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恩典365
恩典365, 365天,我们天天一起活在 神的爱和恩典里面. (每晚9点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恩典365

一年年的,你是否忙到快没朋友了?

恩典365  · 公众号  · 基督教  · 2018-01-05 20:10

正文

: 点击上方 恩典365 进入点击关注!



在忙碌的作息表中,你是否常听到(或说)这样的话,“下次我们找时间好好聚聚”或“改天请你吃饭!”,然而“改天”一定又是最忙的一天。

或许对大多数人而言,建立深邃关系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的生活步调。

我们往往将大量的时间投注于赚取、处理杂务、追求工作的卓越,却忽略了将最有价值的资产——时间——放在我们受造要在其间经历生命的社群上。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充斥着网络传播、契约、名片、理赔……不过当利益关系不再、当商机凋零、当飞机降落——关系也告终止。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专注于成就,一心追求成就,以致沦为它的仆役;而在人际关系上,却日益缺乏与贫瘠。

成就并非不好——只要是出于正确的动机,并以正确的方式达成,但它不能代替人际关系。 事实上,若是正确地成就事情,必定会尊荣社群。唯一真正有意义的成就,是那些丰富社群生命的成就。

而不幸的是,为成就而成就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种偶像。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功成名就却没有朋友的人,那些囤积大量财富、名望或权力的人,有一箩筐的商业往来伙伴,却没有一个为他敞开心门的朋友。每一个这样的人都深深抱憾而终。没有一个例外。

我从未听过有人在人际关系上很成功——那些勤于垦殖友谊园地、全心顾家、善于付出并且接受关怀的人——然而却生活悲惨的。

相反地,我也从未听过有人在人际关系上失败——例如孤立、孤寂、没有挚友——生活却有意义而又充满喜乐。一个也没有。

特蕾莎修女说过,孤寂是现代社会的麻风病。没有人愿意让其他人知道他们患了麻风。

范尼云写道:“我们都带着自己深深的疮疤,就是孤寂的伤口。我们发现独处很难熬,因此我们企图借着塞得满满的行程、看电视或是其他上百万种的方式来逃避。”

史怀哲说过:“我们一直近若比邻,不过却都因孤寂而死。”

如果你自认为能把关系深厚的社群,塞入已经填得满满的行程表里——请再三思。明智的人不会用微波的方式,建立速成的友谊、亲子关系或婚姻生活。建立社群是急不来的——

你不能急促地聆听;

你不能急促地和哀哭的同哭,或急促地和喜乐的人同乐;

你不能急促地帮别人抬褥子。

真实亲密的必要条件,是大块大块不疾不徐的时间。深厚的友谊不是突然形成的,你必须把这份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优先顺位。

社群是心灵复苏之处

社群——活着而与他人有生气蓬勃的联结——这是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社群是上帝要我们投身其中的地方。我们需要面对面的互动;我们需要被别人看到、被认识、被服事,并同样如此对待他人。社群的基础是人性与信任,更甚于完美。

虽然我们像刺猬一样容易刺伤彼此,但我们仍然可以一同起舞,一同建立牢不可破、完全接纳、甘愿为彼此的益处而付出一切的——褥子团契!这是 奇迹中的奇迹:关系的确能够建立。

《圣经》里面有关社群最精彩的故事之一,是一个瘫子被四位好友带到耶稣面前的故事。

几位帮他抬褥子的朋友,将他带到得医治的地方,那是他绝对无法靠自己前去的。

在与耶稣深入的团契中,在褥子团契里,瘫子的罪被指了出来,并得蒙赦免。

没错,成为社群的一员,就会触及到罪的问题。

——当我独自一人,我能说服自己,我是个相当谦卑的人。不过当我与别人共处,听到别人一直在赞扬某人时,心底就会响起一种绝非谦卑的抗议声,而且是很大声的。

——当我独自一人,我能说服自己,我是个相当有怜悯心肠的人。不过当我与活生生的人共处,了解到自己必须要花费精力、牺牲时间、操练怜恤绝非舒适的享受时,就显出我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为他人着想。

社群这个地方,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极限、惧怕与自我中心。独处之际,我们会自以为满有爱心;一旦与别人共处,时刻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就会发觉自己实在欠缺爱的能力,太常拒绝他人,又太自我中心。

耶稣满足了瘫子友人的愿望,或许甚至比他们所能体会的更为深远。如果某人是你的朋友,你对他最大的愿望——比外表的健全,甚至身体健康更为深邃的——是他与上帝和好。如果某人真是我的朋友,他最深的关切,应该是我品格与灵魂的健全与否。

你能想象吗?一个人的信心能为朋友成就何等的事!

朋友会为对方着想。

朋友互相服事。

朋友就是下定决心,不惜为对方拆屋破顶的人。

耶稣看到这群人,他们为了自己团体一员的益处,不计代价、豁出去地委身到底,并付诸行动。

从这群人身上,耶稣瞥见一些上帝起初造人的心意。他在失落的人海中,看到一个小小的平安之岛(今日我们中间学者很多,但和平使者很少)。他看到有人无惧于超大的“有瑕疵的”标签,仍为朋友赴汤蹈火。他自忖道,这是人性的极致展现。

他看到他们的信心。

在《悲惨世界》一剧中,有句歌词与使徒约翰所写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彼此相爱,就是看到神的面容。” (参约壹4:20)

可有人会为你抬褥子?

如果你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只有一个办法:“照着他的样子”——接纳他的瑕疵。

一旦在与人建立关系时,带着“人是正常的”这种幻觉,我们就会抗拒真相:他们并不正常。我们会进入永无止境的尝试,想办法改变他们、控制他们,或佯装他们是正常的。

成熟的伟大标记之一就是接受这个事实:人人都有其“瑕疵”。

正如玻璃有破碎的可能、硝化甘油有爆炸的可能,在适合的条件下,我们也有犯错的可能。这种倾向是神学家所称的“堕落”。

每一个人——都如羊一般——有我们无法控制的习性、覆水难收的过去与我们无法修正的过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褥子。这个褥子代表人的破碎与不完美,是我“不正常”的一面,是我最想隐藏起来的小小“瑕疵”标签。

——或许你的褥子是你似乎难以控制的脾气。对于自己的暴怒迸发而出的样子,你深感憎恶,不过你觉得已经失控,就如火山无法掌控里面的岩浆。

——或许你的褥子是惧怕。

——或许你的褥子是无法信赖别人,或需要掌控一切,或无法说出内心的话。

——或许你的褥子是压倒性的挫败感、自卑感(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或相貌平凡)或孤寂感。

我们都忙着从事“堕落管理”,想办法隐藏自己的“怪异”,人人都佯装比自己的现况更健康、更仁慈。

但是, 如果要建立深邃的友谊,你无法总是扮演强者。有时候你必须让别人来帮你拿褥子。

如果要经历生命的医治、灵命的成长、接纳与赦罪的恩典,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群体:在那里,我们不怕展露自己的褥子,也能为彼此抬起褥子。

让别人抬你的褥子,是自曝其短的时刻。当别人抬你的褥子时,他会看到你的弱点。若不小心松了手,还会使你受伤。

不过唯有容许别人看到我们的褥子,彼此关爱、接纳、服事、互相帮助,才有机会得着痊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