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琰究汽车
专注汽车行业投资研究,关注新能源汽车、汽车后市场、智能汽车、车联网等领域,欢迎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态梦网  ·  最新!天津公积金政策调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琰究汽车

【天风汽车 崔琰团队】分化加剧 变革持续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2017年中期策略

琰究汽车  · 公众号  ·  · 2017-06-22 23:07

正文


报告摘要



整车,预计下半年回暖同时自主分化趋势延续。上半年乘用车整体表现偏淡,前5月同比增长3.2%,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购置税优惠政策调整导致部分需求预支以及部分消费人群热情削弱。预计下半年乘用车销量回升,全年增速有望实现5%-7%,主要在于1)中长期,居民购买力持续攀升将保持市场消费力和意愿维持旺盛状态;2)短期,7.5%的购置税优惠政策仍有刺激作用。同时,前5月自主品牌依旧强势,市占率较2016年底再提升1pp,一线自主如吉利、上汽自主、广汽自主前5月累计销量增速分别达89%、119%、61%,远高于整体增速,更强于二三线自主,由于一线自主竞争力强,且乘用车市场短期不会恢复火爆局面,我们认为这一阶段自主品牌分化将延续,竞争格局将更明朗。


零部件,自主共振和国产替代的成长路径将更清晰。自主共振型的零部件厂商,因为各类原因发展历程相对缓慢,但由于配套近年崛起迅速的领军自主,从而销量、利润,进而研发、管理都将得到快速提升,经过升级迭代将直面与三资竞争对手。这个路径上,配套量(绑定快速成长的自主车企)和单车配套价值量方面(专注于高附加值零部件)能得以提升零部件商将更为受益。国产替代型的零部件厂商,一般早年在合资车企或大型三资一级供应商的扶持下供应合资车企,数年以来研发、管理体系都逐渐健全。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可以对内继续拓展自主客户,对外还可以继续向海外客户延伸。由于同时具备技术实力、成本优势、中国企业独特的灵活性,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一类公司目前多是细分领域龙头,并体现出强者愈强的趋势。


电动化、智能化持续贯穿汽车变革,近期建议关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步增长的趋势,同时今年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爆款车元年,建议把握以特斯拉为首的爆款车产业链投资机会。电动化方面,2017年1-5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13.0万辆,同比增长12%。其中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还未完全启动,但随客车的夏季需求小高峰到来、电动物流车商业模式重新确定需求,预计新能源商用车需求将从三季度开始平稳启动。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保持增长,非限购城市的需求持续出现。建议把握全球新能源市场同步增长的趋势,重点关注今年新能源乘用车爆款车及其产业链机会,尤其特斯拉产业链。6月起特斯拉Model 3的量产预期,以及明年巨头的加入预期将持续带来催化效应。智能化方面,2017年上半年智能驾驶领域政策继续完善,支持力度延续,但各大巨头开始集结站队,形成不同阵营。目前智能驾驶正在步入订单验证阶段,以摄像头和雷达为主的预警类ADAS有望优先放量,坚定看好执行端企业布局智能驾驶领域。


投资建议:

2017年下半年汽车行业处于自主分化加剧与电动智能带来的双变革中。


整车方面,在自主车企产品力、品牌力持续提升的同时,伴随着分化加剧,推荐一线自主标的【吉利汽车H+上汽集团+广汽集团H】,建议关注众泰汽车以及经销商标的广汇汽车。


零部件方面,自主共振类型的供应商有望实现量价齐升,国产替代类型的供应商将强者愈强,推荐优质零部件标的【拓普集团+新泉股份+精锻科技+新坐标+万里扬】,建议关注宁波高发、星宇股份、奥特佳。


新能源汽车方面,建议关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步增长的趋势,同时今年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爆款车元年,建议把握以特斯拉为首的爆款车产业链投资机会。推荐特斯拉产业链标的【拓普集团】,以及新能源整车企业【众泰汽车、江淮汽车】,建议关注特斯拉产业链标的广东鸿图。

智能网联方面,目前智能驾驶正在步入订单验证阶段,坚定看好执行层投资机会,建议关注智能化标的拓普集团、网联化标的宁波高发。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走弱、汽车消费情绪转淡、新能源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智能网联汽车订单落地低于预期。


1. 整车:自主品牌分化加剧 重视自主领军

1.1 回顾上半年:乘用车消费情绪偏淡


2017年上半年,乘用车销量增速放缓,商用车销量高增速延续。2017年前5月,汽车销量累计达1,118万辆,同比增长4.2%。其中,乘用车总销量942万辆,同比增长1.5%,狭义乘用车销量915万辆,同比增长3.2%。导致增速相对低迷的主要原因为:1)1.6L及以下小排量车购置税优惠政策调整至7.5%,削弱了部分消费者购车热情;2)由于优惠政策退坡,部分2017年初的购车需求在2016年底提前预支;3)三四线城市上半年房价上涨对车市也有一定影响。商用车前5月累计销售约176万辆,同比增长17.2%,其中重型卡车和轻卡累计销量58和72万台,分别同比增长57.8%和9.3%;而商用车维持高增速的主要原因为:1)“治超”政策影响延续;2)产品更新周期来临。



SUV销量占比持续增长,轿车、MPV占比持续下滑。2017年前5月,SUV销量占比自去年同期的36.0%增长5.4pp达到41.4%;轿车销量占比从去年同期的52.4%下滑3.0pp至49.4%;MPV较同期的11.6%,下滑2.3pp至9.3%。从分车型销量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SUV成为唯一增长车型,同比增长17.2%,轿车和MPV分别下滑7.4%和17.9%。



豪华品牌火力全开,行业高景气度延续。2017年前5月,凯迪拉克累计销量达6.8万辆,同比增长86.0%,成为豪华品牌中(保时捷暂无5月数据)增速最快的品牌,奔驰则以36.5%的增速位列第二;而奥迪受“上汽奥迪”事件等因素影响销量仅为20.3万辆,同比下滑15.3%,是唯一销量负增长的豪华品牌。此外,宝马、捷豹路虎、雷克萨斯、沃尔沃累计销量增速均超过19%。



1.2 展望下半年:车市稳步回暖

预计2017年下半年乘用车销量将稳步回暖,全年增速5%-7%。主要两点原因:


