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点评的照片)
(被点评的照片作者自己制作后)
..............................
作者提问
徐老师,您好!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本人是比较喜欢街拍类片子,所以对你的每次照片评讲我都认真细读,感受很深;这次想请你帮我评讲这张照片,我取名为《墙的另一头》,这是我在深圳中心书城偶遇这场景抓拍的,自己感觉不错,回来后进行第二次构图,试了几种构图方案,最终确定这张(个人觉得这样更能突出清洁工及室内读书人员的形态),不知我这思路是否正确,望老师评讲为盼!非常感谢!以上是原照和修改后照片。
.....................................
徐晓刚讲评
取景很好,一般人可能只会拍摄墙里面的读者,而不会拍墙外面的清洁工。
您很注意不同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对比,不局限于某个单一场景,能够跳出圈外,以更大的视野重新审视场景。在审视中,产生了更多维度的思考,并用画面喻示出来。意味怎么产生的?意味就是这样产生的。
标题也就是主题《墙的另一头》很好,属于一个开放性的主题,既不限制人的理解与想象,又不让人不知所云。有的照片意味相对明确,有的照片意味相对朦胧。作者需要把握好意味的度,如果过于朦胧,让读者无从想象,只有自己明白也是不合适的,那样的照片就太个人化了。
您的后期,把清洁工剪裁的有点狠,不容易看出人物身份。所以建议留全清洁工。清洁工也应该成为画面的主体。剪裁初步调整后效果如下:
《墙的另一头》调整后
再看几幅有“意味”的佳作:
《大轮小轮》 徐晓刚 摄
引自《一招出牛片》 不是单纯表现人,而是注意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西江集日》 万芒 摄
引自《一招出牛片》 不是单纯表现运猪的人,注意运猪的人与背景中的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 徐晓刚 摄
不是单纯表现海洋馆里的水母,而是含蓄地表现水母与人的关系。
《进城》 徐晓刚 摄
不是单纯表现农民工,而是表现城市与农民工的关系。
..............................
总结
有意味的场景,有时候是直接“撞”上的,有时候是通过观察、思考,再精心构图表达出来的,即使直接“撞”上的有意味的场景,也需要在调整的时候进一步强化。所以都需要作者是个有心人,会表达你的思想与情感。遇见一个场景,如果觉得意思不大,又有点意思,不要陷在里面,此时可以继续观察周围其它事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退缩,勇开拓,勤思考,眼前很可能是一个崭新境界。
如想多看“摄影讲评”的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摄影讲评”吧,历史消息里面有300多篇文章了。
“摄影讲评”改版计划
为了丰富“摄影讲评”的内容,我希望敞开大门,欢迎各路名师前来讲评,希望你们提供原创好文章给我,无论是讲一幅图片,一个技巧或一种观念一点心得,我这里都欢迎,文章长短不限,回报就是文章中可以留下你们的公众号二维码或其他联系方式。只要内容够好,我这一定全力推荐,相信结果对于读者和作者都有好处。赐稿方式:
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一定注意不要侵犯第三方的著作权。真诚地欢迎你们!
徐晓刚的著作《一招出牛片》上市。
满100,减50限时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