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束光
带你认识那些正努力把这世界变好的人。他们的努力值得一束光。不够,那就两束。
51好读  ›  专栏  ›  有束光

放弃微软几十万年薪,到成都街头捡破烂,这个80后IT男,让垃圾分类变得如此高大上!

有束光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6-21 22:22

正文

文章来源:阿拉善SEE公益机构



“小伙子穿得挺正常,

怎么没事跑去翻垃圾桶!”

五年来,当汪剑超奔波于成都大街小巷时,

总有人在旁嘀嘀咕咕,

人们想象不出来,

这个戴着眼镜、斯文瘦弱的年轻人,

怎么会是个拾荒匠?



汪剑超,

中科院学霸光环加持,

微软的研发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上市电商公司高管,

但这个80后小伙子不甘心只当一名码农,

他用信息技术引导居民垃圾分类,

重新定义了垃圾回收行业,

因而今年被推荐入围第七届SEE生态奖。




放弃几十万年薪,决心与垃圾死磕到底


刚从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毕业,汪剑超就被微软相中,成为一名研发工程师,那是微软亚洲工程院成立的第二年,万人报名应聘,最后只招了一百来号人。


朋友羡慕他说:你这做的都是上亿人在用的产品,动动手敲敲代码,改变的就是全世界,年轻的汪剑超也满心成就感。



但渐渐地,他发现影响世界的是公司整体,而作为螺丝钉的自己所做的其实微乎其微。


自那时起,“一心想改变世界,改变亿万人生活”的汪剑超,就在寻觅一种用实际行动改变世界的方式。



他每天去上班的路上,都会经过一个叫八家的地方,那是北京传统的垃圾处理区,塑料袋、玻璃瓶、旧衣服摞成山,直接拿火一烧,大风吹起,垃圾漫天飞舞,路过的人无一不掩着口鼻,快步走过。


“垃圾围城”,每日目睹此景,无一次不令他触目惊心,更别提时不时到访的雾霾、沙尘暴,糟糕的环境令人唯恐避之不及。



当时他在微软的不少同事都选择调到美国,过几年就办理移民,那里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可汪剑超琢磨着:一味地逃避总不是办法,人总得为环境做点什么。


2010年,汪剑超似乎找到了答案。他到微软美国总部学习,吃完午餐后正准备如往常一样倒餐盘,可面对并排摆放的四五个垃圾桶,他一下子就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


美国同事提醒他:你需要把垃圾分类,手把手地教他,塑料瓶、易拉罐、食物要扔在哪个桶里,水要另外倒在哪里。



尴尬之余,

汪剑超脑海中浮现出在北京时每日路过的八家,

灰黑的垃圾碎末仿佛就在眼前飘来飘去: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那垃圾处理起来也没那么难!”

机缘巧合,回国之后他接到了朋友的电话,

邀请他南下成都创业,

而项目就与垃圾回收处理相关,

这就是他改变世界的契机!



可这个决定震惊了全家人,

几乎没一个人支持他,

放弃在北京积累的根基,

放弃几十万年薪,就为了去捡破烂?!

汪剑超其实存了一个私心,

彼时妻子已经怀孕,

作为一个准爸爸,

他希望女儿能成长在一个健康美好的环境里,

有一个令她骄傲的能改变世界的爸爸。





积分制+实名制,收破烂也能高大上


2011年底

他出任绿色地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家,

专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及资源化的企业。



垃圾分类说了很多年但怎样才能让中国老百姓行动起来?


汪剑超和同事建立了一套垃圾分类的参与体系:“垃圾袋上二维码→楼下的分类回收箱/周末现场人工回收→可回收垃圾独立清运→集中二次分拣再生销售→积分回馈居民”


人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垃圾,这个印象里脏脏的东西,也能玩得这么高大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参观


看一下这张图你就明白了:



可是理想有多饱满,现实就有多残酷。


汪剑超首先以小区为试点,团队每周末在小区最显眼处摆摊设点,不过看热闹的总比参与的人多。有的人嫌麻烦:“去超市买管牙膏方便多了”


他和同事们挨家挨户上门介绍,却被各种借口拒之门外,“我没时间”“在看书,改天吧”……


有人甚至以为是传销的,任他们怎么敲门都不理会。



虽然做好了屡次被拒绝的准备,但汪剑超没想到,根植垃圾分类的理念怎么就这么难!