1) 政策持续驱动:自2017年起1.6L及以下小排量车购置税优惠政策调整至7.5%,纵观全年,仍然对市场存在一定的刺激作用,随2016年底抢购潮影响渐渐褪去,若2018年取消购置税优惠政策,2017年底将出现对1.6L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的抢购潮。2017年前5月国内狭义乘用车销量同比增加3.2%,其中1.6L及以下小排量狭义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5%,较2016年同期增速减少28pp,其2017年累计销量在狭义乘用车总累计销量中的占比较2016年同期下滑3pp至68%,较2015年10月1日政策施行前仅高出2pp。预计之后1.6L及以下小排量狭义乘用车销量占比将逐步回升。



2) 居民消费意愿继续保持旺盛:


a)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推动千人保有量增长;


b)乘用车市场换购需求不断增大。2011年到2016年乘用车换购需求占比从20.8%逐年提高至26.8%,增购换购将逐渐成为乘用车消费市场的主流;


c)年轻人消费市场迅速崛起,首购主力由80后逐渐向90后转移,且将逐步呈现由可选向刚需的转变;


d)近年来各汽车经销商集团纷纷大力开展保险、延保等汽车金融业务(2016年汽车经销商百强企业汽车金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金融渗透率的提升将直接刺激汽车消费。


1.3 SUV行情延续 自主品牌分化加剧


1.3.1. SUV行情:长期看需求 短期看供给


需求端,还未抵达临界点。2017年前5月SUV销量同比增加17.2%,增速虽较2015与2016年的40%+有所回落,但相较于乘用车增速而言,依旧保持高位,未出现因渗透乏力而出现的增速下滑的情况。于此同时,SUV款式开始朝多方向发展,其一,开始融合轿车舒适性的特点,其二,开始增加MPV大空间的特性,受众范围也将扩大。


供给端,各车企仍在加大各级别SUV的投放。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上市新车中64%皆为SUV;现有的新车计划中,SUV车型数占比亦达70%。2017年下半年主要车企规划上市新车类别统计其中自主品牌持续增加对大中型SUV的投入,而合资还在加大紧凑型SUV的投放。预计未来乘用车中SUV的销量占比将继续上升,达到50%甚至更高。


1.3.2. 自主品牌方兴未艾 分化将继续加剧


自主品牌崛起势不可挡,韩法系品牌持续衰退。2017年前5月,自主品牌零售占比继续攀升,较2016年底上升1pp达41.7%,而韩系品牌由于本身产品竞争力和萨德事件等多方面原因,下降显著,较2016年底下降近5pp。



自主品牌分化加剧,一线自主表现优异。2016年整体行情向好,各车企均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但2017年上半年乘用车销售转淡,自主车企分化加剧,一线自主品牌如吉利、上汽乘用车、广汽传祺,凭借多款明星车型脱颖而出,继续保持高增速,分别达到89%、119%、61%,市占率较2016年底亦分别提升1.6pp、0.9pp、0.7pp。反观产品竞争力较弱的自主品牌,如江淮、海马、江淮、比亚迪、奇瑞、力帆、江铃等市占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自主品牌将继续分化,强者愈强。新车型数x单车月销量x单车均价是对车企成长性最简洁有效的描绘,分别表征车企的竞争意愿、产品力和品牌溢价。统计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已上市和计划未来上市的各车企车型可看到,无论从自主品牌新车的推出数量,还是新车型的平均销量,自主品牌皆优于合资品牌。同时,虽自主品牌目前多数新车仍处于中低档价位,但是目前已有部分自主领军开始向上(中高端)突破:


1) 吉利汽车、广汽自主、上汽自主和长安自主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均发布和规划了至少5款车型,同时已发布新车型的单车月均销量均超过7,500辆,在众多车企中显著领先。密集的新车发布及完整的规划,体现了吉利、上汽、广汽、长安自主强烈的竞争意愿,单车月均销量则反映了其优于行业均值的产品能力。


2) 反观北汽自主、东风自主等自主品牌,虽推出的新车型数不落后于一线自主,但其销量却远不及;而一汽、比亚迪等品牌在新车型数和单车销量上均不及一线自主。

预计若市场持续不景气,自主品牌的竞争格局将愈发明朗,分化将加速,吉利、广汽、上汽等自主领军将继续向上突破,而二、三线自主品牌将迎来较为严峻的考验;在行业渐转暖的环境下,虽然分化亦将继续加剧,但分化速度将有所减缓。




2.零部件:随自主领军共振崛起

2.1. 自主共振 零部件厂商的增长双螺旋


零部件厂商成长过程中,量与价的影响非常明确。零部件厂商营收可以拆为量和价两个维度,量即为配套车型及其销量所体现出的配套量,价即为配套产品种类及其价格所体现出来的单车配套价值量。两个维度里的四个因素任一增长都会带来零部件厂商营收的增长,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还会带来毛利率的提升(规模效益、产品高端化等)。四个因素中,除了车型销量无法由零部件厂商直接掌控以外,其它三个因素皆反映了零部件厂商的竞争能力。通常零部件厂商的进阶路线都是沿量的提升(实现市占率的提升),再进而实现价的提升(产品高端化)。这不仅是营收增长的两个维度,也是对零部件投资标的选择的两个标准。



自主车企崛起对自主零部件厂商的共振,也主要来自于量和价两方面。首先,自主车企销量的迅速增长,将直接拉动自主零部件厂商配套产品销量的增长。随销量增长收入增加,自主零部件厂商会进行研发和产能的再投资,传统产品有望进入正向循环使其市场地位增强。其次,主业良好运转的同时,自主厂商会推动产品高端化,出于价格、服务、稳定配套体系等方面的考虑,自主车企会对零部件厂商的高端化产品研发、路试以及配套给予支持,这是在新品量产过程中极为核心的一个环节。最终,无论是什么类别的产品,当自主厂能达到与合资/外资相似的产品质量后,通过价格和服务的差异,就有可能逐步实现替代。



2.2. 国产替代 也是毛利率从低到高的过程


国产替代从低毛利率产品向高毛利率产品蔓延。零部件厂商的国产替代,已经从早期的内外饰逐渐进入到玻璃、轮胎、车灯等产品领域,产品附加值和毛利率明显呈现出了由低到高的过程。目前仍有大量的高附加值、高毛利率产品还未实现较大规模的国产替代,如座椅、自动变速器、助力转向系统等,不过合资/外资的市场份额也逐渐开始出现松动,如天成自控借助众泰的配套进入座椅总成领域,万里扬收购奇瑞变速器资产开始深挖自动变速器市场。总体上汽车零部件产业有较多子领域还有国产替代的空间,尤其毛利率高的产品,随自主品牌的不断成长、国内人才和研发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些产品的市场将迎来替代潮,领军零部件厂商将显著受益。



