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网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官方网站(www.planning.org.cn),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是规划行业信息分享、学术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超8800亿元! ·  2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阿里巴巴,大动作! ·  4 天前  
广东发布  ·  广东六城超燃快闪,为祖国庆生! ·  5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中美,大消息! ·  5 天前  
黄埔观察  ·  广州全面取消限购,彻底裸奔!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市规划

第五届“西部之光”丨吕斌:产城融合新城构建的多尺度空间策略

中国城市规划  · 公众号  ·  · 2017-06-17 08:47

正文

编者按


6月3日上午,第五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在南京东南大学正式启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教授吕斌在题为《产城融合新城构建的多尺度空间策略》的报告中指出产业新城新区实现产城融合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还需要实现全局上的多尺度融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教授 吕斌


新常态下产城融合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吕斌教授指出,产城融合新城无论转型、构建也好,还是到一定阶段要提升也好,空间策略应该是从多尺度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就单独的场地去考虑所谓的对策。

 

吕斌教授强调,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有三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所谓的创新驱动。


他在发言中总结了经济新常态给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新机遇:

 

一是要适应新常态,就要求扩大内需,培育新的增长点。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包括工业区的改造给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要适应新常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三是适应新常态,要求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镇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必将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尤其是智慧型城市提供崭新机遇。


四是要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这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带来新的机遇。

 

国家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第十五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里面的第二节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中写到:“加强现有开发区城市功能的改造,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为促进人口集聚,发展服务经济拓展空间。”吕斌教授说,这句话就是要促成产城发展,要改变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先行,单纯的产业为主的做法,现在提的三升空间,要宜业、宜居,还要生态。

 

吕斌教授表示,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产”和“城”的关系,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性,但是两者的互动有的时候由于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不同的,所以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导致“产”“城”空间相背离,甚至是尴尬的局面,最终产生了只有产业没有城市功能的空城,或者只有居住没有产业的卧城。为了解决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功能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

 

近几年来,对规划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许多学者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将产城融合定义为人本导向,功能融合以及结构融合;也有人认为是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我们强调产城融合,然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有其发展阶段性的,在不同尺度空间融合的内涵也是不同的。从尺度这个意义上讲,融合是需要在不同尺度上去考虑的。


未来城市形态应是可持续的 

空间演化要以人为本


吕斌教授表示,新城的定义通常是位于大城市郊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在初期可能是这样一个独立的社区,特别是城市区域化的进程中,这个区位也在发生变化。成功的新城应该满足社区日常的居住、商业和私人服务的需求,并尽可能减少对外界交换的行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


 吕斌教授说,未来城市的形态,也包括工业新城,特别是产城融合,在城市形态构建上,价值取向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用最简单的意思来表达,就是要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城市。这个形态应该能够支持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在考虑价值取向的时候背景有两个:

 

一是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转化的大背景。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发展、新常态等等。在工业文明或者物质文明向绳梯文明或者脱物质文明转换过程中,既要实现绿色发展,又要以不影响人们生存生活质量为前提,同时还要追求高品质的环境,不仅仅是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所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形态上所追求的就是既要低碳、生态,同时又要以不牺牲便捷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为前提。而这要怎么做呢?如果单纯的追求低负荷、零负荷,回到原始社会最简单,但又不能这样,所以这就是挑战,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城市规划行业都面临着这种挑战。比如城市交通问题、能耗问题。

 

二是信息化加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乃至城市形态都有很大影响。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小到一个建筑,大到一个社区、城市,智慧化都在加速,智慧化不仅仅是一些看不见的网络信息,它实际上对人们的行为也会产生影响,包括生产生活模式。空间构造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非常大的机遇。


基于这两个背景,吕斌教授强调,空间演化的主要特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以人为本。

 

第一,智慧化。对城市空间未来的形态,包括对一个点的更新提升,要有这样的视角和思考。我们不是搞网络技术,不是搞数据科学的,这些内容一定会对空间产生影响。这其中会有深刻影响的就是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如果再把它细化,到城市内部的网络化,甚至在一些小尺度、中尺度,或者城市内部的空间,仍然需要有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意识。


关于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将环境、能源与信息融合为一体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智慧化的过程。这里面包括了智慧住宅、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智慧生活、智慧行为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城市形态。


城镇体系规划中要配备公共服务、公共交通,这样就会有一些新的要素、新的竞争力。在一些魅力的节点,甚至一些城镇,在新的体系中,在智慧化的大背景下应该适当的调整和对接,特别是小城市。将工业园区、工业新区、新城市放置于整个城市体系中,或者城市大的结构中考虑,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个视角去判断,或者给它一个新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城市是一种基于有形及无形网络支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新型城市区域。节点和联系是网络城市构建的基础,其中联系,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等实体网络联系以及信息、金融等虚拟网络联系。产城融合的新城应该成为网络城市的重要节点。

 

