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她的文娱生活
我们致力于从女性角度重析文娱作品和热点、击碎刻板印象、看见女性力量。推荐/排雷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电视剧、电影、文学、动漫、游戏和漫画等。团队成员均为女性,欢迎媎妹们投稿、分享或者加入我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这个深藏山区的小城,咋火的? ·  昨天  
人民日报  ·  “上去,拦它!”罕见真实影像公布 ·  4 天前  
央视新闻  ·  你知道吗,好文笔是闻得到的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她的文娱生活

她如滚石般前行 |《出走的决心》

她的文娱生活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09-22 21:10

正文

🌌每天都有好事发生!✨

关键词:女性觉醒;束缚与救赎;出走的决心;滚石向前

本篇文章约3321字,预计阅读7分钟

《出走的决心》

出走起源于始终灿烂的生命力的坚守,借由愤怒的燃烧,她如滚石般前进。

故事背景 /

《出走的决心》基于苏敏的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位“普通”女性的“正常”生活。

主角李红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中,为弟弟、丈夫、女儿、孙辈牺牲后,她再也等不了,决定换一种活法——出走。

🚗目录🪨

  • 1.日常而隐蔽的女性困境

  • 1.1 系统设定

  • 1.2 无形的界限

  • 1.3 母职惩罚

  • 1.4 救母情结,实则救女情结

  • 2.她如滚石般前行

  • 3.创作后记


1 日常而隐蔽的女性困境

   

在日常的琐碎与平凡之中,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往往更为隐蔽,它们如同潜藏于暗流之下的礁石,不经意间便能让人触礁受伤。

1.1 系统设定

   

作为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儿,从出生起就开始牺牲:她要与强势的父亲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替懦弱的母亲承担起的责任,要同哥/弟抢夺本属于自己的资源。即便是在独生女的家庭中,她也无法逃脱重男轻女思想的阴影。

女性从出生起就有隐形的“婆家”,要为预设的婆家锻炼谋生的技能,“你要是不做饭、洗碗,以后会被婆家嫌弃的”等等类似的话语像是一句句冰冷的咒语,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图:脱口秀演员唐香玉

成年后,她本以为可以摆脱这些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然而,“都是一家人”的亲情枷锁却再次将她紧紧缠绕。家族的期望、传统的压力,让她在自我与责任之间徘徊不定。她渴望自由,却又害怕伤害那些以爱之名束缚她的人。

这一困境,仿佛是设定好的程序,在女性身上一一展现。


1.2 无形的界限

   

整部影片的叙事空间设定在一处低矮的住所内,这里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主角李红内心世界的外化。

铁栏杆的封闭阳台是她与外界隔绝的界限,低矮的天花板压抑着每一寸空气,而那个狭小的厨房与阳台,则是李红的生存空间和工作地点。在这个家中,男性成员——丈夫孙大勇以及晓雪的丈夫,作为家庭权力的象征,他们从未踏入这一地区。这划分出一道清晰的界限:虽无人能入内,但同样,也没有人能轻易走出。

家庭公共空间需要同她人共享。每当女性踏入家庭公共空间,她们的存在往往被赋予了维护家庭秩序的角色——丈夫在阳台上悠然自得地打乒乓球时,厨房中忙碌的李红便成了不可或缺的背景;丈夫享受西瓜的甘甜时,她又在不经意间成了捡拾散落乒乓球的“配角”。

散落于地的乒乓球声,不仅是场景中的一声声清脆回响,更是对李红内心挣扎的无声催促。乒乓球虽轻,但在李红的世界里,它却承载了太多生活的重压,与无数琐碎之事一同,将她的脊梁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化作了自我伤害的利刃。自残,这一看似极端的行为,实则是弱者的行为。因为她发现,在这个充满束缚与不公的世界里,自己唯一能够拥有的,唯有自己的身体。

女性鲜血是红色的,女性生活是黑白的。


1.3 母职惩罚

   

在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语境下,母亲角色被过度工具化,其母职身份远大于人性身份。李红的故事,便是这一现象的深刻体现。她的默默付出与巨大牺牲,在家庭的“三喜临门”中,仅换来了一句空洞的“母爱伟大”,这不仅未能赋予她应有的尊重与认可,反而进一步固化了母亲作为无私奉献、无成本可压榨的“工具”形象。

李红的每次出走都在受到阻碍。青年时期,怀揣梦想与希望的李红,试图通过考取大学来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这一梦想被父亲以强制退学的方式残酷扼杀。中年时期,步入婚姻生活的李红,面对家庭的重负与不满,再次萌生了逃离的念头——通过离殙来寻求解脱。但她未能如愿以偿。老年时期,她渴望通过自驾游的方式,暂时摆脱母职的重担。然而,女儿成为她最后的阻碍。

在父权、夫权等社会结构的压迫下,女性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女儿,作为这一系统的一部分,既是受害者也是参与者。她可能从母亲的牺牲中受益,但也在无意识中成为了压迫的共谋者,将母亲困于家庭的界限之中。