在国产替代过程中,产品毛利率可能先降后升。当自主零部件厂商产品具备竞争力时,合资/外资厂可能通过降价压缩利润空间来与之竞争,从而主导行业毛利率中枢下移。但通常自主厂商能接受更低的利润率、能提供更快速灵活的服务,而外资/合资厂商由于综合程度更高,业务条线更齐全,他们更倾向于出售竞争环境与毛利水平恶化的业务,由此行业可以迎来一波整合。整合之后,新龙头逐渐脱颖而出,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行业毛利率也开始回升。



2.2.1. 变速器:自动代手动 自主迎新春


手动挡占比持续下滑,自动变速器多技术同发展。自动变速的变速器可分为自动变速器(AT)、双离合变速器(DCT)和无级变速器(CVT)。从国内汽车上牌数量数据来看,MT车型的市占率持续下滑,从2009年的53%下滑到2015年的44.6%,AT、CVT、DCT的市占率分别为37.9%、9.3%、7.7%。;MT占比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1)自动变速器技术已经成熟;2)自动变速器操作性优于MT;3)自动变速器更加适宜于城市路况驾驶。此外,汽车之家的汽车置换市场调研得知,72%的消费者会选择自动变速器置换车型。



自主变速器品牌机会在自主车企市场。自主车企与合资车企相比相对开放,自主变速器供应商更容易进入其配套体系。2015年,自主品牌手动挡占比明显过高,达到80.5%;AT、CVT、DCT分别为11.3%、3.7%、2.9%;相比合资品牌车型,自主车企自动变速器的市场渗透率还不是很高,自动变速器替代MT的市场空间更大。



2020年国内自动变速器市场有望达到2,300亿元。2015年国内自动变速器市场渗透率为55.4%,而北美与日本自动变速器的市占率已经达到90%以上。假设2020年,国内乘用车产销达到3,300万辆,自动变速器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则自动变速器的总需求超过2,300万台;如果平均一台自动变速器价格为1万元,则2020年的市场规模达到2,300亿元。2015年,国内自动变速器现有产能规模约为100万台,假设2020年自主乘用车销量占比达60%,自动挡变速器占比达60%,其中自主变速器配套占比80%,则自主乘用车市场接近1,200亿元,期间CAGR约达70%,将远高于行业整体增速。


2.2.2. 座椅总成:轻量化与电子化推升单车价值量


国产化在即,自主进展喜人。汽车座椅单价仅次于动力总成,约占整车成本的5%,国产化降低整车成本的需求较高。根据水木清华研究中心发布数据,2015年全球汽车座椅行业主要被美、日、欧等地企业把控,排名靠前的供应商分别为江森、李尔、弗吉亚、丰田纺织、麦格纳等。国内市场主要被美国的江森、李尔,德国的博泽,日本的丰田纺织和法国的弗吉亚,国内天成自控、浙江俱进和江苏裕华具备乘用车座椅总成能力,有望打破现有供应格局;而核心零部件方面,双林股份实现座椅电机的技术突破,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实现座椅电机和带遥控座椅位置记忆模块技术突破。



2.2.3. 车灯:LED与自适应智能化


LED成为车灯光源的新宠。汽车光源从燃料照明到白炽灯和卤素灯到氙气灯再到LED灯和激光灯,产品升级迅速。2009年至2016年间,卤素灯依旧占据市场主导,氙气灯市占率较为稳定;LED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和发展尤为迅速,实现从无到有,2016年市占率达16%,成为车灯领域的新宠。而激光大灯由于成本极高,仅在超豪华车中得到应用。假设到2020年国内乘用车产销达到3,300万辆,LED大灯装载率达到50%,单套系统价值量约为1,500元,则市场空间接近250亿元。


自适应大灯(AFS/ADB)提升汽车运行安全,辅助智能驾驶利器。传统的前照大灯是直射车身前段,但是在转弯的时候车身的旋转角度往往是滞后的,为了避免该情况,减少弯道盲区发生的交通事故,自适应大灯(AFS/ADB)变得必不可少。自适应大灯(AFS/ADB)可实现大灯的上下左右调节,解决炫目问题;同时可以添加摄像头来识别路况,辅助驾驶。全球车灯市场主要集中在小糸、马瑞利、法雷奥和海拉等海外巨头,国内星宇股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LED大灯进入合资配套体系,自适应大灯(AFS/ADB)配套广汽传祺GS4,未来发展看好。



2.2.4. 轮胎:自主半钢子午轮胎表现优越


半钢子午轮胎市场需求空间大。子午线轮胎具有滚动阻力小、附着性能好、缓冲力强和承载能力大等特点,应用于绝大多数汽车上;子午线轮胎又可细分为全钢子午胎和半钢子午胎,全钢子午胎主要用于中重卡,半钢子午胎主要用作轿车和轻卡轮胎,市场需求空间大。


后市场将稳定轮胎内需增长。根据中橡协数据统计,国内轮胎出口占比高达40%,内销60%。外销受美国“双反”和全球宏观经济影响,产量同比下滑;内销部分60%配套后市场,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未来轮胎的内需将维持一定增速。


自主企业发奋图强,步入轮胎大国。国内进口车型和中高端车型的轮胎市场主要被日本普利司通、法国米其林和美国固特异等巨头垄断,自主企业像青岛双星、赛轮金宇和玲珑轮胎等企业在中低档车型中基本实现半钢子午轮胎的进口替代。据美国《轮胎商业》发布2016年的全球轮胎75强名单,中国大陆31家,台湾5家,印度11家,美国4家,日本4家,韩国3家。国内轮胎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在工业体系的支撑和内在需求的刺激下,未来将快速向高端化领域进军。