第二,瘦身化,即紧凑化。未来的城市空间无论在哪个尺度上都应该有一种紧凑化空间形态。瘦身化是一场价值观转换的一种趋势,2000年,世界经济论坛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要抑制过剩的物质消费,转变生活方式,推行低碳行动,或者是一种低环境负荷的形态,即所谓的生态型城市。这样的紧凑型的空间形态,就是瘦身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产城融合应该有不同的尺度 

不可能一蹴而就


吕斌教授说,在一个工业园区或者工业新城,甚至是一个工业用地的基地,或者几百公顷的场地里面,实现所谓的产和城的功能,或者在空间位置上的所谓的平衡,是很难做到的,也未必科学。产城融合应该有不同的尺度,甚至有一些是在更大的尺度上考虑到的融合。


这种融合应该有时间序列,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任何一个时定上做到平衡,实际上是很难的。工业先导还是生活先导这个要看情况,总之还是要有一个时序。

 

吕斌教授认为典型的成功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了不同的比较恰当的开发模式,或者说所谓的配合模式,比如它是先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工业用地,随着工业人流的入驻再大力开发居住用地,当汇集人流达到一定数量再发展商业配套设施,将整体功能借以林立中心的规划思路渗透整个园区,最终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一个功能复合的、空间相融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还做了不同内涵的融合,重要的是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时间上做的恰如其分。有一个初期、中期和成熟期。城市的功能在初期的时候还是依托于主城,到了中期就与周边的互动性加强了,到了成熟阶段,就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本身跟主城区的融合,和自身的生活、生产功能,以及文化等等各种各样的服务功能都会变成补充。


苏州工业园区的所谓产和城的功能融合,并不是说就在苏州工业园区,也不是在这个限定的空间里面实现绝对的平衡,它是根据不同的服务功能,在不同的区域尺度上去进行。


吕斌教授讲了日本筑波的例子,筑波的疆界从初期开发到今天也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它在产城融合的进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去剖析的。筑波在离东京中心城区60-70公里的位置,其实是比较远的。它的功能定位从当初到现在都是产、学、住一体化产城融合的科技城市。


这个产、学、住一体化也是跨了几十年的跨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城市的规模是不大的,当年的中心城区只有七万人,现在整个筑波市有20几万人,他们预想到2030年是35万人。


筑波的发展经历了基础建设期、城市整治期和成熟期。30-40年的时间使筑波最终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中心城市。在每个时期都有些产城融合的功能,特别是高端文化设施、交流设施,高端的生活服务性设施还是在比较后期的时候才逐渐加入的,包括交通跟中心城市的联系也是逐步的去实现的。


它在空间结构上还是组团式的,或者叫串珠式的,并不是形成了一大片。它不是单中心的结构。像韩国的行政中心也是塑造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城市。它总体来说是以科研和教育为先导的基础上逐渐集聚了很多功能,包括国家的研发结构,到最后之所以具有有很强的辐射力、吸引力,还是因为它的社区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生活性服务业。


吕斌教授表示,产城融合的多尺度空间策略,第一是在区域尺度上,以这个场地在都市圈的范围内考虑,或者在城市的尺度上考虑它的功能定位。另外一个是产城融合需要配套的东西未必都需要自己解决。为了实现这种想法,区域交通设施的对接就很重要,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的支撑就变的很重要。

 

二是在新区的尺度上,比较直接的涉及到产城融合的问题。产城融合首先要做到职住平衡,绝对的平衡其实也很难,至少在供给侧的角度是不是有一定的比例,最后还是要靠市场。


我们在规划的时候应该有一定的比较合理的考虑。然后就是交通和服务设施的配套,包括绿地系统等生态基础设施非常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新城,特别是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在产城融合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们充分考虑了经济的效率和整合效率,却在社会职能的承担上考虑不足,或者说我们只把经济功能拿到了开发区,这是我们今天和今后要重点注意和克服的地方。

 

三是在工业园区的板块,重点在转型升级,服务功能的充实和完善上,包括产业集群的角度上怎么样做到零排放。

 

四是在场地的尺度上,空间的营造是一个场所,要让它有活力,符合人的行为的需求。

 

无论是东部地区、华北地区、长三角,包括广州、深圳都有同样的问题,工业园区在转型升级的同时面临着挑战,是一个利益还原机制问题。这里面最重要的,当我们原来的工业用地要变成一个商业用地,变成一个住宅用地,提升的时候就有一个土地属性的变化,这其中就有一个升值的问题,这个利益的还原需不需要还原,还原给谁,这个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吕斌教授认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空间应该有这样四个属性:


一是成为一个具有绿心的网络城市。应该成为一个会生长的城市,一次性开发想成功是不可能的,要给它留出一个未来发展的空间,其最核心的就是种子设施变的很重要二是智慧城市。三是生态经济城市。四是人文城市。包括工业用地,应该成为一个有归属感的空间。



相关阅读

双修与再生——第五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