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东方红一号”让全世界第一次听到了中国卫星的声音;而今天,中国航天人高奏凯歌,继续迈向更深更远的星空。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称,北京时间8月1日15时3分,中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随即被地面成功捕获。
▲天舟一号
这是中国第一次通过飞船系统采用在轨储存方式释放立方星,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开展微纳卫星部署发射及在轨服务奠定了技术基础。而该星也将开展相关航天新技术的试验验证。
不久前,芬兰媒体报道称,在登陆月球三年半后,中国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和其安放在月球表面上的紫外望远镜(即LUT)仍在运转。
▲嫦娥三号
事实上,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电源还可持续30年。这可惊呆了不少外国网友。
在美国论坛网站reddit上,有网友评论道,此前从来不知道嫦娥三号还在运行,更别提这个紫外望远镜了。现在3年半过去了,它醒了,这是科学界的福音!期待今年晚些时候的嫦娥五号升空!
另一个网友表示自打脸:“我原以为中国制造都用不久呢,这真是印象深刻。”
网友纷纷留言赞扬默默进行基础研究的中国人——“各个国家大搞太空竞赛无非为了超过对方,如今真正搞学术的却没人来关注。”“所以中国好样的!”
有网友提到钱学森,称当时美国让他离开,是因为根本不相信这个人能带动中国太空计划起飞。“他们不认为中国人有能力干这件事”。
▲钱学森
点击下方视频,看看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最新成就以及外国网友们的看法吧↓↓
据了解,经过在月球上14个地球日长的夜间冬眠后,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仍然能自动醒来,与地面站保持接触。“她”的能量来自于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
2013年12月,与嫦娥三号“奔月”的还有玉兔号月球车。按照原本的设计,嫦娥三号的使用寿命是1年,玉兔号月球车的使用寿命是3个月。
▲玉兔号月球车
现在,“玉兔”已经功成身退,而“嫦娥”还坚守在“广寒宫”,向地球发回数据,成了“劳模”一枚。
其中,有部分数据就来自LUT。
因为缺乏氧气,月球成了进行紫外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场所。此前,美国已经在月球上部署过紫外望远镜,但那是需要宇航员手动操作的。LUT则是第一个放置在外天体上的自动遥控望远镜。
LUT一直在监测变星(指亮度与电磁辐射不稳定的,经常变化并且伴随着其他物理变化的恒星)和太阳这样的恒星,还在嫦娥三号着陆所在的陨石撞击盆地进行测量工作。
▲嫦娥三号拍摄的月球表面的照片
它也确实得到了一些很有趣的结果。它通过探测得到的月球外大气层的含水量,比以前探月任务中得到的结果低了两个数量级。事实上,掌握这些精确数据对月球基地的建设十分重要。
英国《每日电讯报》此前刊文称,中国正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
详细的构想已经浮出水面,整个登月任务分为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一架运载火箭以及一台月球着陆器。相关的计划已经付诸实施,官方批准和资金都不是问题。
《每日电讯报》文章称,中国已经在2003年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成功自主发射火箭的国家,现在已经成为第三个推进实施登月计划的国家。
而中国的征途是更为遥远的星辰大海,包括运行自己的太空站,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等。这次天舟一号释放立方星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立方星是一种卫星,非常小巧,重量只有1千克,体积为10厘米×10厘米×10厘米。这种卫星身材虽小,但用途广泛,在通信广播、对地观测、科技试验等各个领域都能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立方星造价低廉,其主流的“一箭多星”的发射方式又能大大提高了发射利用率,可以减少不少成本。
不少国家和机构正着眼于这个“小不点”——欧洲航天局已着手开发立方星探月项目,厄瓜多尔、秘鲁等国通过发射立方体纳卫星(由若干颗立方星组成)圆了“航天梦”。今年,印度创造了“1箭104星”的世界纪录,其中大部分也是立方星或立方体纳卫星。
中国这次通过飞船系统采用在轨储存方式释放立方星,又是一种新的发射方式。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刊文称,西方分析人士总是习惯通过“太空竞赛”的思维去观察中国的太空计划。而事实上,中国是将太空看成了一个可以居住、工作、创造财富的地方。在西方还在好斗地揣测中国的意图时,中国正逐步推进航天任务,以期实现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
飞向宇宙,浩瀚无垠!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