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写在前面:不知不觉距离本专栏首文发出已有将近1年的时间了,这一年来感谢大家的支持与督促。渐渐地,想法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拖延症也越来越厉害(沉迷手游什么的绝对不能暴露)。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仍然能从本专栏里有所收获,也有新的思考。
年末最后一篇文章要介绍的海洋生灵,是原本想要在圣诞节完成的、非常应圣诞之景的圣诞树管虫(Christmas tree worm)以及它们的亲戚。
======================================================================
大家的微信群组里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家族分享群吧,常常分享一些养生、鸡汤、紧张人的文章,这个时候群里的年轻人常承担起辟谣、安慰的责任。我们家的家族群也是一样的,偶尔我还会发些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的照片,然后配上文字“看到这些怪物都不要怕!它们都是正经海洋生物”,拓宽全家人的知识面,治疗大家的深海生物恐惧症。家人偶尔也会共享一些不错的海洋生物照片到群里。有一次,我就在群里看到了一篇堆照片的文章,介绍“海洋里的花”。我点进去一看,啊呀呀~这不是管虫嘛!怎么就变成花了……
其实这些管虫被误认为是“花”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们可见的外观的确很艳丽。许多养珊瑚缸的小伙伴都会在缸里发现一些,有些小的,直接长在珊瑚上,一些大的,它们的管子就直接插在沙子里。
↑ 长在珊瑚上的管虫之Spirobranchus giganteus。图源:eol.org
↑ 管子插在沙子里的管虫之Sabella pavonina。图源:eol.org
然而这些管虫的完整体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所看到的花一般的结构只是它的鳃冠(触手冠),是它们用来觅食、呼吸的器官。这些管虫实际上是多毛类。多毛类,也就是环节动物门多毛纲下的动物类群,大家还记得上一篇“海某某”里提到的海蜈蚣吗?
(害怕蜈蚣的请谨慎往下拉!!!)
↑ 沙蚕(英文名:clam worm)之Alitta succinea,具发达的疣足和刚毛。图源:eol.org
我们印象中常见的多毛虫,就如上图这样,体分节,疣足发达,末端常常长有足刺或者刚毛。然而这些管虫可不一样,它们不同的体节形态会有所不同,而且疣足不那么发达明显。所以一只完整的具有触手冠的管虫大致是长成这个样子的:
↑ 缨鳃虫(英文名:fan
worm)之Sabella
spallanzanii,虫体疣足与刚毛退化。图源:eol.org
以上二者在体态上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差异,主要源于它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倘若以生活方式为多毛纲动物分类,该纲动物可分为游走亚纲(Errantia)和定居亚纲(Sedentaria)。我们这里所说的管虫们就属于定居亚纲的多毛虫,定居亚纲的多毛虫有穴居的,也有管栖的。不用怀疑,管虫之所以叫管虫,就是因为它们定居生活于管中。游走亚纲的多毛虫需要有发达的疣足和足刺、刚毛来扒拉海水、抓附在基底上,而管虫由于生活在栖管中,这些用于游走运动的结构对它们来说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同理,穴居生活的多毛类上述结构也不发达。
↑ 沙蠋虫(英文名:lug
worm)之Arenicola
marina,穴居生活的定居亚纲动物,疣足与刚毛同样退化。图源:eol.org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管虫都有漂亮的“花”,有些管虫是不具触手冠的,例如欧文虫科(Owenniidae)的欧文虫(Owenia)。
↑ 欧文虫之Owenia fusiformis,不具触手冠的管虫之一。图源:eol.org
而我们常看到的具有触手冠的管虫其实也并非属于同一科,比如前文贴出来的小小的双股触手冠的圣诞树管虫,和大大高高的椰子树般的缨鳃虫。
圣诞树管虫的中文正式名应为大旋鳃虫(Spirobranchus giganteus),作为龙介虫科(Serpulidae)下的一员,它们与近亲缨鳃虫科(Sabellidae)的动物一样具有花一般的触手冠。前面提到,这美丽的触手冠,是它们主要用来觅食的结构。这一簇鳃冠都是由许多鳃丝组成的,鳃丝还是二级结构,每条鳃丝的侧枝叫作“鳃羽枝”,鳃羽枝上面还长满了纤毛。在此以缨鳃虫为例,放出我的灵魂画作以体现这些结构。
↑ 缨鳃虫之Sabella属的触手冠细节,以及食物运送轨迹。
鳃丝中间有一道食物沟,纤毛截留住悬浮食物颗粒后会运到食物沟,由食物沟带到鳃丝基部。基部有个筛选器,允许小颗粒通过,大颗粒跟着触角就被带走不要了。
由此,缨鳃虫科和龙介虫科的动物都是滤食或食悬浮物者(filter or suspension feeder)。触手冠是它们必不可少的滤食工具。至于没有触手冠的管栖动物,例如一些海稚虫科和前面提到的欧文虫科的动物,它们则没有那么专一,它们是过渡型的滤食者(transitional filter feeder),既食底质沉积物,也食水中悬浮颗粒,在它们身上也就见不到如此特化的滤食结构了。
看到这里,不知您是否还留存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些管栖虫子的管子是哪儿来的呢?在此,我将仍然以缨鳃虫的管子为例进行介绍。缨鳃虫的触手冠基部不是有一个筛选器吗?小的颗粒通过了进入口中,大的颗粒被嫌弃扔掉了,那么中等大小的颗粒呢?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中等颗粒的悬浮物,会被缨鳃虫运到其腹囊储藏作为建筑材料(见灵魂画作右图下方)。缨鳃虫要是想补补管或是把管加高,就把这些颗粒跟分泌的粘液捣鼓捣鼓,变成一条细细的线,然后开始转圈圈……就这样又搞了一项大工程。不同的管虫栖居的管子建材是有所不同的。缨鳃虫的管子非钙质,但大旋鳃虫的管子是钙质的,而欧文虫的管子是沙质的,这与它们的就地取材和建管方式均有关。倘若你对这些管栖动物充满兴趣,不妨到海边潮下带,挖一些泥沙,说不定可以挖到这些小家伙的管子呢。
最后再贴两张别的管栖多毛虫的图片,真是太可爱了。↑ 笔帽虫(英文名:cone worm;trumpet worm)之Lagis koreni,前端具一排金色刚毛,酷炫。栖管上粗下细,喇叭状。图源:eol.org↑ 帚毛虫(英文名:honeycomb worm)之Phragmatopoma californica,果然像扫把一样。图源:eol.org
好气哦,想发两张@李琰 师兄拍的我们珊瑚保育馆里的管虫,一直上传失败……只好发一张他朋友在海里拍的。师兄让我发的,有版权问题请直接找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