但这种困境看似将母女放置于敌对的关系中,但她们都在系统中挣扎。李红作为家庭妇女,被困于家庭的琐碎与责任之中;而晓雪作为职场女性,则在职场的竞争与压力中挣扎。她们看似处于不同的生活领域,实则都面临着系统性困境的束缚。李红的每次出走尝试,都因家庭的重压与情感的纠葛而受阻;而晓雪,需要牺牲职场上的时间,也难以完全摆脱家庭对她的期待与束缚。

曾经的李红会被女儿的一声“妈”放弃多年的出走,现在的晓雪也会被双胞胎的一声“妈”放弃走出家门,她们都被“妈”所困住。


1.4 救母情结,实则救女情结

   

在探讨涉及母女关系的深刻主题时,各类影视作品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及到女性身份、家庭责任、情感依赖与自我觉醒之间的复杂纠葛。这些叙事中,女儿角色往往承载着一种深沉的“救母情结”,但更深层,这是一种“自我救赎”与“救女情结”的交织。

女儿晓雪目睹了母亲在家庭与社会重压下的挣扎与牺牲,试图通过提出“你们离婚吧”等建议,为母亲寻找一条通往自由与解脱的道路。然而,母亲李红的回答——“可是,离殙后,我连去哪里都不知道”。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在面对选择时的迷茫与无助,这在意大利女权主义电影《还有明天》中进行对应。

图:《还有明天》

救母情结的复杂性,远超乎表面的同情与干预。它迫使我们深入反思母女关系的本质,以及家庭结构和社会性别观念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随着晓雪自己成为母亲,她愈发深刻地体会到,那些曾经束缚母亲的力量,同样也在悄然间侵蚀着她的人生。

于是,救母情结在更深层次上,转化为了一种“救女情结”——即是对自我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2 她如滚石般前行

   

电影结尾出现一行字“她,依旧在路上”,我脑中将其自动翻译为“She keeps going like a rolling stone.”(她如滚石般向前),这就是本篇标题的由来。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无数个“她”——母亲、妻子、女儿,她们仿佛都站在同一条斜坡上,奋力攀爬,却时常感受到来自社会与文化的重压。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言论在此刻显得尤为贴切: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达到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李红的母亲内化这一系统。她将自己的思想深深依附于重男轻女的旧有体系,她失神地回忆起自己母亲对待她的行为:她只能吃窝头,而弟弟们却能享用白面馒头。她反复强调的“我没意见的”,但这不是真正的认同,而是作为被剥削者无奈的自我麻痹,是对现状的无声抗争。

女儿晓雪直面这一的系统,用直接而有力的语言指出其中的问题。无论是面对职场中对母亲身份的歧视,还是丈夫试图用“妈妈最伟大”来绑架她的情感,晓雪都坚决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反抗。她的行动,是对旧有系统的反抗。

李红反叛这一系统,她选择出走,来完成自我的重塑。曾经被女儿指责为“弱懦”的母亲,却成为女儿羡慕的对象。电影《芭比》中有句话:“母亲站在原地是为了当女儿回头看时知道自己走了多远。”现在身为母亲的李红已然出走,她让女儿看到了摆脱困境、追求自由的可能性。

女性的困境,或许会在代际间传递,但同样,无限的可能与希望也在传承与蔓延。正如那条从不知名冒险者身上掉落的丝巾,最终系在了李红的颈间,出走的勇气在传递。


2.1 为什么李红可以出走

   

因为她前夕身体被家庭束缚,但精神依旧向往远方。她的身体或许曾一度被家庭的重负所束缚,但她的心灵却从未停止对远方的向往与探索。这份对生命的坚守与热爱,如同花瓶中永不凋零的塑料花,虽非自然之物,却拥有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其实李红一直在出走,她一直设法拯救自己。作为女儿,她曾试图通过组建自己的家庭来逃离父权制的阴影,寻求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然而,当婚姻成为另一个牢笼,她再次勇敢地迈出步伐,走上街头,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女性,她曾尝试离殙。作为母亲,李红同样没有放弃对自我成长的追求,为了参加同学聚会,她学习驾车。最终借由愤怒的爆发,实现出走。

李红虽只用假花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她的心中始终怀揣着鲜活的自我。最终,她如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带着自我的希望,走向远方。出走起源于始终灿烂的生命力,借由愤怒的燃烧,她如滚石般向前。

出走的意义,不仅在于李红个人命运的转变,更在于她如滚石般为后者开辟新路。影片虽未详细呈现李红出走的后续,但正是这份留白,让我们重新直视标题:《出走的决心》,重点在于出走的决心与勇气,而非具体的旅程与终点。

正如影片在宣发时所讲的那样,李红的故事是一位“普通”女性的“正常”生活。千千万万个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与辉煌。

女性如滚石般向前,开辟自己的天地,腾云驾雾、云游四方。


3 创作后记

   

这部电影是与朋友一起观看的,我们在家中观看预告片后,K当机立断提前准备了两包纸巾。观影结束后,K从包中掏出一堆用完的纸巾倾倒在垃圾桶中,看向我说:“早知道带抽纸了”。