2.2.5. 空调压缩机:未来将实现斜盘式进口替代


自主完成涡旋式替代,斜盘式技术即将突破。汽车空调领域近年来兼并整合加快,随着德尔福和伟世通出售热交换业务后,全球基本形成了日本电装、法雷奥、汉拿空调和马勒贝洱四大巨头。主流乘用车空调压缩机主要以斜盘式、涡旋式为主,其中,斜盘式应用最为广泛,市场渗透率约为65%,主要用于合资企业,市场被华域三电、汉拿、电装等合资供应商占据,自主方面,只有富通空调(被奥特佳收购)具备核心技术;涡旋式具有容积效率高、可靠性高、噪音低、振动小、成本低等优点,深受自主品牌汽车的青睐,已经实现进口替代。我们认为未来自主企业将逐步实现斜盘式压缩机技术突破,实现合资替代。


3.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启动 把握爆款车元年


3.1 上半年 销量约束从供给转向需求


2017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回暖时点和速度高于预期,商用车表现低于预期。上半年1-5月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快速回暖的拉动下,累计产量达到了13.0万辆,同比增幅达到了12%。其中:


1) 乘用车市场自2月底北京公布今年的第一批备案车型开启,当月乘联会口径销量即达到1.7辆,环比增长了1.1万辆,增幅为205%;此后乘用车销量持续增长,到5月达到3.8万辆的水平,单月同比增长45%,前5月累计售出11.7万辆,同比增长35%,整体上市场的启动时点和逐步回暖的速度都高于市场原有预期。


2) 商用车产销平淡,启动速度低于预期。节新网统计口径,客车前5月产量分别为228、303、1,702、1,177、1,973辆,远低于2016年的产销水平;专用车产量虽然呈现逐步回升的趋势(1-5月分别为313、185、786、1,968、3,330辆),但从绝对值的角度来看依然偏低。前5月,客车累计产量为5,383辆,同比减少80%;专用车累计产量为6,582辆,同比增长55%(2016年由于未进入推荐目录,基数也很低)。



一季度的产业推进核心在于供给端调整。2016年12月30日,四部委正式下发全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在进入1月之后,车厂才批量开始对车型进行技术调整以符合最新补贴标准,与上游谈判供应价格以降低补贴退坡带来给自身带来的利润压力,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来改善3万km要求带来的资金压力。


乘用车由于补贴退坡幅度不大,技术调整迅速,在1月春节前发布的第一批推荐目录中就入选了73款车型,为2月的放量奠定了基础,后续入选的车型数量就大大减少,进入正常的改款和新增阶段。


但客车与专用车/货车却是在4月初发布的第三批推荐目录中才大规模入选,分别达到了454款和142款,环比增加了326款和105款。尽管第一批和第二批也有传统的客车、物流车大厂入选了车型,但绝对值的峰值和行业中尾部企业的跟进才反映了行业整体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二季度及之后的产业推进核心在于需求端启动,目前速度还不明朗。第四批、第五批推荐目录的车型数持续回落,显示供给端已经调整完毕。但到目前为止,乘用车的非限购城市需求和客车、物流车需求都还没有展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跟踪。


新能源乘用车方面,非限购城市需求已出现,增长速度有待进一步观察。如前所述乘用车销量已持续增长。从4月单月以及1-4月的交强险数据来看,虽然北京、广东、上海三省市的合计份额仍在60%以上,但山东、湖南、天津、陕西等非限购省份的需求也在持续启动中,多数主流车企前四大销售省份的合计份额也有所下降。单拎出3月数据,186座非限购城市的平均注册量约为21辆,销量前49名的非限购城市平均注册量为63辆,证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已经开始分散地存在了。像潍坊、金华、郑州、青岛、淮安、济宁这些城市的注册量都上百了,长沙、宁波、南昌、苏州、安庆、中山、绍兴、西安、九江、成都、临沂、许昌等城市的销售注册量上了50。这其实是说明非限购城市对新能源车有非牌照的需求,但具体启动的速度,仍旧需要通过后续的数据来观察跟踪。



客车和物流车方面,整体需求在2季度仍受到压制。新能源客车主要在于退坡幅度大,即便有车厂、电池厂承担成本的增加,终端客户也将迎来客车到手价的小幅增长。这种增长将使得客户的购买意愿变得相对犹豫,需要进一步决定是否购买、什么时候购买、以及具体买哪一家的,这些都会影响需求的启动。新能源物流车主要在于3万公里的运营限制,其本身的补贴退坡并不明显(尤其30kWh电量以下的车型),运营限制使得整车厂需要调整商业模式、资本运作模式,同时还需要和经销商一起寻找真实的物流需求,以避免申请国补的时点延后或消失,这些也都会影响需求的启动。


3.2 下半年 预计需求平稳增长

客车需求有望随传统的夏季小高峰的来临而平稳启动。传统上,7/8月是客车企业订单交付的小高峰,因为下游客户一般要赶在9月开学之前完成这一阶段的客车采购工作。从流程上,一般0.5个月左右招投标,1-1.5个月从订单到交付,那么7/8月的交付旺季实际上就应该在6月看到招投标的陆续开展。目前,公交车也主要以新能源为主,那么这一轮需求的启动实际上也是带动新能源客车销量的增长。我们预计销量的回暖将是逐步完成的,过去月度销量的骤升骤降主要来自于补贴政策的变化。按计划,2017年和2018年的补贴政策保持一致,在需求受到严格政策、补贴退坡涨价的整体压缩下,销量暴涨暴跌出现的可能性减小,更多地可能是迫使销量接近真实需求,沿着较为简单的供需关系增长。


物流车需求有待真实需求、商业模式与整车供应进一步匹配。3万km的限制政策使得整车厂、经销商需要认真地寻找真实的物流需求。相对于客车厂的规模、公交线路的稳定性,物流车厂实际上面临着更大的3万km带来的资金和客户鉴别、匹配压力。如何寻找资金、如何降低资金成本、如何进行有效的销售,都延缓了物流车需求的回暖,并拖累了速度。但是,面对每年超过200万辆的城市物流车的巨大市场空间(包括轻微客、轻微卡)、从2015到2016再到2017年电动物流车的不断迭代完善、上汽、北汽、中通等大厂的持续加入,乃至阿里这样的业外推手,实际上电动物流车无论需求端还是供给端都在持续改善,而且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新能源乘用车的需求有可能随非限购城市的差异化支持政策和新车型的持续入市而逐渐打开。新能源乘用车在京沪十来万辆/年的需求之外,更多的是依靠非限购城市的需求。在非限购城市,新能源乘用车的优势在短期仍然需要地补、差异化的交通管理政策来进行丰富。今年发布更新的补贴政策、差异化交通管理政策的城市并不多,仍有释放空间。于此同时,合资车企在双积分的压力下,自主车企在弯道超车的信念中,今年都加大了新能源产品的投放,供给端的持续更新能够保证市场中更早产生能受到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2017全年我们预计新能源汽车总产量为70万辆,同比增长36%;其中乘用车53万辆,同比增长63%;客车9万辆,同比减少34%;专用车9万辆,同比增长48%。



