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刘沙(右)指导年纪最小的学员朴锦云。
文 | 孟绮
8月17日、18日,连续两晚,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汇报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行。18位正式学员依次登台,执棒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通过指挥《春节序曲》《月儿高》《瑶族舞曲》《古槐寻根》《抒情变奏曲》《弦上秧歌》《阿佤山》《长城随想》《丝绸之路》9部作品,将一个月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
高素质人才短缺
7月20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协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开班仪式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历经一个月的培训,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正式学员及旁听学员,通过指挥家论坛、作曲家论坛、学术讲座、演奏家论坛以及双钢琴实践和乐队实践等环节,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民乐指挥的学习。
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章程自2017年2 月28日向社会发布以来,主办方共收到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报名材料112份,按照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的录取标准,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通过两轮筛选最终产生18名优秀学员,他们中有著名艺术团体的指挥,也有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近半数的学员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青年指挥均有代表入选。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表示: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历经两年的筹备,从申报答辩到正式入选,从正式开班再到结业音乐会,作为主办方,筹备过程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众所周知,指挥的作用对于乐团而言举足轻重。一位杰出的指挥可以带出一个优秀的职业乐团,同样,一个乐团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指挥的水平和能力。然而,当前民族管弦乐艺术的发展就面临着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高素质指挥人才短缺,而这种短缺已然成为严重制约民族管弦乐艺术良好、有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民乐指挥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完善是当前民族管弦乐事业迫在眉睫的工作。”
正是在这种历史机遇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申报了“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并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批准和资助。项目邀请海内外实践经验丰富、艺术视野开阔、专业技能高超的一线指挥家进行专题讲解或担任乐队排练指导;联系国内一流的民族乐团协助学员进行指挥实践;聘请业内著名的理论家、作曲家、演奏家以及院团管理者举办专题讲座。通过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这一项目,努力使被培养者提高艺术修养,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全面的、综合的、出色的指挥艺术人才。“这是我们主办方的良好初衷。”刘锡津说,希望学员们将项目期间学到的“真本领”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工作和艺术实践当中,使这次培养项目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到最大化。
期待他们“开花结果”
该项目分为指挥实践和讲座论坛两大部分。指挥实践包括双钢琴、乐团的排练观摩及实践辅导,教学内容包括民族管弦乐指挥实践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指挥重难点曲目及困难片段,排练方法与各声部演奏法,排练选用乐曲兼顾传统曲目、经典创作曲目、当代优秀创作曲目三方面。讲座论坛由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理论家、院团管理者分别以“中国古代乐队的类型与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中国民族音乐的和声特点”“中国民族乐队的声部组合与音响效果”“当代民族管弦乐作品导赏”“演奏家与指挥的合作”“院团管理经典案例解读”等为题进行讲解。
讲座论坛部分,叶聪、李吉提、郭文景、胡炳旭、夏飞云、唐建平、张列等业界专家为学员授课。实践部分,在王甫建、杨又青、刘沙三位指挥的指导下,学员们通过双钢琴以及大乐队进行排练。
指挥家王甫建告诉记者:“对于这些指挥来说,一个月的变化确实很大。他们中有很多人都缺乏系统专业的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指挥、什么是民乐指挥。指挥不是光会打拍子就够了,有些问题看上去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他们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王甫建坦言,很多学员是第一次用双钢琴上指挥课,通过这个环节,纠正、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到大乐队实践环节时,就会好很多。“导师的作用是给学员专业理念的启示,带给他们正确的方法、给他们指明方向,使他们向更正统、更专业的方向靠拢。”
指挥家杨又青表示,一个月里,不论是正式学员还是旁听学员,大家都很认真,并互相鼓舞。这个项目确实有深度、有高度,对未来的影响不光集中在个人身上,包括乐团甚至整个民乐界都会受益。“这次我们为这些指挥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期待他们未来开花结果。”
刘沙是三位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许多学员都比他年龄大。刘沙告诉记者,通过实践课,他希望为学员们解决如何与乐队沟通和如何有效排练这两个问题。“虽然他们手上的技术还需要再规范,但一个月的进步确实显而易见,前期理论课对他们的提升也很大。”最后一场乐队排练结束,刘沙带领全体学员向乐团深鞠一躬,以感谢6天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家们的辛勤付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在6天的时间里,为18位正式学员的汇报演出进行排练,给予指挥家们充分包容和肯定,得到包括老师、学员、主办方的高度评价。
除了汇报音乐会,主办方还将要求学员在集中授课完成后的一个月内,完成一篇内容涵盖指挥心得、作品解读、指挥家访谈等专题的学习论文,项目结项后将汇编成册向社会推广。
学员感言——
朴锦云(正式学员)
作为本次项目年龄最小学历最浅的学员,能在前两周的讲座活动中面见各位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们并听他们谈论分析民族音乐的历史、民族乐团的创建及成长史、各个乐器的演奏法、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以及音乐处理和指挥在与乐团演奏员之间的交流方式,这是我们在平日课程中接触不到的。最后的两周是钢琴与乐队实践课,从我自身实践与观摩其他学员上课的两方面我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最后音乐会在站到舞台上与演奏家们交流眼神示意时看到他们坚定信任的目光扫除了我内心的紧张,在演奏时我甚至能感觉到与每个人都进行着内心交流,他们能演奏出我内心的音乐,是一种精神上的碰撞。
刘毓麟(旁听学员)
作为几十年来耕耘于基层的一名“民乐人”,我对此次培训有以下几点体会:1.组织精心:无论从学习内容、教师阵容、教材选定,还是从场地选择、现场活动管理等细节上看,本次培训活动无一不是项目团队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的结果。2.课程全面:本次培训课程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重要维度,一方面,各理论家,指挥家、演奏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将各自学识以书面展现,生动形象地讲理论体系展现在学员面前;另一方面,杨又青、王甫建、刘沙三位指挥现场教授指挥技术;更重要的是,培训曲目跨越时代,既有传统的《月儿高》《瑶族舞曲》等经典曲目,也有现代风格的《抒情变奏》《阿瓦山》等。3.规格一流:本次培训是一个规格高、规模大的专业培训。有国内一流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全程担任实习乐团,配合学员更为深入地掌握各乐曲的指挥要点。4.收效显著:1个月的培训,学员们从刚开始的稍显稚嫩,到逐渐可以驾驭大型乐队;对于技法复杂的现代作品,也能够基本掌握。
参加本次培训,我不仅回顾了过去几十年中曾经数次指挥过的《月儿高》等曲目,并对其有了新的认识,还学习吸收了很多新的指挥技法和理念,扩展了现代乐曲的指挥要领,相信会对我下一步的指挥道路起到深远的影响。
崔凯(旁听学员)
我来自基层文化单位,是一名普通的音乐工作者。这次的项目让我们找到了一个“家”——一个“民乐人”群策群力、相互提携、相互帮助的家,一个“民乐人”共同分享艺术成果的家,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其乐融融的“民乐人”之家。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我深刻地领会到此次项目的实施开展不仅仅是一次学习实践活动,更是明确了民乐指挥在继承、推广、发展和传播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要承担的责任和任务。