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南晚报  ·  冷爆了!明晨更猛!有个好消息…… ·  2 天前  
新华社  ·  小小冰箱贴,凭啥这么火?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试试做这四件事,心情豁然开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他们买房都是为了住,城市用什么让他们下定决心 | 十年,这里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05 10:02

正文


2017的大门从今天打开,站立在一个常变常新的时代,人们关注今天的生活,更憧憬未来将是怎样的世界,父母如何养老,孩子怎么上学,房价是涨是跌,看病会容易一些吗?空气会好一点吗?同一座城市的你我能够平等生活吗?


中国之声从2013年起推出了大型记录报道《十年,这里》,连续十年,用话筒聚焦10个中国地点,记录这些地方每年的变化,记录这些地方的人们每年的喜怒哀乐,从细节处展开微观中国的生动图景。


观察杭州留下的这几年里,记者在房产中介解冬梅的带领下,看到开发房地产与保护生态之间的挣扎彷徨;看到一个个买房故事里的的纠结和喜悦。也看到楼市涨跌,在解冬梅和她供职的中介门店上折射出的变化。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一语道出了住房的根本定位——居住。而对于广大购房者来说,挑选适合“住”的房子,除了房价之外,他们还有许许多多自身的考虑。在杭州留下街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居住而买房。请听:《愿意留下,才买房》




听!买房者的心声



位于杭州留下街道的这家中介,在这几年里已经换了第三个地址。因为房租的缘故,这里的两家连锁门店合并成一家。


之前稿件里的主人公解冬梅休了小半年的产假,她的同事邵齐文接过了她的大部分业务。邵齐文说,2013年记者第一次来留下街道采访时注意到的一些问题,都在逐渐得到解决——


记者:之前老小区下雨多的时候,会往里漫。


邵齐文:对,这是以前常见的现象,但是去年污水共治之后,这个现象已经没有了。杭州的污水共治,留下是重点的改造方向。全部弄好之后这类问题就没发生了。


虽然换了店面,但是这家中介里的结构依然照旧,三台台式机,一张会议桌,一排小沙发。墙上多了很多新的楼盘海报,风景、环境,成为这些海报上共同的关键词。




邵齐文说,留下街道距离市区有点远,之前最大的优势只有环境,但是交通便利的前景,让这儿的房子也好卖了:


邵齐文:这边地铁是刚确定,原本出行就是靠公交或者私家车为主,多了一条方便的交通,对居住的人有更好的选择,而且这边的房价相对已经通车的地方低了蛮多,这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


记者:包括对你自己的业务量也会比较好?


邵齐文:对。


邵齐文年纪不大,但是也做了好几年的房产顾问,旁观了不少买房故事,在他看来,为了居住而买房的人,他们选房的过程更加有意思——问的更细,纠结得更多,但是最后出手反而更“凭感觉”:


邵齐文:曾经我碰到个客户,在杭州这儿工作了十几年左右,前几年都是租房,考虑到租房不是很稳定,加上工作时间长了,个人收入也相对高了一些。


记者:积累了能买房的钱……


邵齐文:对,他也是去看了房子之后感觉房子还行,周边同事介绍一看,还不错,类似有点冲动性质,就当场给定下来了。




买房毕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决定在哪个城市买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往往等同于规划在哪长期住下去。在12月中旬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中,杭州就被列为四个宜居城市之一,这是依据生活压力感角度作出的评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室主任王俊秀指出:


一个人选择不同方面的居住会基于很多方面的考虑,除了经济、机会、环境之外,还有心理的方面,相同条件、或者差不多条件下,主观因素影响是很大的,对于个人来说很难做一个完全客观的评价,他的评价来自他人的评价或者整个社会的反应,其实这个主观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比客观的还要大。


在杭州买房,对胡先生来说,曾经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30岁的他爱用“生性漂泊”来描述自己,想过去北上广深,也想过回安徽老家,站在而立之年的当口,他却在杭州停下脚步:


没有想过就非在哪个地方把根扎下来了,但事实上来了杭州,家人也在这边,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城市。所以在这边定居,这是第一选择了,或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定要这样去做的。


胡先生在杭州的一家互联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选择杭州,其实是为了给自己“立业”找个据点:


最主要是做一个职业的选择,尤其是像现在杭州都被称为叫互联网之都了基本上,也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然后呢,政府也是非常支持大众的创业,也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所以这个城市整体让人觉得有活力。


现在胡先生租住在留下的和家园小区。过去的一年里,他一直在纠结买房的事,虽然没有时间去逛太多的楼盘,但也会经常向周围的朋友打听,或者自己从网上看图纸比较。他对现在租住的环境就挺满意:


在山脚下吧,整体的环境非常安静,然后空气也会特别的好,这个地方本来就很吸引我,事实上对我来说,目前的第一选择就是选择在和家园这个地方住。


虽然同样是住,但是一旦从“租”变成“买”,胡先生就得多考虑许多现实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犹豫,没有最终出手的原因:

学区的问题,因为未来小孩子的教育啊什么的,还是为下一代多考虑一些吧,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特别希望交通什么的会便利一些,因为不愿意在生活,尤其是交通上耗费过多的精力,第三个我们也希望离公司稍微近一点。




与胡先生的纠结不一样,24岁的方舟在买房这个问题上非常干脆。去年他在杭州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电商企业做分析师。也同样是在去年,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但是买房,他并没有对待工作那么精打细算——只是跟家人一块看了几个楼盘,看中了就拍板:


没有特别的挑,就觉得合我的眼缘,第一眼看中了。而且在杭州这边口碑比较好的,在考虑价格合不合适。之前看中的一处,在考虑签不签的时候瞬间就被订走了,瞬间就感觉到紧迫感。


方舟是江苏人,在北京念的本科,之后又去美国留学,毕业后来到杭州。虽然买房过程看上去有点随意,但是在挑选城市上,他下了一番功夫。虽然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但他已经做好了在杭州“打持久战”的准备:


我在这边工作得有个家的感觉,首先得买个房吧。我本身比较喜欢杭州这个地方,我觉得如果以后长期待在这里的话,我不会选择租一个房子,会让人有一种漂泊感。


在“选房”和“选城”之间,希望长久留在这里的方舟更侧重于选城。职业规划、城市环境,成为他在杭州买房的决定性因素。


他其实算是互联网行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相比北上,生活压力没那么大,而且我觉得他的气候更加宜人。我宁愿选择杭州这样节奏稍微慢一点的城市去生活。




当房子恢复它本身“居住”的定位,在购房过程中,很多个人选择的因素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7年中国楼市发展方向,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发生在杭州的买房故事会怎么发展?随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偏远却宜居的杭州留下,未来如何?明年,记者将持续观察这里。


大型记录报道《十年这里》,明天将以这一年的网购世界为观察点,关注淘宝的创新与变化。


明天同一时间, 请继续关注《十年,这里》第四篇《VR技术,是情怀,还是未来?》



记者:潘毅 张国亮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微信编辑:刘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