3.3. 2017 新能源乘用车的爆款车元年


随供给推动需求,我们预计今年市场上有望产生具有典型意义的新能源爆款车型,并且将分别从A00级车型、热销油车电动版、豪华车这三个类别中产生。


A00级车型短期内将保持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地位。燃油车中A00级并不占优势,这与中国乘用车市场追求大气外形、油价不高等原因相关。但对于A00级的新能源车而言,目标市场并非原有燃油车的市场,而是私人消费领域的常规代步,以及公共出行领域的分时租赁,从历史上A00的主要销售区域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到除了产地省以外,A00售出的主要也都是低速电动车比较盛行的省份。


在需求方面,A00级新能源车价格便宜,目前的到手价普遍在4-6万元,逼近低速电动车;同时电动经济性的特征更适合车辆运营以降低成本,6月初交通部也公布了《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鼓励分时租赁。


在供给方面,各车企也纷纷加大了A00级车型的投放,从去年开始,包括北汽新能源、江铃、奇瑞、五菱、海马等车企都投放了或预计投放全新的A00级车。目前在售的25款主力纯电车型中,有11款为A00级车,2017年前5月A00级的累计占比从2015年的40%、2016年的34%上升到了当下45%(1.6万辆),所有新能源车型中销量最高的两款也都是A00级车型,分别为北汽新能源的EC180(1.5万辆)和知豆D2(1.4万辆)。



传统油车电动版将逐渐成为新能源主力车型。新能源乘用车的普及主要还是依靠染料类别和动力系统的替换,并不会全面变革人们已有的对乘用车外观、形式的消费偏好,A级车仍是所有乘用车中最主流的级别。到未来,纯电、插电混动会与燃油一道成为同一款车型的不同燃料版本。同时各车企也在开发适用于不同燃料版本车型平台。目前吉利帝豪EV、和荣威eRX5、ERX5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意义的热销油车的电动版本。其中吉利帝豪轿车销售高峰时月销量接近3万,帝豪EV自推出以来销量一直较好,2017年升级之后在5月达到了3,015的单月销量。荣威RX5也是一款畅销SUV,销售高峰时月销量超过2万,插电混动版的eRX5上市之后很快就达到了2,000左右的月销量,近期上汽还将推出RX5的纯电版本ERX5。



新能源豪车也有特定需求,今年特斯拉Model 3会再度点燃市场。宝马今年3月也推出了X1插电混动版本,终端到手价37.48万元,纯电里程60km,主要满足对新能源车和对车辆品质都有需求的消费者。特斯拉既是新能源标杆车企,也是新能源豪车标杆车企,这一类需求主要是追求新颖和科技感。特斯拉自Model S、Model X以来一直引领行业对电动和智能的关注,价格下探后的Model 3自2016年3月31日开启预订以来,全球预订量已经超过了50万台,并且将于今年7月开始批量生产,全年目标是9万辆,2018年目标是36万辆,销量远超此前的任何一款新能源车,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新能源爆款车。目前从上游和特斯拉自身的了解,Model 3排产一切顺利。



目前A00领域销量领先的车企是北汽(EC180)、吉利知豆(知豆D2)以及众泰(全部产品都是A00级)。热销油车电动版市场领先的是吉利(帝豪EV)和上汽乘用车(eRX5和ERX5)。新能源豪车市场领先的则是特斯拉(无论Model S、Model X还是Model 3)。



3.4. 全球市场加速增长 纯电路线确立


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持续增长,2017年明显加速。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于2011年正式启动,当年纯电动和插电式合计销量接近5万辆,同比增长603%。其后,全球销量不断增长,到2016年已达到75万辆,5年CAGR达到74%。进入2017年,全球市场再度加速,前4月累计销量达到25万辆,同比增长41%;扣除中国市场的销量后,前4月累计销量为12万辆,同比增长47%。目前海外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美国、欧洲、日本,地域属性仍比较明显——美国市场的主力车型是特斯拉Model S、日产Leaf、雪佛兰Volt、福特Fusion Energi等;欧洲则是雷诺Zoe、日产Leaf、三菱欧蓝德PHEV、宝马i3等;日本则主要丰田普锐斯Prime、日产Leaf、三菱欧蓝德PHEV。但整体上,日产Leaf、宝马i3是在多个市场销售情况都比较好的车型。



双积分加速全球车企向纯电路线转型,并改善产品供给。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乘用车市场,也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15年中国/全球的乘用车销量占比为32%,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为42%。各大汽车巨头在中国均有体量庞大的合资车企,都是重要的利润来源。2016年9月,中国公布了第一版双积分并行考核的方案,要求各汽车生产/进口企业必须要满足油耗要求,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燃油车生产情况来生产一定量的新能源汽车,如果无法满足油耗和新能源汽车产量要求,则将产生负的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需要通过积分交易来抵平,或者接受停产等相应惩罚。6月前不久,第二版的方案再次确认正式考核将从2018年开始。


在这项政策的推动下,汽车巨头纷纷加快了向新能源转型的步伐,加大投资和新车投放,尤其大众和丰田,转变明显:过去大众主要致力于传统发动机的节能路线,而双积分的出台加速了江淮大众的落地;丰田在去年4季度宣布将纯电路线与油电混/燃料电池路线并举,而过去丰田主要发展油电混动、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这种转变之下,无论全球市场还是中国市场,外资车企的车型供给将加速增加,有利于改善消费者认知加快渗透加速时点的到来,同时也会重塑竞争格局,让德系开始进入竞争。


4. 智能网联:产业化步伐提速进行时


4.1. 政策支持力度愈强 智能驾驶迎春

政策敲定长期发展框架,加速产业落地。2017年上半年,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鼓励智能驾驶发展的政策,其中许多国家为首次公开支持智能驾驶的发展。中国仅在半年时间内就出台了3项利好智能驾驶行业发展政策,并计划构建两个智能驾驶实验和示范区。其中《全面推进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智能驾驶敲定了长期的发展框架;而《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则加速了智能驾驶相关技术的落地;而两个实验基地的构建将加速相关技术的进步。