用户注册数量达不到,无法实现盈亏平衡,绿色地球怎么维持下去都是问题。


小区回收桶、积分礼品、员工工资、收运车辆、分拣厂花费,每个月都是几十万元的投入,资金最困难的时候,一度得靠妻子的私房钱先垫着。


由汪剑超设计的防盗式垃圾回收箱。这个类似ATM的大块头,每个造价3000元。


即便如此,

这个曾年入几十万的工程师,

也从未说过“后悔当初怎么选了这条路”之类的话,

因为垃圾处理场成堆的垃圾更令他心焦。


成都市中心城区每天的生活垃圾大约有5000吨,每年以5%-10%的速度递增,利用天然气焚烧处理垃圾每吨得花500块,但是这些垃圾中,40%是可以回收利用的,30%-40%是厨余垃圾,可以做肥料,真正需要填埋的只有20%左右。



他潜下心来琢磨,

如何最大化地激活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为了从孩子这打开出口,

他和同事们设计了儿童分类游戏,

进小学做环保宣传。



和京东发起“纸箱再用”活动,

回收可以重复使用的快递盒。



渐渐地,小区里出现了热心的“意见领袖”,

用户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团队开发了用于周末现场活动的任务APP,

每周可以开展300多场现场回收活动。

在绿色地球服务的小区中,

基本达到居民知晓率80%以上,

参与率30%以上,

在运营最久的锦江区,

小区的垃圾减量率可以达到8%-10%。


这位保安师傅会把一些居民家里没有分类就扔出来的垃圾收集起来重新分类。


2012-2016年,覆盖服务了20万居民家庭,

共计分类投放2700万次,

总分类回收量为10520吨。




垃圾回收2.0,二次创业再出发


随着绿色地球逐渐卓有成效,

汪剑超开始担心长期依靠政府采购服务,

会不会对政府资金依赖性太强?

那么又该如何扩大规模,

如何复制扩展至更多城市呢?

在一次演讲中,他提到“公益需要一腔热忱,

同时也需要企业家精神。

当我们把商业思维引入公益领域

我们获得了持续力、复制力和更强的影响力”



2017年初,他创立奥北环保,

这次他要用完全市场化的方式,

建立城市中看不见的垃圾中心,

争取能在3年内

覆盖全国至少10个城市。


(双击可放大查看图片)


他通过自主开发的信息体系,

给每个账户绑定回收袋,

用户以装有可回收垃圾的满袋换空袋。

奥北环保以市场价将现金回馈到用户账户中,

而且任何便利的开放场所都可以申请成为回收点,

杂货铺、咖啡厅、快递代收点……



因为他重新定义了垃圾回收行业,

用信息技术引导社会垃圾分类,

2017年,汪剑超被推荐入围第七届SEE生态奖。



昔日微软同事年薪百万、身家千万的不在少数,曾经工作过的电商公司已经上市。


而他从微软工程师到“垃圾小王子”,这几年的收入还保持着十年前的水平他的人生在走下坡路吗?


可从两点一线的“码农”,到现在为了垃圾分类减量各处奔走,成就、挑战、反思、收获生活丰富了十倍都不止,而这一切都是财富、物质无法衡量的。



汪剑超曾在一席演讲时说过:

“我特别小的时候,家里人总教育我,

不好好学习的话,长大要去收垃圾。

我学习还是不错的,

大学在中科大,学的计算机,

结果到今天还是在收垃圾。”

庆幸有他这样纯粹的人在收垃圾,

在换回地球的美丽,

在为了改变世界的初衷而不懈努力着。

点击下方图片,看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