等预报难度更大。您提到的“局部地区”这种说法在客观上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虽然基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天气预报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气象部门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提高预报准确率。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研究,在提升能力水平的同时加快信息更新频次,提供“递进式预报”、“渐进式预警”、“跟进式服务”。
网友:想请专家说说气象预报最多能提前多少天?能不能提前1个月?季崇萍:天气预报就时效而言,通常分为临近、短时、中短期、延伸期预报和月、季、年预测。不同时段预报的准确率有一定限度,也就是说准确率是有概率的。随着时间的临近,这样的确定性会越来越大,预报的参考价值越来越高。
网友:北京这次降温持续多久啊 吓得我把羽绒服都拿出来了。 网友:国家规定气温达到40度要放假,但老百姓感觉明显超过40度时,为什么气象台预报的数字却从来没有超过40度呢?是否存在为了不影响GDP,而瞒报虚报?季崇萍:按照国际统一标准,气象部门发布的观测及预报中的“温度”是指室外距地面1.5米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测出的大气温度,它排除了各种干扰因素,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室外感受到的温度,即体感温度,受到风速、湿度、日照甚至是所穿衣服的颜色、质地等因素影响。同样的时点,不同下垫面,如在草地和水泥地面上感觉到的温度也会不同。事实上,在2014年5月29日,北京气温曾达到41.1℃,市气象台根据规范发布了高温预警信号。
王冀:滑标入春是不准确的说法。我们气象上是通过逐日气温5天的滑动平均高于10℃来计算是否入春的。如果气温已经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就按照第一天达到10℃的日期作为入春日。
网友:最近一段时间回暖好明显,北京是不是已经入春了呢?王冀:前段时间气温虽然回暖了,最高气温也达到20℃左右,但是由于近期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气温的实况与入春的标准相比还没有达到入春标准。所以,现在还没有入春,大家别过早减衣。
网友:2012年是“7•21”,去年/2016年是“7•20”,都让大家记忆深刻,想请问专家,这是否意味着2010年以后,北京地区遭遇大暴雨的周期表现为四五年一遇的频率呢?王冀:说暴雨周期表现为四五年一遇的频率是不准确的。周期是一个长期的概念,比如我们至少要通过60年左右的时间尺度来判断是否存在暴雨周期变化。仅通过10年以内出现的1、2次暴雨是判断不出周期变化的。
网友:小时候北方的冬天经常下雪,包括北京,而且还下得大,为什么这些年北京冬天不怎么下雪了呢?在新闻里看到新疆和东北下很大的雪还是挺羡慕的 。王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几年北京冬季降雪确实出现了比较少的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市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5天,80、90年代11天,2001-2016年平均也是11天,但是降雪量比以往有所减少。但是北京市的降雪空间分布不均匀,城里由于受热岛效应影响降水较少,郊区比城区明显偏多,比如延庆海坨山、松山等。
网友:每次听预报,都很奇怪,为啥用南郊观象台作为北京气象的代表站点呢?有代表性啊?合适吗?王冀:南郊观象台是北京地区气象观测站中唯一一个参加全球常规气象资料交换的台站,故一般用南郊观象台的观测资料来代表北京的气象资料和天气状况,它在全国气象站网系列和天气图上的台站代码为“54511”。
网友: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城市热岛效应”是不是很明显?盛夏的时候,周末去郊区玩感觉要凉爽不少呢。王冀: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简称UHI)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城市外围郊区的现象。它是一种由于城市建筑及人们活动导致的热量在城区空间范围内聚集,在城市地区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露出水面的岛屿,因此被形象的称之为“城市热岛”。
北京市规划市区内热岛面积已占到70%,形成了至少5个以上的强热岛区域,像天安门广场到前门一带区域和以商业集聚地公主坟等区域都是强热岛中心,在强热岛区域,气温至少比郊区高2-3℃以上。所以,盛夏的时候周末去郊区,会觉得郊区比较凉爽。
网友:专家在进行气候研究的时候,除了与常年对比,还会与更早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吗?王冀:在进行气候研究的时候,与常年对比是为了表现近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常年”一般我们会每10年做一次订正,目前“常年”是指1981年到2010年。在气候研究过程中,不局限于常年的比较,而是用更长期的资料来研究气候变化的情况。
感谢大家关注本期微访谈,今后小布还会陆续推出更多更多的访谈内容,欢迎继续关注~
最后,为大家送上今明天两天的天气预报↓↓ 由于雨后道路湿滑,大家外出请注意出行安全。
北京市气象台14时发布:今天下午阴天间多云,有零星小雨,东风2、3级,最高气温10℃;夜间阴有小雨,后半夜平原地区有雨夹雪、西部北部有小雪,东风2级左右,最低气温2℃。
别忘了,点击【阅读原文】看北京市气象台台长在微访谈现场,视频回应网友们关注的“今天会不会下雪”问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