4.2. 巨头多阵营格局渐成型 加速产业化进程


多阵营对峙格局渐成型,智能驾驶产业步伐渐提速。2017年上半年,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在经历了各自为战的混战时代后,各大集团纷纷选择抱团。目前最大的两个集团当属以英伟达和Intel为核心的联盟,前者包括奥迪、戴姆勒、大众、丰田四家主机厂,博世和采埃孚两家tier1供应商,蔚来、特斯拉等造车新兴势力。后者联盟同样包括Mobileye(被Intel收购)、宝马、德尔福、百度等巨头。此外,百度最近也公布了其“Apollo”计划,欲汇集资源与技术。目前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正由百家争鸣向多足鼎力演变,而资源的聚集意味着研发效率的提升和产业进程的提速。



传统车企积极应对无人驾驶产业变革,剑指2020。与各大巨头抱团研发交相辉映的则是各主机厂的“2020计划”。多数汽车集团欲于2020年前实现智能驾驶商业化,并力争实现完全无人驾驶汽车。在巨头抱团与整车厂“2020计划”的复合作用下,未来几年智能驾驶将迎快速发展期。从上半年技术突破的方向上来看,ADAS和车联网技术为当下研究的热潮及趋势。



4.3. 预警类ADAS先行 逐渐步入订单验证期


一级供应商依靠底盘电子控制系统掌控ADAS集成控制领域。据盖世汽车网产业链整理分析,在AEB、ACC与LKA等汽车主动驾驶ADAS功能之所以是ADAS的核心,市场份额主要由实力强大的一级供应商(Tier 1)所占据。以博世、采埃孚-天合为代表的Tier 1依靠其深厚的底盘电子控制技术(如ESP、ABS),加上与OEM密切的合作关系,在集成控制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其中,在欧美市场中,具备物体识别的ECU市场主要由博世、Autoliv、德尔福、大陆和海拉占据;在日本市场中,ECU市场主要由富士、大陆、日立、电装和天合掌控;国内市场,ADAS集成还未形成明显的竞争格局,布局比较完善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亚太股份、均胜电子等。



感知端趋势:1)短期来看,预警类ADAS上量速度快,创业型公司有可能获得整车厂订单,抢占ADAS的第一个快速发展点,重点看好摄像头放量;2)长期来看,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不断提高,传感器融合使用是发展必然要求,传感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底盘电子控制将集成供应。



摄像头:智能驾驶之眼,价格低廉助其优先上量。摄像头分为前视、侧视、后视和内置四个部分,未来要实现全套ADAS功能,单车需配备至少5个以上摄像头,而Yole公司直接认为无人驾驶需要摄像头的数量为11个。中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有望快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车载摄像头市场。


智能驾驶开启ADAS千亿级市场。核心假设:1)到2020年,国内ADAS市场乘用车渗透率提高到50%;2)我国乘用车到2020年乘用车销量将达3,300万辆;3)到2020年,单车ADAS价值5,000元;4)国内商用车销量预计到2020年达到35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到80%,单车价值量为3,000元;5)到2020年汽车保有量达到2亿辆,后装ADAS单车价值1,000元,渗透率为30%。估算结果:到2020年,国内乘用车ADAS前装市场规模达825亿元;商用车ADAS前装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达84亿元;存量车型ADAS市场规模600亿元。目前国内ADAS市场规模仅70亿人民币,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4.4. V2X标准技术双突破 产业步入快速成长期

车联网起源于物联网概念,指的是汽车通过网络实现车车、车路、车云和车人等互联,提升用户便利用,并产生附加商业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车联网整体还处于产业探索的阶段,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目前情况一点也不为过,这背后的主要原因为:


1)用户体验得不到绝佳体验,智能手机承担一部分的车联网功能;


2)驾驶人的属性决定了目前技术条件下,驾驶人必须在集中精力安全驾驶。


车机必然会取代智能手机,这既是驾驶人需求,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必然选择。目前由于车内数据延时明显、路况更新不及时、定位较为不准确、网络传输较慢等原因,使用得车机的使用率低于智能手机。然而车机的体验绝不是手机可以比拟的,原因在于:1)手机的硬件相对车机较弱,车机的定位能力更强;2)车机屏幕大,操纵更适合驾车场景;3)只有车机可以获得更完整的整车数据,未来产品的综合体验一定会远超智能手机。同时,智能网联汽车要实现商业化,车联网是必须的。



痛点逐渐解除,产业迎来真变革。随着5G时代的加快到来,华为和大唐等企业开启5G的中国时代,3GPP等国际组织加快落实通讯标准的统一,届时车联网的通讯障碍将得到彻底解决,延迟、画面感差等用户体验问题将得到解决。同时,无人驾驶加速到来,到2020年很可能率先实现小量商业化;无人驾驶一方面需要车联网的技术辅助,另一方面将完全释放驾驶人属性,人和车对于车联网变为硬性需求,技术进步与内在需求驱动产业加速变革。


3GPP即将冻结LTE-V标准。3GPP组织已经完成LTE-V中V2V部分标准的冻结,并将于2017年完成V2I、V2P部分的标准冻结。这意味着技术标准逐步明朗,商业化阶段有望快速到来。根据3GPP规划,LTE-V相关芯片及模组有望于2018年开始试点,2019年有望大规模商用。


LTE-V有望助中国车联网实现弯道超车。国际上,车联网主流的通讯技术选择有DSRC和LTE-V;其中,DSRC发展较早,由欧美日等国家主导,目前技术发展已相对成熟;LTE-V虽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但因其具有众多优势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DSRC技术的有力挑战者。在LTE-V标准方面,华为和大唐走在国际前沿;2016年11月17日,华为主推的Polar Code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场景编码方案,开启5G的中国时代。5G将解决汽车通讯痛点,结合华为、大唐主推的LTE-V有望实现国内车联网领域弯道超车。因此,我们预判LTE-V最终被确定为国内V2X标准的概率较大。


5. 投资建议



今年上半年汽车板块受乘用车市场转淡拖累,表现相对偏弱。从年初到6月19日,在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分别上涨1.3%和0.8%的情况下,汽车板块收跌1.3%,于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11位。