▶️救世主的醒悟

在观影之后,X小姐说有迫切地想与母亲打电话的想法,最终没有摁下沟通键。

我问其原因,她回答道:“因为,我没有办法帮助她,若她不愿的话。”

“恭喜玩家,成功走出【救母情节】设定,经验值+1,独立值+1,快乐值+2。”K如系统般开始播报游戏进展,与她击掌。

⏰时间线调回到很久之前的对谈:

X小挂断与其母亲的沟通,长叹一声,说出救世主感言:“曾经的我陷于长姐困境,现在的我陷于救母情结,我如救世主般拯救着世界。”

“希望你火化后有舍利子,阿门。”我真诚地为她祈福。

“你知道怎样拯救溺水的人吗?”K不知从哪里变出的泳镜,开始表演溺水挣扎的人。先不论她为什么表演地像颗海草🌿,而我为什么会因为一句“阿门”,被安排了“救世主”的角色。

“可是我很怕水。”X小打断我们随地大小演。

“但不排除别人在你眼前沉没,或者你被人推下水,反对无效。”K反驳了她,我保住了我的角色。

“如果你没有能力,不要下水。即使你是海的女儿,也不可以直接靠近我。”

“为什么?”

“因为我会把靠近我的人当作救命稻草,死死缠住,然后共沉沦。”K对我施行绞杀动作。

“对,溺水者看到的是“救命”,而你可能只是稻草。所以,当你没有能力保全自己时,只有’u die, I die’的结局。

作为女儿,不要在母辈的痛苦中流连忘返。


▶️未完待续的彩蛋

影片结束后,我们将精神散落在家中的角落,将身体交给沙发。

“这部影片有彩蛋吗?”X小从沙发中伸出头来,她新染的绿发配上这副情形让我想起了龟。当我说出自己的想法,成功收获了她的白眼。

“没有彩蛋,我等到了最后。”我热心解答了“龟丞相”的疑问。

“好可惜。”

“没什么可惜的。”K终于补充完因电影流尽的水分,从饮水机前脱身,“彩蛋由我们创造,不是吗?”


▶️饱餐一顿的灵魂

不知从何时起,看电影就习惯性的看到结尾。

追根溯源,我只能隐约想起小学语文老师在讲到她对待文学、影视作品的习惯:她会在结尾时,默默对创造者说:“谢谢你让我的灵魂饱餐一顿。” 对此,她的解释是:“就像结束一顿大餐时,你对厨师表示感谢。电影看到结尾是观众对创造者的感谢,允许她们的灵魂和名字在我们的心上走一遍。

第二天,学校照例组织了集体观影。由于她教导的余威还在,我们班在学校的电影院中留到了最晚。那天,我没抢到食堂的鸡腿。

在等待电影放映的5分钟内,电影院播放了无数的宣传片。“怎么会有电影只看宣传片就知道是烂片?”K审判到。要是她的灵魂会说话,它会:“这些影片比鸡胸肉还柴。”


▶️“是我选择不要。”

我与母亲推荐这部电影时,她说:“要是拍的真实的话,那就没有人被骗进入家庭了。”接着,我们谈论到了养老的话题,她说道:“我从来不指望你们能给我养老,‘养儿防老’简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本想延续谈论养育的话题,但由于母亲还要参与舞蹈班的培训,话题终止。

接着在与姥姥的对话中,我们谈到了母亲。她说母亲现在轻松了,但后来立马改口“等你弟弟有小孩后,有可能要帮忙带小孩,希望你弟弟的婆家能帮忙带。”与奶奶沟通的时候,她突然提到“要是你母亲来帮我做事,这样我就轻松很多。”

听着母辈的话语,观影过程中体验到的束缚感又再次回到我的身上。这一困局,关于女性,只属于的女性的困局在代际传递。

从另一方面,我感受到母亲在化解这困境给我带来的痛苦。当我女权觉醒之后,有一天我突然郑重其事地对母亲表示感谢:“我很感谢你能平等地对待我和你的儿子。”

她的话语从话筒中传出:“你们都是我的孩子,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呢?”

聊了几句后,我匆忙挂掉了电话,在公园的长椅上长舒了好几口气。

我在幼时曾听过她的故事,她作为家中的长女,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经历了很多。她不喜欢吃鸡肉,因为她成长过程中不能分到好吃的部位。

“所以,这是一种逞强吗?”我吃着鸡腿,看向她。

这是自主选择如果我抢不到,那我就不要。不是我得不到,而是我选择不要。”她淡然地回应道。

从她的身上,我可能知道我为什么会生长成这副不好惹的模样,我很庆幸我能继承她的自主选择和野心。女性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反抗,更在于创造和选择。在“母亲、妻子、女儿、我”这四个角色,作为自私、拙劣的演员,我选择做好一个角色,就是我自己。

我也知道在将来我们之间可能也会爆发一些争吵,但无论如何,我始终抱有出走的决心。抱有始终灿烂的生命坚守。

我会如滚石般前进。

感谢你们,允许我在你们的灵魂中走上一遭!

Echpo

Sep 22th,2024


🌌每天都有好事发生!✨

🔻关注我们🔻



感谢你的关注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