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Dear老友记!
上一篇推送只是想分享一张图片,所以本来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这张图片的来龙去脉,但是啰嗦的习惯导致写超过了微信的分享图片推荐字数限制,于是被迫换了图文,然后图文就被迫一定要写一个标题,然后就懒得动脑子,随便写了一个标题。
然后因为这个没脑的标题,就“伤害”了不少盆友。真的深感抱歉。
其实这个公众号,自从更新之后,每天都在不断掉粉掉粉,按照我做事情这种任性的状态,未来可能会掉得更凶,但既然还是有那么一些朋友(对的,就是你)还任性地喜欢着,就勉为其难地继续偶尔更新一下吧。
这个公众号恢复更新之后,相信大家也看到,再也没有分享干货的心理学知识,也没有做任何的心理咨询对接,每天光掉粉,合作也大多都回绝掉。
一定有人会问,那你们都重新更新了为啥不好好做,为啥不认真继续推以前那种科普文。
而答案是:
我也不知道。
无论这个公众号是个人或者是团队,背后运作的都是人。
而人就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
而这种价值判断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人在成长不同阶段,所接触的环境,人,事物来改变。
诚如那些从早期就开始关注我们的读者所说,如果说友心人跟其他心理科普的公众号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我们一直都“比较任性”吧:经常停更(当然有的时候是因为不可抗力),从一周,一个月到一年不等,内容方向飘忽不变,一会儿介绍人工智能、设计心理学、一会儿分享抑郁自杀、自闭症或是厌食症的故事,一会儿带用户去攀岩爬山,一会儿又开一堆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学课程。
如果说要给友心人一个定位的话,就是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做着各种各样跟大众理解的心理学不搭界的事情吧。
可能也会有不少人拿我们和其他一些其他心理学公众号去对比,然后以此教育我们一样可以通过正儿八经搞点微课,搞个心理咨询平台赚钱。
但不知道为什么,作为发起人,无论为用户做怎样的改变,无论做了对你们有多么有意义的内容或课程,对我来说都是身心损耗>收获。
昨天跟在香港某大学做心理学老师的老同学聊天,我们总结到一条:我们所学的“心理学”和大众理解的心理学之间有着本质的差距。
而要消弭这个差距,首先我们要彼此理解,而要彼此理解,首先要在一些核心价值观上达成一致,比如:
1)什么是身心一元论?什么是身心二元论?为什么说只有在承认身心一元论的前提条件下我们才能好好聊天?
2)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为什么只有坚持实证研究的心理学知识才是我们会传播的?
3)学习科学的心理学的基本条件是具有批判性思维?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生活过得更好?
所以,如果之前决定停掉心理咨询师推荐,决定停更,或者写了一个恶心的标题让你们感觉到有点难受,有点不像你们想要的那个“友心人”,我在这里作为发起人本身对大家郑重地说一声:
真的非常抱歉,让您费心了!
而未来,我们将会更加任性,更加痴线(“不正常”),更加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可能会开始卖广告!
但我唯一可以保证的是,我们会清楚告诉你是谁写了这篇文章,是一个在
xx大学读心理学专业,天天在啃paper的苦逼留学生,还是在某公司每天做财务HR品牌营销的“隐形”心理学人,是一个自学过十个心理学MOOC课程的程序猿还是一群对心理学感兴趣的高中生。
因为从2014年创办“友心人”开始,我们一直相信都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懂心理学的好朋友,但是承认这一点并不是说“心理学科普”或“心理学应用”是没有门槛的,是你随便几个月自学考个证就可以声称自己就是一个心理学人的,这背后要遵循的是我以上说的最起码三点基本的价值观(承认身心一元论,承认心理学是科学,承认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才能够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