虽然板块整体走势较弱,但结构上依然有颇多亮点。一季度自主崛起投资逻辑推动汽车板块最高上涨10%;5月上中旬以来,以上汽集团为首的白马股蓄势反弹,上汽集团、华域汽车在上半年分别最高实现了40%和52%的涨幅;领军自主吉利汽车H投资热情从去年延续到了今年二季度,上半年最高实现了113%的涨幅,并不断突破股价历史新高。



整车和零部件板块当前估值水平相对合理。截至6月19日,汽车板块PE TTM在申万一级行业中处于中下游,近半年以来大致在倒数第6的位置,与两年的情况相仿,低于去年同期倒数第8的排名。当前汽车整车和零部件板块的PE TTM分别为15X和26X,前者在历史上处于相对平均的区间,后者偏高。但从海外经验来看,零部件标的由于风险更为分散成长性更强,估值一般是整车标的的2-3倍。考虑未来3-5年汽车行业清晰可见的增长及优质企业的成长路径,整车和零部件板块当前的估值水平相对合理。



整车,预计下半年回暖同时自主分化趋势延续。


上半年乘用车整体表现偏淡,预计下半年市场将回暖。前5月狭义乘用车销量915万辆,同比增长3.2%。乘用车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1.6L及以下小排量车购置税优惠政策调整至7.5%导致1)部分消费者购车热情削弱,2)在2016年底预支2017年初的购车需求。我们预计下半年乘用车销量将回升,全年增速有望实现5%-7%,主要在于1)中长期,居民购买力持续攀升、换购需求持续增大,市场消费力和意愿将继续保持旺盛,2)短期,7.5%的购置税优惠政策仍有刺激作用,尤其在明年进一步退坡的预期下。


自主品牌出现分化,分化预计延续。前5月自主品牌依旧强势,市占率较2016年底再提升1pp,分化加剧领军车企格外出彩——吉利、上汽自主、广汽自主前5月累计销量增速分别达89%、119%、61%,远高于整体增速从而提升其市占率。由于一线自主竞争意愿、产品力及市场认可度均优于二、三线自主,乘用车市场短期不会恢复火爆局面,预计这一阶段自主品牌分化将延续,竞争格局将更明朗。


零部件,自主共振和国产替代的成长路径将更清晰。


自主共振型的零部件厂商,因为技术壁垒、机遇、进入时点等多方面原因,发展历程相对缓慢,但由于配套领军自主,而领军自主近年快速放量,拉动零部件厂商利润,进而研发、管理快速提升,完成一定积累后,将直面与三资竞争对手。这个路径上,配套量(绑定快速成长的自主车企)和单车配套价值量方面(专注于高附加值零部件)能得以提升零部件商将更为受益。看好自动变速器、座椅总成、车灯、轮胎、空调压缩机等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国产替代型的零部件厂商,一般早年在合资车企或大型三资一级供应商的扶持下供应合资车企,数年以来研发、管理体系都逐渐健全。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可以对内继续拓展自主客户,对外还可以继续向海外客户延伸。由于同时具备技术实力、成本优势、中国企业独特的灵活性,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一类公司目前多是细分领域龙头,并体现出强者愈强的趋势。


电动化、智能化持续贯穿汽车变革,近期建议关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步增长的趋势,同时今年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爆款车元年,建议把握以特斯拉为首的爆款车产业链投资机会。


电动化方面,2017年1-5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13.0万辆,同比增长12%。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还未完全启动,但随客车的夏季需求小高峰到来,电动物流车商业模式重新确定从而更好地匹配物流需求,预计新能源商用车需求将从三季度开始平稳启动。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保持增长,非限购城市的需求持续出现。建议把握全球新能源市场同步增长的趋势,重点关注今年新能源乘用车爆款车及其产业链机会,尤其特斯拉产业链。6月起特斯拉Model 3的量产预期,以及明年巨头的加入预期将持续带来催化效应。


智能化方面,2017年上半年,智能驾驶领域政策继续完善,支持力度延续,但各大巨头开始集结站队,形成不同阵营。目前智能驾驶正在步入订单验证阶段,以摄像头和雷达为主的预警类ADAS有望优先放量,坚定看好执行端企业布局智能驾驶领域。网联方面,5G将解决汽车通讯痛点,而华为将开启5G的中国时代,推动车联网进入新时代,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


整车 - 推荐:


吉利汽车H:开启强产品周期,2H17中高端品牌LYNK & CO新车将上市接力提升品牌溢价;


上汽集团:合资补齐SUV短板,步入新车周期未来增长稳定;自主品牌提供较大业绩增量,豪车奥迪注入预期,布局低中高端全部市场,打造国内版“大众集团”。


广汽集团H:合资日系双雄维稳;菲克三菱国产化进程加速,基数小迸发高增长;自主传祺驰骋快车道。


整车 - 建议关注:


众泰汽车:有望复制自主领军企业曾经在2/3线城市的成功,以及OPPO、vivo在四五线区域的成功;


广汇汽车:收购宝信巩固行业龙头地位,未来预计持续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增值服务业绩打开。


零部件 - 推荐:


拓普集团:NVH龙头,绑定吉利、通用、特斯拉,电子真空泵突破海拉等垄断,IBS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全国第一家量产厂商;


新泉股份:绑定吉利、上汽、广汽等多款明星车型,实现业绩高增长;可转债突破公司产能瓶颈。


精锻科技:汽车精锻齿轮龙头,绑定大众总实现业绩高增长,储备底盘、压缩机等锻件新项目,收购宁波诺依克布局汽车电子控制业务VVT。


万里扬:专注汽车变速器,通过收购奇瑞CVT,构建自主独立第三方变速器龙头。


零部件 - 建议关注:


宁波高发:主业产品升级增长稳健,收购雪利曼布局车联网和电子仪表盘,打造智能网联集成供应商;


星宇股份:自主车灯龙头,高端产品不断获国际大厂认可,智能网联业务稳步推进;


奥特佳:空调压缩机龙头,高毛利的电动空调热泵压缩客源优质稳定;


天成自控:工程机械座椅龙头,国内少数具备乘用车座椅总成能力的公司,已进入众泰配套体系。


新能源汽车 - 推荐:


拓普集团:特斯拉产业链标的,供应底盘轻量化结构件。


众泰汽车:电动领域发展时间早,A00级产品储备丰富。


江淮汽车:与大众合资研发生产纯电动车。


新能源汽车 - 建议关注:


广东鸿图:特斯拉产业链标的,供应轻量化材料。


智能网联 - 建议关注:


拓普集团:NVH龙头,主业绑定吉利+通用+特斯拉实现高增长,通过IBS布局智能驾驶执行端,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家、全国第一家量产厂商;


宁波高发:收购雪利曼布局车联网、虚拟仪表、CAN总线业务,打造智能网联集成供应商。



6.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走弱、汽车消费情绪转淡、新能源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智能网联汽车订单落地低于预期。


天风证券汽车团队,专注汽车行业投资研究,提出汽车四化(电动化、电商化、智能化、共享化),关注新能源汽车、汽车后市场、智能汽车、车联网等流域,希望通过研究可以为汽车产业与投资贡献力量。欢迎汽车相关产业的专家、投资人与媒体添加微信cicicy并关注公众号“琰究汽车”,进行资源对接与共享。


详细内容请见报告正文。 

相关报告

自主崛起+自主共振系列深度报告

《汽车的巨变: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 》,2017.05.14

《宁波高发:携手雪利曼构建智能网联生态 期待外延再布局》,2017.03.14

《复刻手机 汽车再造自主崛起最强音 ——“自主崛起”系列深度报告四》,2017.02.26

《收购宝信发挥协同效应 增值服务实现流量变现— 广汇汽车(600297)深度报告》,2017.02.22

《上汽集团:荣威i6将黑科技进行到底 上汽自主强力新品》,2017.02.20

《拓普集团:跟随吉利设立瑞典研发中心 这就是自主共振!》,2017.01.23

《江淮汽车:多元化合作 产业链整合 打造未来新能源汽车龙头》,2017.01.04

《天风汽车17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新征途》,2017.01.01

《自主品牌的第三次扩张潮 来自时代的引力 ——“自主的共振”整车系列报告二》,2016.12.18

《新的征途—汽车行业2017年策略》,2016.12.14

《齿轮上的群落演替——“自主的共振”汽车零部件系列深度报告之变速器》,2016.11.24

《混战已经来临?!——从长城WEY看自主品牌向上突围》,2016.11.17

《未来即现在 你的就是我的——吉利产业链史上最深度解析报告》,2016.10.20


新能源汽车系列深度报告

《50页重磅电动物流车深度报告:蛰伏之后,蓄势待发!》,2017.01.04

《新能源汽车购置指南 摇号拍牌再无忧~》,2016.12.31

《混沌中酝酿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趋势专场》,2016.12.18

《TA们的秀场 我们的前瞻——2016广州车展 等你们来!》,2016.11.18

《从一门心思 到两手准备——丰田新能源路线改弦更张标志全球电动化路径确立》,2016.11.10

《路线图明确阶段任务重点 未来仍需关注实现路径和格局变化——新能源汽车行业系列点评一》,2016.10.27


智能汽车系列深度报告

《你是车的眼,带我领略未来的汽车——智能汽车系列深度报告二》,2017.03.14

《在变革中腾飞——智能网联汽车专场》,2016.12.18

《智能汽车系列深度报告八:特斯拉推完全自动驾驶 关注感知+执行端》,2016.10.24

《最全面/最干货的智能网联汽车百页PPT 把握汽车变革中的机会之智能网联汽车》,2016.9.12

《智能汽车系列深度报告七:北京车展-智能化、电动化是最大亮点》,2016.05.04

《智能汽车系列深度报告六:云意电气-汽车核心电子龙头整装待发》,2016.04.07

《智能汽车系列深度报告五:特斯拉Model 3发布超预期-- 电动车大众化:特斯拉将成为下一个苹果》,2016.04.05

《智能汽车系列深度报告四:亚太股份-制动系统龙头打造智能汽车生态圈》,2016.03.11

《智能汽车系列深度报告三:万安科技-主业稳定增长积极布局智能汽车》,2016.02.29

《智能汽车系列深度报告二:产业倒逼政策放开汽车智能化加速》,2016.01.19

《智能汽车系列深度报告一:2016年CES前瞻:颠覆汽车的盛宴》,2016.01.03


特斯拉系列深度报告

《特斯拉产业系列深度报告二:从特斯拉观汽车智能化,智能驾驶爆发在即》,2016.06.24

《特斯拉产业系列深度报告一:电动与智能齐飞Tesla浪潮来袭》,2016.06.23


新股系列深度报告

《新股系列报告七:多元化客户策略+多区域渗透布局 维持业绩增长-钧达股份》,2017.05.09

《新股系列深度六:多区域布局+双核心业务驱动 业绩增长提速在即-金麒麟》,2017.04.06

《新股系列深度五:新一代汽车零部件的新坐标-新坐标》,2017.03.27

《新股系列深度四:合资战略定基调 公司优享市场增长红利-常熟汽饰》,2017.03.05

《新股系列深度三: 自主崛起引路 自主共振筑梯-新泉股份》,2017.03.05

《新股系列深度二:国内动力总成润滑龙头 IPO夯实主业稳增长 — 圣龙股份》,2017.02.17

《新股系列深度一:自主崛起引动上游市场 或迎业绩高增长期 — 常青股份》,2017.02.15

 

本文为天风证券研究所汽车研究团队出品

如需转载,请和天风证券汽车组联系

文中投资推荐仅供机构投资者参考,具体以报告为准

详细报告或路演需求请联系研究员或对口销售经理


团队成员


崔琰/首席分析师(手机/微信:15800865715)

天风证券 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

天风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经济学硕士,7年证券从业研究经验,曾任民生证券汽车组负责人、国金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2016年加入天风证券,获2016年水晶球汽车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一名,2014年新财富汽车行业最佳分析师入围,专注自主品牌以及汽车四化(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电商化)研究,在行业变革中深挖投资机会。


张程航/助理分析师(手机/微信:188-0190-5945)

天风证券 汽车行业助理分析师

哥伦比亚大学 公共管理硕士,莫尼塔(上海)一年工作经验,负责先进制造;2016年加入天风证券,覆盖新能源汽车与重卡产业链方向。


周沐/助理分析师(手机/微信:136-3644-2183)

天风证券 汽车行业助理分析师

波士顿学院 金融学硕士,美国精品投行制造行业并购重组项目经验;2016年加入天风证券,覆盖乘用车与汽车后市场方向。


娄周鑫/助理分析师(手机/微信:173-2113-8343)

天风证券 汽车行业助理分析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金融学硕士,2017年1月加入天风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